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錦治 黃克瓏
調整稅制結構性失衡,促進經濟結構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童錦治 黃克瓏
1.推進增值稅改革,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適當降低間接稅比重。首先,繼續擴大“營改增”范圍,推進增值稅改革,以消除重復征稅,優化流轉稅稅制。同時,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流轉稅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例如,適當調低增值稅稅率,將銷售貨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的適用高稅率下調至15%,低稅率下調至11%。其次,合理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并適當調整有關稅目的適用稅率:取消部分生活必需品如汽車輪胎、酒精的稅收;適當降低容易前往境外購買的高檔消費品的稅率,以避免稅基流失。同時,將部分不易前往境外購買的消費品,如高檔汽車、高檔住宅、游艇、紅木家具,納入消費稅稅目或提高稅率。
2.啟動新一輪企業所得稅改革,提高企業所得稅的稅制競爭力,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采取全球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措施,參考英國和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所實施的鼓勵技術進步和制造業回流的公司稅優惠政策,開展兼顧效率與稅收收入的企業所得稅改革,在不加劇我國經濟結構扭曲且有利于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的前提下,維持合理的企業所得稅收入比重。短期內應以如下方面為改革重點:第一,適當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特別是小微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以優化稅前扣除制度為核心,放寬扣除限額,改進加速折舊規定,適當縮小企業所得稅稅基。第二,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經驗,不斷豐富支持企業科技研發、升級轉型的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手段,簡化稅收優惠落實方式,減少稅收優惠的審批、認證環節,并對源自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的所得和專利、技術的所得適用更為優惠的稅率。第三,借鑒英國經驗,將可加計扣除的研究開發費用從技術研發環節進一步擴展到涵蓋銷售、宣傳的研究、開發、上市的全領域,并適當提高加計扣除的比率,通過稅收手段支持國家創新體系的構建。
3.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建立公平稅負的稅收制度。應以提升個人所得稅收入比重和調節能力為根本目的,盡快開展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建立多樣化的、符合納稅人實際情況的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制度和可選擇的家庭個人所得稅聯合申報制度,以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公平稅負為原則,完善稅收制度”的目標。同時,應該進一步簡化個人所得稅制,減少個人所得稅稅率級次,提升稅收效率。具體而言,可以學習英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設立起始稅率、基本稅率和高稅率三個稅率級差,逐步擴大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數。
4.強化地方公共服務激勵,逐步完善地方稅體系。在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保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結合稅制改革,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的基礎上,強化地方稅主體稅種建設,選擇合適的稅種進行改革,激勵地方政府改進公共服務。具體而言,應逐步深化房地產稅改革,將地方稅重心由礦產和土地資源生產、交易環節轉向財產保有環節;深化資源稅改革,擴大資源稅征稅范圍,并繼續擴大定額與比例相結合稅率的適用范圍。此外,應將地方稅體系建設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有機地結合起來,直面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的挑戰,嘗試將土地、海洋、森林等資源納入資源稅征稅范圍,以提升資源稅對環境保護的力度。同時,應以環境保護這一“單重紅利”為首要目標,通過“區別對待”與“分階段改革”的方式,逐步推進環境保護稅改革。
(夏摘自《當代財經》2014年第7期《我國經濟需求結構協調發展的稅制結構優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