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勉
大量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雙重影響
鐘 勉
近年,隨著現代農業快速發展,部分農畜產品效益明顯提升,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蔬菜、水果、生豬等領域的數量增多、規模逐步擴大。從四川的情況看,工商資本經營農業已發展到相當規模。截至2012年年底,大約有1195.8萬畝家庭承包耕地流轉,超過全省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5,其中農戶間的流轉和流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土地面積分別為622.8萬畝和180.5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52.1%和15.1%;流向企業和其他主體的面積分別為240.1萬畝和152.4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20.1%和12.8%。城市工商資本(企業、業主)流轉農戶耕地從事規模經營已占耕地流轉總量的30%左右。
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拓寬了農業融資渠道。長期以來農業發展主要依靠財政資金和農民自籌資金,資金來源匱乏,工商資本的進入緩解了農業發展的資金瓶頸,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特別是工商資本的進入往往伴隨著土地流轉和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有力地改變了分散的小農個體經營模式。
但如果城市工商資本的進入不能建立起有效帶動農民的機制,僅憑資金、技術和規模等優勢在市場競爭中搶占有利地位,那么,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擠出效應”的負面影響。比如,有的地方通過引進業主租賃農民承包土地,建設千畝甚至上萬畝的農業產業園區,流轉土地的農民收取固定的土地租金,其中一小部分農民在基地打工獲取務工收入。這看似對農民有益,但實質上工商資本居于主體地位,產業發展的收益絕大部分歸業主,流轉土地的農民僅是取得較低的租金收入和部分打工收入,不能隨著產業效率的提高而獲得不斷增長的收益,對周邊農戶很難形成帶動效應。同時,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被一次性以低價長期流轉出去,他們就失去了長期持續增收的依托。隨著現代農業效益進一步提高,極易由此引發矛盾,既影響農業持續發展,也破壞農村社會穩定。
(田風摘自《求是雜志》2014年第8期〈半月刊〉《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