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財經委原副主任 賀 鏗
經濟每月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稿
穩增長首先必須穩心態
全國人大財經委原副主任 賀 鏗
2014年10月22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第64期“經濟每月談”,主題為“三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全國人大財經委原副主任賀鏗認為,當前經濟總體是穩定的;應放穩心態,繼續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促使房價回到合理位置;要加快農地制度改革,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這是當前應快速推進的一項重大改革。
今年以來,經濟總體是穩定、正常的。從前三個季度的各種統計數字看,1~7月份經濟運行正常、平穩。8月份工業增加值下行較多,是異常的。全國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8月份降到6.9%,增速比7月份回落2.1個百分點。但9月份工業增加值又恢復到了8%,這個速度應該說已經走向了正常。從第四季度的趨勢來看,實現7.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是有可能的。全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7.4%是極有可能的。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第四季度經濟運行應該比第三季度要好。盡管八九月份工業增加值統計數據都偏低,但今年以來有兩個數字值得高度關注,一個是就業,前三季度的就業超過1000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了今年的目標。就業增加不支持工業出問題的觀點。另外一個更值得注意的數字是工業發電量。一般說來,工業發電量和工業增加值兩者之間密切相關,過去幾年,這兩者的相關系數一直在0.9以上,呈高度相關。今年以來這個相關系數出現下降,降到了0.7以下,分析這種變化,發電量的增長在工業增加值增長之上,也就是說是向上偏的,這可能是因為工業增加值的統計存在系統偏差,這個偏差不是支持工業增加值高估,而只能是低估,因此我們整個經濟總體狀況是比較穩定的。
2012年以來經濟下行是必然的,但是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經濟下行主要是過度投資的結果。從1998年開始,我國一直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直到現在。由投資導致的資本形成一年比一年高。這種情況導致當前經濟下行是必然的。而今年在結構調整之下,投資率下降到了48%左右。從最終消費率看,按照一般規律,最終消費率對GDP的貢獻率應該是65%。1998年之前我國是62.5%,跟世界的平均趨勢差不多,一直到2010年、2011年降到45.5%,達到歷史最低水平,今年恢復到48.5%左右。從這個角度看,經濟下行也沒有什么太可怕的。
應采取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辦法消除風險。過去,由投資過度產生的問題如同是“吃補藥”吃過了頭。要根治這個問題,不可以再用吃補藥的方法,不可以再用加大投資的辦法。可是,我們仍把擴大投資的辦法放在擴張房地產上面,這樣做具有較大的危險性。應采取一些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辦法消除風險。一是適時終止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一定要量入為出。二是努力穩定人民幣匯率,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要加強金融監管,鼓勵依法成立民間金融機構,打破國有金融機構的壟斷。想盡各種辦法降低企業融資的成本,讓金融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三是繼續減稅,而且要采取切實措施,落實已經提出了各種減稅的一些措施,扶植中小微企業發展。只有把中小微企業的困難解決了,就業就會真正增加,居民收入也可因此增加。四是建立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國有壟斷行業,讓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在競爭性行業真正做到平等競爭。為了提高工業運行的效率,我們應該在改革過程當中有勇氣推進民進國退。
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不是再把房地產弄熱。現在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穩增長急于救市,這是心態不穩的一個表現。心態不穩,宏觀政策就不可能真正穩,穩增長就有可能演變成新的投資擴張,產生的問題將會比原來老的投資擴張更嚴重。當前房價還沒有回到合理位置,房地產的問題不是房價下跌過快的問題,而是空置房太多,炒房的人處于觀望,有剛性需求的人仍買不起房。因此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促進房地產發展。要“去庫存”,使那么多剩余的房子慢慢能夠讓人買得起,而不是盲目地再進行開發,盲目救市、盲目開發有可能加快引發金融危機,這是當前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
房價是否回到了合理位置,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房價收入比。應該讓我國房價收入比落到4~6這個區間。我國的房價總體上應該回落30%左右。每個地方房價下跌多少應根據當地的需求確定,不能一概而論。如果需求很旺,房價不可能跌多少,甚至會出現微漲。現在有許多觀點認為目前房市還是要“去泡沫化”,實際上,泡沫還沒有真正解決,應該想盡各種辦法讓房地產真正去掉泡沫,這樣房地產才可以健康發展。
救市是政府心態不穩的一個表現。房市既不能救,政府也救不了。救市的辦法有幾種:一是降低買房子的貸款利息率,這個操作辦法空間不大,因為現在銀行的融資成本在不斷提高,再要使房貸的貸款利息降低,商業銀行積極性不大。二是財政補貼,或者是降低購房的各種稅收。各級地方政府之所以要急于救房市,是因為土地財政受到了影響,房地產稅收減少,財政吃緊,現在要想用財政拿錢讓房市活起來的可能性不大。三是央行提出將房地產資本證券化。這個辦法非常危險。大家應該記得,美國的金融危機是由次貸問題引起的,即把貸款證券化,再利用杠桿把1元錢的貸款變成2元、3元、10元、20元,最終資金鏈出了問題,全部相關銀行就虧本。這個辦法風險很大,應慎重采用。社會資本由于考慮風險因素,當前也不會進入到房市里。四是放松流動性,央行搞了一個SLF放松流動性的辦法,也就是常備借貸便利,主要功能是滿足金融機構較長期的大額的流動性需求,是央行的一種流動性供給渠道。因為混淆了央行和商業銀行的職能,這種做法也不合適,其危險性也比較大。這幾個救市辦法效果都不一定很好。當前,用這樣一些措施把房地產又刺激熱起來,后面出現的問題將會比現在的問題更大。
恢復之后經濟還有跨越發展期。近來,有一些人認為,達到人均收入11 000國際元水平,是順利渡過工業化高速增長階段的成功標志,經濟增長速度將自然回落。據此,得出中國經濟速度回落是正常現象,是符合經濟增長規律的結論。實際上,這個認識是值得商榷的。我國人均GDP世界排名第89位,還處于較低水平。在工業化水平也很低的情況下,我們還有較長的跨越發展期。而且我國農業也很落后,農業基本處在小農經濟的狀態,這需要進一步發展,所以只要繼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三五年之后,我們還將有經濟增速8%、9%的跨越發展期。
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同步推進,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當前的農地制度已經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制約了城鎮化發展,因而也制約了經濟復蘇。因此,必須加快農地制度改革,只有加快農地制度改革,城鎮化就可以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就可以加快,結構調整也就可以加快。農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應該是要把土地的處分權返還給農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農地制度改革有三個亮點:一是肯定了農民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鼓勵農民將土地在公開市場上流轉。如果農民沒有處分權,這個流轉就是空話。二是保障農戶的宅基地,用益物權,慎重穩妥地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進行抵押、擔保、轉讓,這也需要把宅基地、房屋的財產處分權交給農民。三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同權同價,如果農民沒有真正的處分權,這也是難以實施的。因此,必須把處分權還給農民,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農地制度改革是當前一個極其重要的改革,否則,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將都難以推進。
總之,穩定宏觀經濟政策,深化改革是解決當前問題的應有要義。當前,應該放穩心態,既不能著急,也不必過于悲觀,應努力使經濟獲得有質量、有效率的發展,這樣中國經濟應該是很有希望的。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綦魯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