王筱紅
緩解我國稅收超重負擔的路徑
王筱紅
稅收超重負擔的擴大具有其合理性,并不是只有負面影響,而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使稅收超重負擔處于一個合理的位置,在可行的基礎上盡量減少稅收超重負擔,盡量消除其負面影響。
目前,我國宏觀稅負相對較高,稅負的上升不僅導致超額稅負增速上升;還導致效率損失超常增長。根據上文對我國稅收超重負擔的定量分析可知,當前我國稅收超重負擔日益加大,稅收對國民經濟的扭曲程度進一步加劇。顯然,這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民生的改善都是相當不利的。特別是當前我國正提倡區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實現融合發展,稅收超重負擔引致的經濟效率損失將直接削減融合效率,從而放緩一體化進程。因此,我國稅負的未來發展應選擇稅負平滑的路徑,防止稅負出現大幅上升的現象。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國的宏觀稅收負擔已經突破合理界線,呈現“過高”特征;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宏觀稅收負擔的進一步提升,將直接導致稅收超重負擔以更快的速率提升,也就是我國稅收對經濟社會帶來的效率損失也將出現超常的增長。結合我國稅收超重負擔的基本變化特征及其成因,本文提出緩解我國稅收超重負擔的發展路徑:
1.優化稅制結構,縮短稅負差異。通過優化稅制,降低稅收超額負擔,在我國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在目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基本能夠通過優化稅制,以降低超重負擔稅負。但為了提高稅制結構優化效率,有必要通過政府引導,對市場加以規范。稅負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具體的情況征收,對稅負高且經濟發展落后的區域予以扶持。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對現有的轉移支付制度進行完善,健全我國區域稅負制度。對于我國稅制結構優化應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以減稅為主以增稅為輔,考慮到我國現行的情況,應刺激民間投資,輔助中小微型企業發展,調整我國企業結構,促進區域就業;與此同時,根據區域經濟及社會環境的具體情況,適當增收環境稅、碳稅以及社會保障稅等新稅種。二是拓寬稅基實現增收,將優化稅制、強化征管與擴大稅基相結合,降低我國稅收赤字,在拓寬稅基的基礎上實現增收。三是以稅收中性為導向,將稅負降到既不導致經濟增長出現負面影響,也不會刺激經濟過度膨脹,形成良好的稅負機制。
2.發展第三產業,擴大稅收來源。雖然第三產業發展是助推國內稅收超重負擔的重要動力,但第三產業發展又是經濟轉型發展的一大趨勢,因此要充分發揮第三產業的優勢,并用轉嫁稅負的觀點看待問題。第三產業作為附加值較高的產業,是增稅的主要來源。發展第三產業是提高稅收的重要途徑,實證分析也證明第三產業比重對稅收提高具有顯著影響。第三產業對稅收的貢獻較大,作為高稅負的產業,第三產業不僅能夠增加經濟生產總額,而且能夠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我國各級政府應充分利用這一稅源,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在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優化稅源結構,提高稅源實力,不斷擴充財稅力量,緩解政府財稅壓力也相對減輕居民的稅收負擔,優化稅負結構。這類稅收的增加有利于政府將更多資金投入公共服務事業,促進資源進一步優化。
3.強化稅收管理,降低稅收流失。稅負的公平不僅體現在稅法、稅制上,還體現在稅收管理上。我國征稅管理人員應做到應收盡收,提高稅收管理水平,減少偷稅漏稅行為,降低稅收的流失。實施科學化、精確化的管理方法,建立高科技的稅收管理平臺,強化稅收征收管理,明確征稅對象及征稅稅率。對于偷稅漏稅行為應當嚴懲,增加偷稅漏稅行為的機會成本,嚴厲打擊偷稅漏稅行為。調整稅收負擔及稅制結構,避免稅收流失。
4.改革考核機制,轉變政府職能。我國政府應摒棄GDP績效觀,扭轉宏觀稅負與地方政府的商業化趨向,改革考核機制,轉變政府職能。過大的財政支出沖擊必定會增加經濟的稅收負擔,因此要合理控制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從根本上遏制過大的財政支出行為。同時,各級政府應合理劃分事權和財權,提高我國公共支出效率,增加公共設施建設和公共用品投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稅負的利用效率。
(田風摘自《商業時代》2014年第22期〈旬刊〉《我國稅收超重負擔的變化趨勢、成因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