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海
(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21世紀初期,在胡錦濤同志提出將“軍隊現代化建設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指導思想下,軍民融合的相關研究得到了空前重視。堅持軍民融合發展,是要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在富國強軍的戰略目標下,實現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而軍民融合的關鍵應該是各軍民融合產業領域之間的信息交流、整合、互動和共享,因此,有必要對軍民信息融合發展進行分析,把握軍民信息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可能的路徑及對策,以更好的推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為我國軍民融合戰略做出更好的支撐。
信息融合是協同多源信息(傳感器、數據庫及認為獲取的信息)進行決策和行動的理論、技術和工具,旨在比僅利用單源信息或非協同利用部分多源信息獲得更準確和更穩健的性能[1]。具體的融合對象可以是:信號、數據、圖像、屬性和知識。從產業融合角度研究信息融合更多強調的是信息交流、互動和知識共享。
產業融合中的信息融合在不同領域和行業中融合的主要內容有所不同,但都需要關注的是:①確立信息融合理論標準;②明確信息融合實現方式,包括技術實現、算法和多源數據處理;③制定信息融合需要的制度和規范;④培養信息融合人才;⑤建立信息融合實現機制;⑥建立信息融合評價指標、評估系統與方法。
由于行業產業的不同,其信息融合具有典型的需求吸引和產業排斥特點,因此,在信息融合中更多的需要關注:①信息融合標準與更高層面的規劃問題;②平臺的第三方性問題;③信息融合機制建設問題;④人才培養的問題。綜合信息融合的內容,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信息融合機制研究與信息融合技術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就信息融合機制方面在軍民融合產業中的應用進行分析,而無關信息融合技術方面的問題。
軍民信息融合主要是指軍民融合產業發展中的信息交流、互動和知識共享等。20世紀末,現代戰爭形態已經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信息化戰爭下的軍民融合首先要求軍民信息融合。軍民信息融合必須要從戰略、思想的高度予以重視,并切實貫徹軍民融合的方方面面,進而推動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良性互動,實現強軍富國的中國夢。
軍民信息融合不僅是科技融合的概念,而是多領域全方位的融合,在我國軍民融合發展初期,應更多的重視軍民信息融合規劃、軍民信息融合機制構建、軍民信息融合制度、標準及規范建設、軍民信息融合人才培養以及軍民信息融合平臺建設。
軍民產業在多年的分割發展中已經形成各自的生態體系,在各自的領域中已經建立起其自身的優勢。軍民信息融合的第一步首先在于將這些優勢進行互通和相互補充,從而發揮出軍民融合產業更大的潛能,并能實現國家平戰結合,富國強軍的戰略目標。
在20世紀末我國制定的“十五計劃指導思想”中就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來,信息化在工業生產和服務領域就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并逐步形成以信息化促進國防科技工業和非國防科技工業的快速發展,并帶動工業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兩化融合”式發展新局面。“兩化”融合發展不僅是提升了工業化的科技含量,更重要的是為了解決工業化進程中的資源優化配置及環境問題[2]。軍民信息融合發展是“兩化”融合的新形態,是多部門融合發展中的信息化發展問題。
美國在20世紀初就在“軍民一體化”規劃中指出軍民信息一體化的軍民協同模式,不但大大降低了美國軍民分離帶來的高代價和低效率問題,且在不新增國防開支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軍事優勢和國防工業的活力。特別是2001年后的美國大力推進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在信息融合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強調要用“民用經濟中發生的高新技術爆炸來實現國防科技跨越式發展”[3]。日本也在寓軍于民,以民掩軍的戰略中加強了軍民信息融合體系建設[4],日本自二戰后就主要依賴民間國防科研生產體系來支持國防建設,且卓有成效。日本為保證其民用企業競爭力和國防生產潛力,其防衛省還將某些軍事技術無償轉讓給民間使用。這種以民掩軍戰略的實施需要有強大的軍民信息融合平臺和信息順暢流動機制來支撐。
