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櫻,宋良榮,唐惠賢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上海 200093)
20世紀50年代,銀行信用卡自美國起源;隨后的二十年里,銀行信用卡在歐洲和亞洲相繼盛行。1979年10月,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與香港東亞銀行簽訂了為其代辦“東美VISA信用卡”協議,代辦東美卡取現業務。從此,信用卡在中國出現。1985年6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我國第一張信用卡——中銀卡,標志著我國信用卡產業的誕生與起步。隨著時代的發展,銀行信用卡作為一種新的支付手段和個人信貸工具,越來越被人們所熟悉和接受。以建行發行國內第一張雙幣信用卡為標志,2003年被業內視作國內信用卡元年。自此,我國的信用卡業務進入高速成長期。在三十年的發展中,從各商業銀行各自發卡分散經營到由銀聯組織統一的聯網聯合、清算、結算,中國信用卡產業在發卡規模、使用環境、外部環境及市場規范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也已成為全球信用卡業務增長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的市場。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調研部課題組研究指出,目前我國消費信貸發展速度快,消費貸款已經成為商業銀行重要的資產配置和盈利渠道,在向全面小康社會過渡進程中,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導致消費升級步伐明顯加快,消費信貸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我國未來消費信貸發展將施行“一體兩翼”策略——一體:個人住房貸款仍將保持主體地位;兩翼:重點推動信用卡透支和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培育其成為消費貸款的重要增長點。由此不難發現,信用卡透支在我國具有較大的拓展空間,作為未來消費信貸的重要增長點,尚未充分發展。
在信用卡借貸消費使得內需擴大,經濟發展和GDP增長,貨幣的銀行外流通減少以及有效防范假幣的同時,我國信用卡業務早期的“跑馬圈地”式過度營銷在引致信用卡發卡量和授信總額迅猛增長的同時,其諸多不規范也使得諸如信用卡不良貸款率上升、近50%的高睡眠卡比例、惡意套現、克隆卡、信用卡欺詐等現象層出不窮,信用卡業務的風險逐漸突顯且發生頻率也越來越高,在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同時還影響到信用卡發行主體銀行的信譽和公眾形象。雖然數據顯示我國銀行信用卡業務信用風險總體可控,但粗放式經營招致的風險隱患還是需要我們予以足夠的重視。因此,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防止剛建立起的社會誠信環境的惡化,有效防范信用卡風險,完善信用卡業務的風險管理,實現信用卡經營效益的最大化是銀行業關注的焦點。
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國的信用卡業務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信用卡使用率低、資產質量不良、信用卡詐騙、克隆盜刷等問題的嚴重性吸引了多國銀行業對信用卡業務風險管理的廣泛關注。在美國信用卡危機加劇會否引發二次金融危機的熱議中,中國信用卡市場在過去幾年內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全國累計發行銀行卡36.94億張,其中借記卡累計發卡量33.51億張(較2012年末增長4.6%),信用卡累計發卡3.43億張(較2012年末增長4.5%),信用卡人均持卡量0.26張。2011年末、2012年末以及2013年一季度末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占比分別為9.66%,9.37%和9.29%。近5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和銀行發行量如圖1所示,可見近年信用卡發卡量平穩增長,信用卡占比小幅下降,信用卡產業已經開始向精耕細作趨勢發展。另有資料顯示,信用卡的卡均消費和筆均消費遠遠超過借記卡,信用卡使用頻率和消費規模增長勢頭強勁,信用功能逐漸發揮,推動居民消費信貸業務快速發展,在拉動內需方面的作用日趨明顯。

圖1 銀行卡發行量
央行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末,信用卡授信總額3.6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0.17萬億元,增長4.9%;期末應償信貸總額1.35萬億元,較上年增加0.21萬億元,增長18.4%。第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170.33億元,增加23.74億元,增長16.2%;信用卡透支不良率為1.28%,比上年末上升0.17%。近年授信額度及壞賬率如圖2所示,授信總額持續增長,信用風險總體可控。信用卡業早期審核不嚴、發卡泛濫的粗放經營方式導致了風險隱患,跑馬圈地的后遺癥已逐漸暴露。

