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琳琳
【摘 要】本文從實踐應用的角度出發,運用當今廣播中較為新穎的理念,闡述了音響在廣播節目尤其是廣播特寫中的運用。筆者認為音響運用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添加或包裝過程,因為音響本身就是作品。這種理念的轉變,有益于廣播人更好地理解國外的最新作品,做好做精廣播特寫。
【關鍵詞】音響 廣播特寫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一、音響的概念解讀
近年來的廣播節目,無論是新聞類節目,還是文藝類節目,在形式上都更關注整個作品的立體表達,音響則是其中一個關鍵要素。
眾所周知,在廣播節目中聲音有三要素:語言、音樂和音響。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講的音響,指的是一個“音響效果”的概念,即除了語言和音樂之外的聲音元素。其實,這只是關于音響概念闡釋的一個狹義定義。從目前國際上流行的趨勢看,音響的概念適用范圍已經遠遠地放寬了,尤其是國外一些意識流的現代廣播特寫作品,其音響的運用包括了所有的聲音三要素:語言、音樂和聲音效果。
站在這樣的角度,我們不難發現,音響在廣播作品中的核心價值。策劃、制作、完成一個廣播作品,其實就是一次挖掘、整理并設計各種聲音元素的過程。
廣播作品的音響,其作用和語言對白、音樂是一樣的。它們的本質都是聲音,它們的存在都是為作品服務,是作品內容的有機構成。比如:在一個廣播的廣告作品中,聲音三要素既可以獨立拆分,又必須統一解讀。因為對一個廣告作品來說,對白是其內容闡釋,是作品傳達理念的核心部分,而作品的風格和定位則需要由音樂和音效來營造。在這方面三者必須要統一。很多廣告作品的音樂,完全可以被認為是音效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策劃和創作一個作品,不能拘泥于對白、音樂和音響的區分,而要從整個作品的核心理念去判斷這三個要素的取舍。因為廣播作品的唯一載體是聲音,所有要素的最終表達還是聲音。主題明確了,所有的表達形式都是為此服務的。
一言以蔽之,在廣播作品中的音響,不僅僅局限于音響效果這個狹義的概念,它可以涵蓋整個作品的所有構成。國外對音響設計的理解是聲音設計(sound design),本人很認同這個概念,因為音響在廣義上講就是聲音。
二、廣播的魅力在于聲音的獨特表達
1.廣播的局限
廣播是有局限的。這個局限是針對電視或電影的畫面而言,因為廣播作品完全要靠聲音的元素來表達作品的內容。
我們平時做節目的時候,經常會很困惑或很糾結。你的理念很新穎,主題也不錯,但是在內容表達和形式表現上面感到十分吃力。究其原因,可能是你選擇的題材或內容不適于廣播這種形式。比如:一個戰爭題材的作品,電影可以在場面上做到極致。廣播雖然也可以用聲音展現戰爭的大場面,但是從表現手段上看是不足取的,這是在放大聲音的局限性。
2.廣播的局限亦是其魅力所在
廣播是用聲音表達人的內心世界的,這種表達方式是有獨特魅力的。國內外很多優秀的廣播節目,其關注點在人,承載的是這個人身上所發生的故事。表現一個人的心路歷程,詮釋他或她的情感或者情懷,以小搏大、以點帶面,是廣播真正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
聲音對廣播而言,其魅力不是那種恢宏的場面展現,而是一個人的內心的深刻表達,甚至是無限的張揚。在這一點上,電影與廣播是有共同點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才會更清醒地意識到音響對廣播的重要意義。
三、音響在廣播特寫中的運用
無論是廣播新聞節目,還是廣播特寫節目,通常所指的音響,是記者現場采訪的聲音素材。它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構成內容。那么,音響應該如何運用呢?