我國學者丁德科(2011)[5]、王亞玲(2012)[6]等也將軍民信息融合放在軍民科技融合創新體系的研究框架下進行了研究;趙越(2011)等將信息資源配置作為軍民融合發展的抓手,指出軍民融合需要優化信息資源配置[7];張建軍提出要打造軍民融合的信息基礎平臺,努力實現軍隊、人防、武警、公安、交通、國防科技、民用科技及工業基礎等多源一體化信息系統的有機融合[8],更多的是從信息融合技術發展的視角對軍民信息融合進行研究,如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與信息融合結構等。
本文主要在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對我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軍民信息融合存在的問題,可能的軍民信息融合路徑進行分析,并提出促進軍民信息融合的對策,以達到進一步發展我國軍民融合產業的目的。屬于軍民融合產業和信息化融合的兩化融合研究視角,而不是技術發展視角。
軍民信息融合平臺為軍轉民、民進軍提供交流、互動、資源優化等的信息支撐平臺。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國防科技工業計劃調控模式與民企的市場調控為主的模式不想協調,要想實現順暢的軍民兩個體系的信息交流、互動就需要有權威的軍民信息融合平臺。在該平臺的體系中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民營企業與國防科技企業之間交流、協調、協同工作也需要權威的軍民信息融合平臺;同時,還需要構建穩定、持續的通過博覽會、座談會、項目推介會等多種形式的軍民信息融合平臺。
國防科技工業與信息化產業的發展在國家行政上隸屬于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地方由工業和信息化廳、局牽頭進行管理和支持,為軍民信息融合構建了機制和體制基礎,如能以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為主管領導,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統一建設、企業運作[9]來建設和運作地方軍民信息融合平臺,將促進軍民融合產業信息順利融合。
軍民信息融合平臺由于其戰時產品共享機制和國防科技的特殊性,其定位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來實施。在當前經濟和國防背景下,需要極大的發揮出國防科技工業的市場潛力,國防科技工業在國家投資下形成的巨大的科研和生產能力需要有效發揮,并為戰時生產奠定基礎。因此,軍民信息融合平臺第一階段可以定位到平時信息融合的目標上。這一階段軍民信息融合主要體現出在“軍轉民”,以及“民配套”的特點上來。而以平時軍民信息融合形成的配套產能以及信息對接機制在戰時也可以發揮一定的效果,從而為軍民融合提供支持。
軍民信息融合標準不僅是針對軍民融合產業中的信息化發展,更重要的是軍民產業有效融合的信息交流、互動的標準,包括信息化標準,也包括信息化與軍民融合工業協同的信息標準。在軍民融合領域,首先需要綜合軍用標準和民用標準,依據平戰需求,建立軍民兩用技術標準,并通過信息化處理形成軍民信息融合標準;其次,需要針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建立相應的軍民信息融合中的信息安全、軍民兩用知識產權交易、軍民兩用產品交易等方面的標準。這些標準的缺失讓國防科技企業和非國防科技企業都找不到參與軍民融合的方向和路徑。
產業要發展,標準須先行,尤其是信息交流標準需要先行。信息交流保準包括軍轉民中的產品設計、需求交流模式、交流的內容、知識產權保護等;民進軍中的對軍品的了解內容、了解方式、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內容。雙方關注的問題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協調和溝通的標準是軍民信息融合標準的主要內容。良好的軍民融合信息交流標準是軍民融合平臺順暢開展信息交流的有效保障。
軍民信息融合效能發揮,還需要市場機制的調控作用。首先,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計劃經濟調控體系與市場機制還不協調;其次,軍民信息融合除軍民各自體系內的信息與對方交流、互動和共享外,還包括公用軍民信息融合平臺,該平臺本身需要的市場運作機制[10]還需要建立。
軍民信息融合的市場運作機制包括平臺本身的市場運作機制和平臺上的市場交易機制。平臺本身的市場運作機制包括平臺的運作主體確定、平臺定位、運作模式、收益模式等;平臺上的市場交易機制包括信息交流雙方的定位、信息交易及其定價機制、信息安全保障機制等。
軍民信息融合涉及國防科技工業提供民用產品或技術標準的問題,這就需要國防科技工業體系里要有相關人員積極了解非國防科技工業企業技術能力、市場需求等信息;同樣,非國防科技企業也需要積極了解軍民兩用技術和產品,積極參與到軍民兩用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中去;政府主管部門也需要配置掌握軍民信息融合產業發展規劃和制度安排的人才。