圖2 授信總額及壞賬率
目前我國信用卡激活率低于50%,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末,信用卡授信使用率36.94%,除發卡速度較快外,“掃樓卡”、“人情卡”發行過多,信用卡克隆、盜刷等犯罪問題及由此產生的卡主對信用卡安全性的質疑也是造成大量“休眠卡”的原因。
中國銀監會于2012年發布的中國版“巴塞爾Ⅲ”《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額度以50%的信用轉換系數計入信用風險加權資產計量,銀行必須按照資本充足率要求對這些未使用的授信額度計提撥備、分配資本以覆蓋損失。按照每張信用卡最低200元的制作、保險、推廣、人力資源、資本占用等成本計算,當前閑置的信用卡大約浪費了銀行300多億元人民幣。
信用卡收益主要源于刷卡手續費、年費和循環授信。然而由于文化傳統和消費習慣等原因,信用卡便利型消費者遠多于借貸型消費者,國內大多數銀行信用卡又都實行刷卡免年費的優惠政策,所以刷卡手續費一直都是國內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主要收益來源。自2月25日央行全面下調銀行卡刷卡費率,本就處于微利與虧損邊緣的信用卡業務最為核心的收益來源遭受重創,銀行將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
由于互聯網的迅速普及,電子商務發展的有力拉動,電子銀行的興起,微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及移動終端的升級換代,電子支付技術日趨成熟,中國的電子支付市場規模發展迅速,同時電子支付工具在金融信息化的推動下蓬勃發展,品種也不斷豐富。2009年11月,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聯動優勢科技有限公司和美國運通聯合推出國內首張移動支付雙幣信用卡“牡丹移動支付信用卡”,開創了商業銀行、移動支付服務和信用卡組織間的全新合作模式。在信息技術革命不斷發展、加深進程中,網絡支付、移動支付規模不斷擴大,信用卡必須不斷開發融合桌面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新應用,才能繼續在支付清算業務中占據一席之地。
2010年央行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將第三方電子支付企業納入監管范圍。自2011年5月央行向以支付寶為首的27家企業發放第一批第三方電子支付許可證,截至目前,央行共分六批發放223張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已涉獵居民日常生活諸多領域。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信用卡還款簡單方便,能彌補銀行網點不足、提升信用卡使用效率及活躍度,但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繼續深入發展,未來支付清算業務參與方關系日趨復雜,競爭必將日趨激烈。
國內信用卡發行量最大的工商銀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2012年末累計發卡7713萬張,而阿里金融將于年內推出的“信用支付”功能即“虛擬信用卡”,將直接覆蓋8000萬支付寶用戶,阿里巴巴擁有海量客戶的身份信息、住址單位信息及交易記錄等個人真實信用數據,無論發行速度或是信用信息數據對商業銀行的傳統信用卡業務都是一次巨大的沖擊。商業銀行的傳統信用卡業務必須結合大數據與移動互聯的時代背景,快速開發應用和附加功能,積極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才能在大數據時代的金融行業大洗牌中分一杯羹。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放開,中國銀行業開放進程的深入,銀行業在WTO承諾基礎上為外資銀行提供了平等的發展環境,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地域、客戶對象和其他方面的非審慎性限制,大批外資法人銀行獲批成立,其業務范圍和監管標準開始與中資銀行趨同。據中國銀監會資料顯示,外資銀行網點布局范圍廣闊,逐步深入內陸省份及二、三線城市。截至2012年12月末,共有來自49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中國設立了42家法人、95家分行和197家代表處,包括外資銀行支行在內的營業網點已達900家。外資銀行已成為中國銀行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市場參與者。因此,在不乏悠久歷史良好口碑的VISA、萬事達、美國運通等國際銀行卡組織及其他眾多外資銀行更加廣泛的參與中,中國銀聯對系統網絡的獨家壟斷將不復存在,而國內的信用卡市場競爭必然會更加激烈。
當信用卡信貸消費行為發生時,即消費客戶獲得了銀行最長56天的免息貸款,如果客戶認為違約即到期不還款所帶來的收益大于損失,則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卡主可能出現違約行為。更甚者,客戶可能不再對自己的收入進行合理適度支配而使自己喪失還款能力,進而徹底違約構成信用卡詐騙。目前國內銀行之間對于個人客戶信用評級沒有統一的共享信息,某一客戶在一家銀行的“不良記錄”不被他行了解,在信用卡持卡人與發卡銀行的博弈中,銀行與客戶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得銀行處于信息劣勢地位,因而邊走邊騙的情況時有發生。
