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中能得到什么?有文章中提到“用戶只要登錄Netflix網站(美國一家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對某一個視頻的每一次點擊、播放、暫停、快進、回放,看了幾分鐘就徹底關掉視頻,或者停了一段時間又重啟,都會成為一個‘事件,被記錄下來并匯入后臺進行分析”。而從這些點擊數據中提出“大衛·芬奇+凱文·斯派西”的組合,這就是一直被提到的《紙牌屋》致勝秘訣。
但網上有一條提問:“如果《紙牌屋》成功是因為大數據,為什么Netflix自制的《鐵杉樹叢》《女子監獄》等其他劇集卻沒有大熱?”大數據也許不是萬能的。
大數據對于《紙牌屋》這部劇而言,宣傳賣點大于實際操作。更重要的作用是,大數據的提出讓Netflix從原來的供應商變成了制造商,在競爭對手方面也從原來的Youtube和Hulu變成了HBO和Showtime,甚至被定義為HBO這類有線電視的榜樣。或許這才是大數據之于《紙牌屋》或者說Netflix的真正意義。
那么除去大數據還有什么是真正關鍵的呢?對于一部電視劇而言,成功的關鍵自然離不開制作班底,而恰恰這部億元級別的電視劇擁有超養眼的制作班底,“大衛·芬奇+凱文·斯派西”這樣的組合放到哪里都是星光熠熠。同時這次奧巴馬的宣傳作用也不在話下,如此名人效應和我國前不久的“包子事件”有異曲同工之妙。
很多人都將Netflix作為我國視頻媒體的榜樣,但是,不得不說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可能不是一部好劇就能彌補的。
第一,我們假設Netflix是根據大數據而制造出來《紙牌屋》(雖然報以懷疑),推及到國內市場,各家視頻網站自身的數據監測體系,是否完善就成問題。“誰比誰更假”這個論題不單是批判,更是一種警示。
第二,運營模式。當現在的國內視頻網站還在以賣廣告為生的時候,Netflix的自給自足的生存模式就不能套用。套著廣告這個沉重的枷鎖,真正從觀眾出發就顯得太難。
《紙牌屋》看看就好,真正實際操作,我國的視頻網站還是太嫩。大數據真的能用了嗎?收費模式已經普及了嗎?
(李嘉薇文,摘自2014年2月18日《媒介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