軍民信息融合的人才是軍地兩用人才,也是跨界人才,需要軍地合作培養。軍民信息融合人才主要是軍民融合產業信息化人才以及平臺運行管理、規劃人才。基于當前平時軍民信息融合的需要,首先需要地方高校按照軍方、國防科技企業的要求培養能精通地方信息技術的人才,又能有效轉化軍方或國防科技工業生產潛力向軍用轉化的信息技術人才。在此過程中逐步培養戰時軍民信息融合體系由民向軍轉化的信息融合人才。
軍民融合企業、科研機構和政府管理部門等都在不斷探索軍民信息融合發展路徑,希望建立軍民信息交流、互動平臺,積極推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實現富國強軍的偉大中國夢。軍民信息融合按照軍民融合的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產品交易或技術轉移為核心的軍民信息融合,是傳統交易中的信息體現;第二階段是以協同制造為核心的軍民信息融合,是以協同制造和深入交流為核心的信息融合;第三階段是以軍民一體化為核心的軍民信息同和發展路徑,是軍民信息融合的高級階段,也是我國軍民信息融合的終極目標。
軍民融合戰略初期,軍民兩用技術成為軍民融合的核心,國防科技企業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在滿足國防裝備制造的基礎上,積極生產民用產品,促進國家經濟建設。在該階段,對軍民兩用技術的信息融合需求主要是國防科技企業的市場信息需求融合。市場信息融合主要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國防科技企業直接成立民用產品生產和銷售部門,面向市場收集需求信息;二是通過民企代理國防科技企業的民品來適應市場選擇和信息對接。而這兩種情況都需要國防科技企業建立自己軍民兩用技術或產品的信息融合平臺,來收集處理市場信息,為國防科技企業逐步轉變為平戰都能適應的軍民融合體系打下基礎。
軍方采購中也涉及到軍民信息融合問題,首先,非國防科技企業在生產軍品或軍品備品配件時應該了解軍方需求,并嚴格按照軍品生產標準和規范進行供給。這樣,相應的信息就需要在軍民兩方進行信息交流和互動。良好的信息交互平臺在軍民雙方融合將有利于民進軍的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這其中,也包括軍工認證信息平臺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軍轉民和民進軍都涉及到軍民雙方的信息交流和互動,這中間的信息流都是雙向的,且是多因素影響的。因此,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以產品交易或技術轉移為核心,包括國防科技工業和希望民進軍的非國防科技工業企業在內的軍民信息融合平臺,該平臺主要基于軍民雙方在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了解信息,交流和互動需要而存在,如軍民融合網(www.jm35.com.cn)就主要是以產品交易、軍民兩用技術轉移等為核心的軍民信息融合平臺。
軍民信息融合平臺的作用體現在平臺的用戶數量和數據量,只有數據量較大,平臺的作用才能體現,而平臺的用戶數量較大,平臺的信息才能流動起來。
協同制造是充分利用Internet技術為特征的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將串行工作變為并行工作,實現供應鏈內及跨供應鏈間的企業產品設計、制造、管理和商務交易等的合作生產模式,最終通過改變業務經營模式達到資源充分利用的目的。
國防建設所需的科技含量在逐步增加,而成熟部件的生產中有相當一部分用于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在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中生產的優勢和競爭力逐漸削弱,因而需要將國防科技工業的原有部分生產任務轉移到非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中去,形成以國防科技工業優勢企業為塔尖的軍品供應鏈,中下層供應體系采用軍民協同制造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建立以協同制造為核心的軍民信息融合體系,以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網絡制造甚至是全球制造來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國防建設。同樣地,國防科技工業的部分生產產能也可以參與非國防科技工業優勢企業的產品供應鏈,實現非戰時為民品提供產品配套生產,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協同制造下的軍民信息融合不僅涉及到產品交易和技術轉移中的生產標準、雙方需求信息等,同等重要的是產品協同設計、生產計劃協同以及物流、資金安排等全供應鏈的協同。一方面,可以為優勢企業生產產品在全供應鏈范圍內組織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降低競爭優勢不明顯的環節的自我管理復雜度和投資力度,便于更加專注于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部分;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供應鏈擴充競爭性產品的選擇范圍,確保協同制造的產品采用的技術先進性和較高的性價比。