對于某一信用卡持卡人,假設信用卡借貸成本為c,持卡人以概率p按時還款(記作事件A)同時獲得自有資金投資收益及提前消費的滿足感收益a,則違約甚至不還款(記作事件B)的概率為1-p,此時獲得收益為b,顯然a<b。定義客戶消費借貸行為的效用函數=借貸收益-借貸成本,則通過還款或違約獲得的效用分別為uA=a-c,uB=b-c,則任意一次借貸行為的平均效用為u=puA+(1-p)uB。
顯然,當a≤c即借貸收益不大于借貸成本時,uA≤0,意味著客戶通過借貸行為獲得的效用是非正的,故按時還款的信用良好的客戶會選擇退出信用卡市場。此時若b≤c,有違約可能的信用差的客戶也會退出信用卡市場,則信用卡市場失靈。考慮b>c的情況,此時信用差的客戶uBgt;0,即通過借貸他們獲得正效用,因而會進入信用卡市場,全力爭取信用額度。若a≤c,則信用卡市場中越來越多信用良好的客戶因不愿意使用信用卡退出,而越來越多信用差的客戶熱衷于申請和使用信用卡而進入,從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給發卡行的經營運作帶來了高風險。在海量樣本資料中,關于資信良好或資信較差客戶的借貸成本和收益信息,銀行是可以大致獲悉的,則對于以上可能出現的信用卡檸檬市場,銀行將采取“惜貸”策略進行應對,即嚴格控制發卡概率以減少放貸,提高信用卡產品定價以抵補損失,信用卡市場無效率。
在一個正常有序的信用卡市場中,客戶會多次使用信用卡,而他每次的借貸行為都受到前面信用記錄的影響,只有按時、足額還款,客戶的借貸申請才能被銀行接受,消費行為才能發生;若某次出現逾期,后續的申請都將不被批準,信貸行為終止。
假設客戶被銀行準予并持卡消費的概率為p0,客戶正常使用信用卡n(n≥2)次獲得的期望效用為un=uA+若客戶在第n+1次違約,則在他償還欠款并繳付滯納金之前,都將無法再使用信用卡進行借貸,此時客戶獲得的總效用為:化簡可得將 uA=a-c,uB=bc代入可得:

另外,對于以概率p=1按時還款的優質客戶,他可以使用信用卡∞多次,通過借貸,其獲得的總效用為:

對于信用卡持卡人,作為市場的理性參與者,其消費信貸行為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而對于發卡行,其發行信用卡的目的則在于促進客戶多使用信用卡,不至成為睡眠卡甚至死卡,為達到這些目的,根據激勵相容原理,關系式u∞≥un應成立,因此:

當設計一種信用卡產品時,可以根據產品功能、定位等信息和手段相應獲得上述參數a,b,c的值,根據可計算得到p0的臨界值,獲取客戶的消費行為概率,從而制定更具針對性的營銷策劃和開展信用卡產品及服務創新。
事實上違約帶來的效用b遠大于按時履約獲得的效用a和借貸成本c,即存在關系式b-a,b-c,將整理為分析可得不等式右邊是關于b的增函數,由于a,c關于b的極小性,可見違約效用b越大,臨界概率越大且逐漸趨近于1。
通過對消費信貸行為的分析可見,對于發卡銀行而言,為盡可能減少客戶因閑置信用卡或違約而帶來的損失,應注重用戶體驗以服務制勝,快速推進信用卡產品、業務及附加功能創新,對優質高端客戶提供定制服務,加快信用卡磁條卡向芯片卡遷徙的進程,使客戶用卡消費成為重復、多次并且長期的行為。信用卡交易成本及結算手續費的降低,銀行信用卡業務辦理的便捷程度、自助銀行ATM機和商戶POS機的高覆蓋率、受理環境的人性化、客戶用卡的高安全性都將激發客戶的強烈用卡需求,實現信用卡足夠高的使用效率,節約社會成本與經濟資本,促進信用卡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早期,在各大銀行的信用卡市場占有率搶奪戰中,跑馬圈地或外包式的開卡業務導致近年壞賬率在1.3%~3%之間波動,雖然低于國際信用卡壞賬率5%的警戒線,但對于已經顯露出的信用風險,以及信用卡業務相關的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必須密切關注并時刻做好防范準備,完善市場準入及額度管理,制定合理的計息和收費標準,加大不良信貸的催收力度,通過加強司法協助,運用法律、法規進行懲治不端消費行為,以減少信貸損失。
由于我國市場機制不完善,信用體系不健全,信用制度缺位,致使商業銀行面對消費者信貸行為時面臨巨大風險。個人消費信貸行為中,消費者作為授信對象清楚了解自身收入、風險好惡、資產配置狀況等私人信息而占據信息優勢地位,同時作為授信主體的商業銀行由于無法獲取真實詳盡的消費者私人信用信息或無法辨識借款人有意偽造的虛假申請信息而處于信息劣勢地位。因此,授信主體與授信對象在借貸過程中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信貸市場存在逆向選擇效應和道德風險。
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我國目前信用市場高違約風險的主要誘因,要達到降低信用風險的目的,一方面,發卡機構應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登記制度,建立聯網的個人信用信息庫,實現金融機構間的信息共享,對客戶進行綜合授信評估,控制客戶授信總額遠超其資產總和及還款能力現象發生,嚴格征信審核,全面評估個人綜合信用、還貸能力以及惡意消費風險,保證資產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應積極組建獨立于信用卡發行機構的信用卡中心或子公司,發展專業、獨立于營銷的資信調查、賬務催收等相關業務的第三方機構,為發卡機構提供專業化服務,為客戶提供合適的套餐式定制服務。將信用卡市場發展轉變到精細化模式上來,通過詳實的個人信用信息,完善的消費管理,合適的激勵制度,以優質服務尋找優良客戶群,驅逐失信客戶,必將引領中國信用卡市場更健康的運作,實現規模、質量、效益協調發展,使銀行、商戶、持卡人三贏。
