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興朝
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并軌的福利經濟學理論基礎
茍興朝
任何一項社會制度變革都是對既有利益格局的變革。某項改革如果在提高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同時,不改變其他人福利水平,那么該項政策改革就是有效率的改革。但是在現實中,往往一項政策變動在改變一部分人境況的同時使得另一部分人福利變差,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軌改革就是如此,它將使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福利變差。那么,該項改革還是可取的嗎?這一問題可以用福利經濟學補償原理中的李特爾補償標準來分析。補償原理為經濟社會改革是否可行提供了參照標準,是對改革實施可行性進行分析的理論依據。
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具有兩方面意義:首先,解決了養老保險制度公平問題。長期以來,由于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不統一、制度“碎片化”現象突出,大量養老保險資源被配置到機關事業單位,導致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養老保險水平明顯高于企業單位。養老保險待遇差別懸殊過大是當前社會不公的主要表現之一,而這一現象又不利于社會穩定、機關事業單位用人制度改革。養老保險制度并軌改革將稀缺的經濟社會資源向養老保障水平較低的企業職工傾斜,將較大程度地降低當前養老保險水平行業不均的程度。其次,解決了養老保險制度效率問題。在某一時期,一國可用于居民養老保險的經濟資源相對稀缺。這就要求高效配置相對稀缺的資源,使其更好地發揮增進居民福利水平之功效。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軌所產生的制度效率主要有兩個方面:養老保險資源高效利用所產生的效率和廣大企業職工因獲得更高水平的養老保障而爆發出工作熱情進而產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效率。由前文分析可看出,李特爾補償標準是一個公平與效率兼顧的標準。因此,如果用李特爾補償標準來衡量,當前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軌是可取和有效率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補償原理中的補償是虛擬補償,并非實際補償,如果實際進行了某種方式的補償,則該項社會變革屬于帕累托改進,自然是有效率的改革。那么,用補償標準考量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軌改革也不屬于帕累托改進,企業職工受益可以補償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損失中的補償就是虛擬補償。事實上,補償標準視角下的受益者補償受損者后且有剩余是就社會整體而言,若從社會整體來看,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提高了,則表明此項改革是有效率的。從短期來看,雖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軌改革使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福利受損,但企業單位職工福利增加,而且,經過并軌改革后更加公平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將產生更高的制度效率,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更快,經濟社會資源總量大幅增加,進而可以提高所有居民的社會福利水平。
(田風摘自《西南金融》2014年第8期《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軌理論基礎及對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