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平
(宜興 214221)
紫砂文化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紫砂藝人對紫砂壺藝創作技藝、技法、文化、思想的傳承與發展。紫砂文化發展的每個時期,紫砂藝人的價值觀都會有不同的表現。正是如此,紫砂藝人的“價值觀”對紫砂泥料配制、創作、器型、技藝、收藏、紫砂市場營銷、網絡時代線上線下的運營、新媒體等多元化的思想與技術領域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主觀因素與客觀表現。
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思想的高度與藝術的角度,同樣影響了與之關聯的群體或圈子。“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原本是中國傳統藥行,醫生“配方”時自我約束的一種商業道德行為,價值觀的直接體現,同樣適用于紫砂藝人。紫砂器的發現、創作、發展、延伸等始于“五色土”的出現與運用,前人制壺選原礦陳腐“澄泥錘制”,而今,隨著紫砂原礦泥料的日漸稀少,紫砂器的原料供應日益珍貴,紫砂老壺被藏家熱捧,大家、名家市場升值,整體藝術品市場的火爆,也使得部分紫砂藝人在紫砂壺藝創作、泥料配制等個人價值觀上發生了變化,也不同程度影響了紫砂圈的社會輿論與市場占有率。
“師法自然,源自本真”的價值觀。自始陶異僧“賣富貴”入蜀,北宋大文豪蘇軾“松風竹爐,提壺相呼”,明代嘉靖“吳經提梁壺”、明代正德“供春”始成大作,紫砂創作者都是在以實用、興趣、雅興為原始的價值觀創作紫砂壺。在“自我的偶然”與“歷史的必然”之中,成為紫砂陶由日用粗陶創作日用器到有思想的茶器,再到溫潤如玉的紫砂精品,最終形成“方匪一式,圓不一相”可用、可藏的“古董”等轉折與升華。也正是初始階段紫砂藝人原始的、源于興趣愛好、源自內心本真的價值觀,使得紫砂文化藝術開始了薪火相傳的發展期。
“承前啟后,求真存道”的價值觀。明代萬歷時大彬仿供春藝理、配泥調砂、砧木為模、壺型創制、設計銘文等成就了“宮中艷說大彬壺”的時大彬,更有陳貞慧《秋園雜佩》載:“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則如陳壺(陳鳴遠)、徐壺、皆不能彷佛大彬萬一矣”的妙贊及現代人對大彬壺視為稀世珍寶的追崇。這與時大彬對紫砂壺藝的承前啟后與自我價值觀的辯證是分不開的,傳說時大彬對壺藝創作嚴格而又較真,若有不中意作品即行毀棄。即打碎十之八九也在所不惜,盡管名聲遠播,壺易金價,但其價值觀一直不變,求得是壺中的道,守著的是手藝人內心的樸拙存真。
在紫砂的歷史中,顧景舟的 “提璧壺”從50年代起到1978年創作,歷時20余年,四次修改方成大器;朱可心毀印保名節,三次修改“魚化龍壺”,在傳統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求古。正是這樣,他們高尚的藝術情操、極高的價值觀、嚴謹的創作技藝,正是紫砂作品市場價格屢創新高的原因所在。
“師古摹今,市場價值”的價值觀,即是部分紫砂藝人過分追求紫砂作品的市場價值,形成了“錢本位”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個人價值傾向于市場的既得利益,沒有考慮作品固有原料的真實性、作品的原創性、器具的藝術性,忽視了客觀事實的傳播性與主觀思想的能動性。
當然,紫砂藝人的價值觀,習壺必先修德,人品重于藝品,既有道的要求,亦有器的修煉。“藝德”為本,“技藝”為輔,“技法”為佐,“道”之為魂。一把壺是創作者全部學識、素養、思想的綜合表達,創作者沒有歷史的文化積淀,沒有博采眾長、厚積薄發的藝術創作力,沒有矛盾辯證法的創新思維,沒有開闊的視野眼界,作品創作則缺乏藝術共振與藝術境界。
作為一名有建樹的紫砂藝人,要有自己的思想理論,自己的作品還得對后輩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并與這門技術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當今社會不乏空有其名者,因為這些人皆為汲汲名利所誤導,他們的作品缺少傳統的進化和一脈相承的藝術延續。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的作品留給人們的將是廢墟中的幾片瓦礫而已。
無論是以供春為代表的紫砂藝人最原始的藝術創作及個人“價值觀”,還是承前啟后以時大彬為代表的發展階段的藝人“價值觀”,或者現今是市場為導向“價值觀”以“金本位”的現狀,紫砂文化藝術無不是在“主觀能動性”與“客觀事實性”為矛盾體的辯證統一,每個人的價值觀有或多或少影響了紫砂界的發展。“牽一發而動全身”,也正是如此,為了紫砂文化藝術的長久發展,作為紫砂藝人在價值觀上牢記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思想內涵,傳承久遠,遠播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