發行機構應對信用卡營銷、推廣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以及從業資格認定,將發展客戶的質量納入營銷績效考核,激勵員工深入挖掘優質潛在客戶,提供專業、優質化服務,打破不合時宜的數量考核體制,控制信用風險及操作風險,跟蹤服務客戶,及時發現用信過程中的不規范行為,保證銀行資產質量及安全性。在服務制勝的人本時代,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也不容怠慢,發行機構應加快信用卡產品創新,開發銀行卡附加功能,盡快完成全面EMV遷移,優化產品結構,加大與移動通信運營商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合作力度,開發更為便捷高效的信用卡新應用及附加值,通過拓展特約商戶群體,普及ATM、POS等終端設備,優化信用卡受理環境,以加強市場競爭力。
另外,發行機構應引入有效的誠信激勵、違約懲罰機制,加大不良貸款清收、追償力度,對劣質客戶采取足夠且嚴苛的懲罰措施,制定合理可行、切實有效的不良信息錄入個人征信系統的標準,將其不良信用記錄與日后的“房貸”、“車貸”掛鉤,對其金融產品、業務采用“歧視價格”定價,使失信成本增大,加強人民銀行的個人征信系統關于個人消費信貸綜合授信管理;商業銀行可以與保險公司開展合作業務,提供信用保險,保障持卡人利益以減少卡主的后顧之憂;對優質客戶采取適時調高信用額度或給予優惠的利率價格或分期手續費的方法,通過提供優質、定制式的產品及服務吸引并留住誠信客戶,保障銀行利益。建立適合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的銀行卡法律框架和體系,通過立法來規范發卡行為、收單行為、借貸行為、催收行為和信息轉接服務,加快《銀行卡條例》的起草和關于個人破產、征信及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進程,通過更加健全完善的法律規章制度,有效約束借貸參與方的行為。通過各方協力加大風險防范力度,創建誠信市場氛圍引導信用卡持卡人珍視信用記錄、自覺守信,構建重復博弈的信貸市場環境,盡可能發揮信貸業務的財務杠桿作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市場有效性,推進信用經濟良性、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1]T.A.Durkin.Long-run credit growth in the US[J].Journal of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0,62:383-400.
[2]Mitchell Berlin.Credit card rates and consumer search[J].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13):179-198.
[3]Andrew K.G.Tan,Steven T.Yen Credit card holders,conven-ience users and revolvers:a tobit model with binary selectionsand ordinal treatment[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2011:225-255.
[4]李永強.信用卡開卡意愿與使用頻率影響因素研究 [J].中國工業經濟,2008(2):104-112.
[5]閆俊周,魏明俠.個人信用行為的博弈分析 [J].商業研究,2007(11):21-24.
[6]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調研部課題組.確定一體兩翼的消費信貸發展戰略研究 [J].上海金融,2010(1):81-85.
[7]王大海,鄭玉香.信用卡使用意向成因分析及其營銷策略研究 [J].上海金融,2011(2):76-82.
[8]中國銀行業協會銀行卡專業委員會.中國信用卡產業發展藍皮書 [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9]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 [R].北京:2008-2013.
[10]陳映希.商業銀行應加強對大學生信用卡的風險防范與管理 [J].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2007(10).
[11]賈玉武,龍超.論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風險管理 [J].時代金融,2011(02).
[12]張燈.淺析《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對發卡行信用卡業務的影響 [J].中國信用卡,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