1.讓真實的音響成為節目的主體
我們采訪的任何聲音素材,包括現場人物錄音、現場背景采錄,都屬于廣播特寫的音響范疇。很多人在采訪過程中,只是關注被采訪對象的主題內容是否實現了,卻往往忽視對背景和人物的細節關注。有時候,也許一個人物在大段表述之后的一聲輕輕的嘆息,可能傳達的內涵恰恰是我們所最需要的。這樣的細節展現也是聲音力量的魅力之處。
廣播音響的核心價值在于它所體現的真實。廣播特寫強調作品的真實,這也是任何形式的廣播作品的基礎。我們的作品為聽眾接受并認可,是源于作品本身能與聽眾產生共鳴。而共鳴首先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
2.讓音響成為作品本身
音響本身就是作品。我聽過一個短特寫《偷渡者》(And I Walked),這是一位美國同行的作品,講的是一群墨西哥偷渡者的故事。這個作品的成功之處,就是作者對音響的巧妙運用,讓我很受啟發。
作品中主角的出現,是音響、偷渡者的采訪錄音。配角,則是作者本人——一個冷靜的旁觀者的旁白。
音響作為故事的主線條:一群前途與生死未卜的沙漠偷渡者;音響作為故事的副線條:講述美國夢的偷渡客、電臺播報員和邊境警察。而作者的旁白,成為整個故事的串聯線。
音響的目的就是內容。它的排列是為聽眾架構一個完整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音樂只有一個目的:營造偷渡者的現場氛圍。
在這個廣播特寫中,你很難區分什么是對白,什么是音響或音樂。其實,從現代廣播作品制作理念上講,作品的目的是最主要的,形式表達是不受約束的,是自由的。
四、音響運用的現代特征
1.符號象征
音響是為廣播作品內容服務的,運用音響的手法是有差別的。傳統意義上的音響是對現實的模擬與表現,但在國外很多現代廣播作品中,音響則更多地體現在象征層面上,它更像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
所謂符號,不僅是詮釋和解讀,更是一種象征。我曾經聽過一部有現代特征的廣播特寫作品《香港之歌》。從作品表面上看,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也沒有一位完整的主人公。但是,它通過一個年輕香港女人和一個老年香港女人的只言片語,以及一系列的香港背景音效,巧妙地組成了一幅完整的情感畫面。這一畫面的核心是作者內心對香港的印象沉淀。其中,有一組音響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就是香港街頭的紅綠燈和行人的音效。它的出現是作者內心深處情感的一種強烈表達。
在這部作品中,所有的對白、音響,解讀只有一個,就是主人公當時的特定內心感受。我們沒有必要去具體解讀并關注臺詞與音響的合理性,因為臺詞本身是一種象征,音響是一組符號,兩者記錄的是主人公的內心狀態,而不是生活本身。生活是連續的、線性的,而內心感受的狀態體驗則是可以斷續的,呈非線性表現。一個人的生活狀態不同,他所感受的外部世界也是不同的。相同音響,在不同作品中的不同解讀,正是藝術表現的個性魅力所在。音響可以表達背景,也可以表達心境,更可以傳遞一種生活狀態,這也是聲音藝術的魅力所在。
2.音響運用的隨意性
很多同行有一個誤區,就是只關注音響的寫實表達,而忽略了它具有的象征意義的符號作用。這種觀念上的落后,導致很多人在廣播節目制作中,在音響的運用上有很大的局限和束縛,不能發揮聲音元素所固有的無限想象力。
在這里,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要澄清,就是音響是為誰服務的?是為作者服務的,還是為聽眾服務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具體到實施環節,我們就不應該忽略聽眾的情緒反應。比如:音響的取舍,音響效果的大或小,不取決于真實場景。如果聽眾此刻需要音響效果的強烈沖擊,那么無論此刻的場景是遠或是近,我們都要把這個音響作為特寫強烈地表現出來。因為此刻音響不僅僅是場景的再現,它還是助燃聽眾情緒的有效手段。
音響運用的隨意性,不是狹義上的隨意發揮,而是強調它的符號作用:解放觀念、解放束縛,把聲音的想象空間發揮到極致。只要內容需要,任何音響手段都可以嘗試。即使是在傳統廣播作品中,我們對音響的運用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丁是丁卯是卯”的思想束縛中。聲音是有想象力的,所以音響運用的隨意性還體現在它的想象空間上。
2010年中央電臺一個廣播短特寫《梯田人家》,獲得了當年的歐洲“麥魯利奇”獎。這部只有7分鐘的作品,以一個哈尼人的視角,全方位地展示了哈尼族的風土人情及世代傳承的求雨祭祀過程。其中,對音響素材的運用看似平淡,實則獨具匠心。比如開篇是哈尼族的求雨歌,它是貫穿作品的主線,作品的轉場設計更是獨具匠心,沒有旁白的解說,看似簡單的諸如吸水煙、開門、炒菜、流水、蟲鳴、孩子的哭聲、電話等音效,就把場景的切換、人物的變化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了,而這些恰恰是哈尼族人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整部作品對音響的使用既不復雜,也沒有過多的雕琢痕跡。但是,通篇聽來感覺很有震撼力,這不是音響的功勞,而是作品本身所傳遞的文化內涵帶給我們的聽覺沖擊。在這里,音響不是炫耀的手段,它的刻意留白也是現代聲音藝術作品的一個顯著標志。音響、對白以及音樂很好地融為一體,呈現了一幅哈尼族人的生存狀態畫卷。主題在這個作品當中不是唯一的目的,如實再現一個民族的生活狀態是這個作品獲獎的重要因素。
我們做廣播節目,尤其是做廣播特寫節目,了解并掌握這些關于音響的理念,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解放我們曾經的觀念束縛,真正讓聲音插上翅膀,真切地傳遞我們心中的力量。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節目中心)
(本文編輯: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