協同制造下的軍民信息融合的關鍵在于其供應鏈管理系統和管理能力培養。基于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部分企業優勢明顯,首先應立足于部分優勢行業進行供應鏈管理系統開發和實施,并在全環節供應鏈的基礎上實現協同制造。同時,將軍民兩用技術和相關民用產品通過供應鏈與電子商務相結合實現協同制造與電子商務營銷的內外全面信息融合。
軍民一體化是指努力促使民用技術及其工業基礎的技術、工藝、人力、裝備和材料與國防技術及其工業基礎融合在一起,從而成為一個單一的國家技術和工業基礎,在軍民一體化下,共同的技術、工藝、人力、裝備和材料可同時滿足軍用和民用兩種需要[11]。軍民一體化中的信息融合涉及全環節、所有主體及對象。這就要求有權威的、較高技術水平的軍民一體化信息融合平臺。該平臺采用市場化機制運作,面向社會開發,聯接軍隊和產業,著力研究共性與關鍵性技術,并提供各種各類信息交流、互動,提升科學技術潛力,為科技動員提供高效、綜合的信息交換渠道[13]。
基于一體化的軍民信息融合不僅是產業鏈的不再分割,還需要通過科技信息融合平臺統籌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人才及人才培養,因此,建設軍民信息融合不僅需要政府、軍事動員機構、民品生產企業等重要主體,還需要科研機構、大學等科技服務單位積極參與。
基于一體化的軍民信息融合是技術、工藝、人力、裝備、材料、物流、資金等要素的信息統一體,是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一體化國家技術和工業基礎的信息化整合。
軍民信息融合涉及多部門、多產業協調,要順利實現軍民信息融合,需要建立以政府及軍民科技動員部門主導的軍民信息融合領導小組,并以國防科技工業及信息化的共同主管部門作為軍民信息融合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協調軍民信息融合過程中的各項工作。并在領導小組的指導下開展軍民信息融合規劃、技術標準制定等工作。
軍民信息融合規劃是各項工作的引領,是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信息管理和綜合決策的依據。地方政府、國防科技動員部門及軍民融合優勢企業都應積極規劃信息交流、互動、整合和共享的目標、機制和平臺。
軍民技術標準的不統一,成為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障礙因素之一,需要在軍民信息融合過程中通過標準、規范的信息轉換、替代,逐步形成統一的軍民兩用技術標準和規范,在軍民信息融合中發揮重要的指導和規范作用。
將軍民融合中的核心企業列為重點發展的企業[14],給予建設軍民信息融合下需要的協同制造供應鏈系統資金、政策和人才支持,并鼓勵核心企業將其供應鏈系統通過原材料、產品供應鏈向上下延伸,形成軍民信息在供應鏈上的無縫融合,以促進核心企業及其配套產業快速、高效發展。
軍民一體化涉及的范圍更廣,平戰無縫過度的時空轉換需求,都要求要有權威、深入價值鏈、并收集掌握核心需求的軍民信息融合機制和平臺提供公共服務。戰時,能通過該平臺進行國防科技動員,集中全體軍民優勢力量,為部隊提供科技裝備和技術支持;平時,能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為國家經濟建設貢獻力量[15]。
建設軍民一體化的信息融合平臺需要結合地方裝備制造集群來了解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建設面向未來的軍民信息融合平臺。通過平臺再促進地方軍民兩用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發展。
軍民信息融合專門人才已經成為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關鍵,加強軍民信息融合人才培養不僅是要培養信息化人才,更需要培養具有把握市場信息、科技發展、軍隊需求等多方面專業知識的信息化人才,還需要能通過軍民信息挖掘,為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提供決策支持的人才。
軍民信息融合人才培養首先要建立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軍民融合產業內部人員的信息化培訓的同時,更要借助于高校、科研機構的人才不斷為軍民融合產業培養、輸送軍民信息融合的新鮮血液。
軍民信息融合首先需要建立高效、大數據的軍民產業融合數據平臺,能自動吸引更多的軍民雙方用戶利用該平臺進行數據交流,并通過該平臺的拓展建立起以核心企業為主的供應鏈,最終實現軍民一體化信息管理平臺。在該軍民信息融合路徑中,需要從標準建設、資金幫助、政府主導、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有效支持。
[1]Dasarathy B.Sensor Fusion Potential Exploitation Innovative Architectures and Illustrative Applications[J].Proceedings ofIEEE,1997,85(1):24-38.
