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勝 楊世信
農業與農村經濟
我國農產品生產流通中存在的問題
羅 勝 楊世信
1.分散經營與大流通的弊病突出。在整個農業粗放經營的背景下,在農產品的生產領域還處于比較明顯的個體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狀態,這種自發的經營狀態效率不高,同時存在明顯的“跟風效益”,導致種植結構、產品質量與安全等方面容易出現問題。在流通領域,當前農產品主要采用“小收購—大收購—批發”的大流通模式,這種模式的終端離最終消費者還有很長的流通距離,對實現農產品價值和種植戶價值回報比較困難,也是造成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但種植戶收益卻沒有增加或增加很少局面的原因之一。
2.農產品生產流通領域信息投入存在明顯市場失靈。雖然國家非常重視農業、農村、農民的生存發展,中央一號文連續9年聚焦農業,但農業、農產品的行業屬性決定了其受社會資本的重視度不會很高,在社會資金投入上也比較少,這是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及表現。在生產領域,農產品規模化生產的組織形式(農民合作社)推進存在重重困難,種植技術、農化服務的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后,質量監控和安全追溯等信息化技術更是停留在試點層面。在流通領域,農產品收購、流通、市場監測以及種植信息反饋等信息技術應用非常少,農超對接也僅僅停留在試點運行階段。在整個生產、流通領域,對全產業鏈條資源的整合還沒出現,對指導種植戶種植方案、調整種植結構、訂單生產、多渠道流通、市場監測與反饋等信息化工作有待推進。
3.農村、農民合作組織發展不平衡。當前我國的農民合作組織建設存在數量少、種植面積小、行業集中度高、輻射范圍不廣等普遍性問題,在農民合作社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技術(融資、稅收、監管、運營)、制度(外部、內部)、文化(定位、評價、宣傳)三個層面的問題,呈現出從戶間合作向社際聯合邁進、從單一功能向多種功能拓展、從橫向合作向縱向合作深化、從傳統合作向新型合作演變、從百花齊放向產業分化過渡、從弱外部性向強外部性延伸的趨勢。
(田風摘自《商業時代》2014年第9期〈旬刊〉《基于信息化的農產品商業推廣支持體系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