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審計職業學院 劉 放
(一)畢業生總量大于市場需求。
由于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策略,近年來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激增,據有關資料顯示2013年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約合700萬左右,比2012年增加了20萬人,加上累積往屆畢業未能就業的學生,總計約合1000萬人左右。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的就業市場容量增長緩慢,近幾年的新增崗位平均增長率遠遠低于高校畢業生平均增長率。可見,高校畢業生增長率已經遠遠高于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和就業彈性,高校畢業生總量大于市場需求,就業難的問題日趨凸顯。
(二)高校的人才培養落后社會需求。
近年來,高校出于種種原因,大幅度擴張,其專業設置、學科設置、人才培養體系不考慮就業市場的需求和院校自身特色,造成培養的學生在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等方面落后于社會的需求、畢業生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一方面大量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另一方面某些新興崗位卻陷入人才荒的現象,人才供需矛盾情況嚴重。
(三)缺少有效地就業指導和培訓。
目前,多數高校只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培訓還存在許多不足。因此,大多數高校學生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對未來的就業崗位和方向模糊不清,缺少正確的自我定位和發展規劃;同時造成高校學生普遍缺少就業技巧,在面試時的表現往往不能令人滿意,最終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
(四)高校就業促銷方式落后。
當前高校的就業促銷工作普遍缺少良好、有效地就業促銷體系和方式,僅僅簡單地為畢業生推薦就業機會,比如擇日召開招聘會,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接觸的機會,提供推薦服務,這種形式看起來人頭攢動、場面熱鬧,但是實際效果不佳,許多用人單位僅借此提高知名度,而并非真正的招聘用人,導致招聘會收效甚微。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市場經濟條件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關系。由于技術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就業市場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因此,高校必須密切注意就業市場發展的變化,準確把握市場的就業趨勢變化,發現新的就業方向和就業崗位;此外,還要關注用人單位對員工的要求和需求的變化,充分了解用人單位對員工專業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要求,以就業、市場、企業需求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指導各項工作的開展。
(二)以產品質量為生命。
在市場營銷理念中,產品質量是關鍵。在高校就業營銷過程中,產品質量指的就是學生的質量,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是高校開展就業營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當前高校急劇擴張的大環境下,各個高校都應當處理好規模和質量的關系。對于已經飽和及過時的老舊專業應當縮減招生規模或者直接取消;對于不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也應當及時作出調整。抓好就業指導和培訓工作,完善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技能;同時高校還應當重視對學生軟技能的培養,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之上,還應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就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構建整體營銷。
整體營銷概念是由美國著名的營銷學家菲利普·科特勒于1992年提出,他認為“市場營銷活動應當囊括構成其內、外環境的所有重要行為者”。目前,國內各高校學生就業工作主要由各級就業指導部門來完成,并沒有將其他重要行為者囊括其中,使得就業工作開展事倍功半,效果不佳。高校在開展就業市場營銷時,應當以整體營銷觀念為指導,除了將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納入整體營銷體系,還應當將用人單位、人才市場等各類相關企事業單位共同納入到就業市場營銷體系,營造全員參與的氛圍,為畢業生就業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一)就業營銷產品策略。
畢業生可以結合SWOT分析法,對自身的優劣勢、風險和機會進行詳細分析,采用差異化戰略,凸顯自身的特點,對自身進行職業包裝設計;同時應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養,滿足企業和社會的用人招工需求,提高自身就業核心競爭力;此外,還要明確自身的職業傾向,立足社會需求和自身特性制定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為自身的長遠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最后,畢業生還應當加強內涵建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對此,高校應當加強學生就業教育和培訓,依據市場需要修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同時加強對學生軟技能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
(二)就業營銷價格策略。
用人單位對同一個層次的畢業生的基本定價,保持在一個較有規律的水平,而對畢業生而言這個定價指的就是工作的基本薪酬。目前,部分學生對自身和就業市場認識不清,在薪酬方面要么獅子大開口,期望過高的薪水導致用人單位不得不放棄用工;要么要求過低,使得用人單位懷疑畢業生的能力,對今后的職業發展也較為不利。因此,高校針對畢業生薪酬問題應當給予正確的引導,針對不同地區、崗位、用人單位性質,盡可能多的收集畢業生起始薪酬作為依據;同時幫助學生及早認清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早日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合理定價,提高畢業生就業的成功率。
(三)就業營銷渠道策略。
就業渠道策略可以認為指的是促使畢業生順利被用人單位錄取聘用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組織。對高校而言,只有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地點、以適當的方式為適當的用人單位提供適當的人才,才能滿足各類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順利占領就業市場。在現今市場經濟大環境下,高校要十分重視畢業生就業渠道的建設,實現大學生就業,這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聲譽和長遠的發展。高校首先要加大對就業指導工作的投入,提供專項資金、配備專業的人員,建立并完善就業指導制度和工作,提高就業服務意識,豐富服務內容;其次,高校可以借助并利用職業中介的專業優勢和就業信息資源,將職業中介等相關機構納入就業營銷渠道,拓展實現有效就業的路徑,擴大畢業生的選擇面,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再次,高校可以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效的合作關系,按照用人單位需求對學生進行共同培養并建立實習機制,派遣學生至相應的用人單位開展一定時間的實習,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也可以使得用人單位借此機會考察學生的素質方便用人單位擇優錄取;最后,高校應當積極引導畢業生主動出擊,尋找用人單位,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人才交流會和招聘會,方便學生及時獲得就業信息,為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就業營銷促銷策略。
就業促銷指的是高校和畢業生向用人單位宣傳、展示、推介畢業生,刺激和誘導用人單位聘用學生的一種行為。對于學生而言,在就業過程中要做好自我營銷工作,有信心、有策略地展示自己,這也是畢業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方式。對于高校而言,高校可以通過廣告來介紹自身特點、學科優勢、專業設置、畢業生基本能力或者素質等信息;或運用公共關系,運用一定的公關策略,獲取公眾對學校、學生的認可,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就業中心的工作人員開展人員促銷,向各類用人單位介紹該校畢業生的特點等相關信息,促使用人單位聘用本校的畢業生。
面對目前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各個高校應當立足就業市場,同時結合本校的自身特點和優勢,研究相應的營銷策略,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幫助大學生充分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和發展動態,努力為畢業生順利就業做好準備。
[1]王卓:《淺談就業過程中營銷的作用》,載于《現代經濟信息》2010年第20期,第207頁。
[2]林楠:《營銷策略在大學生就業中的應用》,載于《惠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第102~105頁。
[3]張帆:《大學生就業營銷策略》,載于《科教文匯》2007年第7期,第154~155頁。
[4]楊瑩:《4PS營銷視角下的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載于《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年第2期,第122~124頁。
[5]趙峰:《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營銷策略運用探析》,載于《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第23~26頁。
[6]丁軼:《關于高職院校就業工作中營銷策略的探索》,載于《經濟視野》2012年第5期,第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