[2]吳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綜述 [J].情報雜志,2011,6:78-81.
[3]趙澄謀,姬鵬宏,劉潔等.世界典型國家推進軍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分析 [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10:26-31.
[4]王寶坤.國外國防工業軍民融合的主要做法 [J].國防科技工業,2007,12:70-73.
[5]丁德科.政府推動:加快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建設的有效路徑 [J].國防科技工業,2011,3:30-33.
[6]王亞玲.軍民科技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 [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2,7:57-62.
[7]趙越.以信息資源配置為抓手促進軍民融合發展的若干問題研究 [J].中國軍轉民,2011,8:14-21.
[8]張建軍.打造軍民融合的信息基礎平臺 [N].中國國防報,2012-09-24(3).
[9]呂海軍,甘志霞.美國和日本國家創新系統演進中的軍民一體化及兩用政策寓意 [J].中國軟科學,2005,6:43-46.
[10]支大林,韓建雨.東北沿海經濟帶一體化整合發展對策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9,7:15-21.
[11]劉鐵,王九云.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過度趨同問題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2,2:45-52.
[12]張慧.產業集聚視角下的軍民融合發展問題研究——以陜西省為例 [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2:125-130.
[13]聞曉歌.“軍民融合”制度變遷研究 [J].軍事經濟研究,2008,9:27-30.
[14]曾慧.從國防與經濟互動看軍民結合戰略的演進 [J].軍事經濟研究,2008,9:31-34.
[15]謝康,肖靜華,周先波等.中國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質量:理論與實證 [J].經濟研究,2012,1:4-16.
[16]賀新聞,侯光明.基于軍民融合的國防科技創新組織系統的構建 [J].中國軟科學,2009.
[17]Zhang Jiao fang,Chen Xiaohe.National defense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research,the system vicissitude and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J].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11(14).
[18]HE Xin-wen,HOU Guang-ming,WANG Yan.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path:based on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of civil-militaryintegration[J].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2011(02).
[19]Xiao Peng,Du Pengcheng.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obstacle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bidirectional conversion techni-que in research[J].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11(23).
[20]賀新聞,王艷,侯光明.從軍民融合的視角看國防科技工業的“三化”融合發展 [J].中國軟科學,2010(10).
[21]Mao Guohui.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vision of defense po-wer configur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y of de-fense legislation[J].Contemporary Law Review,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