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作為我國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節日,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許多形式豐富的較為固定的年俗。民俗是生活文化,不是典籍文化,生活文化的典型特征是隨著生活方式和形態的變化而增減形式,產生變異。所以,年俗一方面具有模式化、傳承性,另一方面具有變異性、時代性。新媒體時代產生的新年俗,首推短信拜年,其次是借助網絡、視聽媒介的各種春節主題的聯歡晚會,以及視聽手段豐富的微信、微博、視頻拜年。這些新年俗急速興盛,傳播影響力大,正是源于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的禮敬,源于現代生產方式下的人類社會的交往需求、情感表達。
這些在數字技術條件支撐下創造和形成的新年俗具有三個特性:傳播范圍廣泛,傳播速度快,數量龐大,網絡化程度高;點對點的人際直接交往弱化,情感表達虛擬化;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低,便于實現和實施。這三個表現,其實是新媒體傳播的共同特征。通過數字技術構筑的信息快速通道,徹底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理論上可以將信息在同一時間及時、準確地傳播到每個角落,節省了時間和精力,解放了人的腿腳。借助新媒體表達情感,建立人際交往模式,成為一種趨勢。新年俗,形式雖然新,但情感內容表達的模式化,降低了新年俗的情感容量和影響力,削弱了記憶的深刻性和虔敬感。
在這種背景下,守護傳統節日,守護一個族群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和形成的生產、生活、情感、審美等形態,不僅僅是記住一份鄉愁,也是對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文化存在的審視。而當前最現實而迫切的是文化的現代化問題。
人們借助網絡表達節日情感,這種變化起初是偶然的,但明顯的使用效果和傳播優勢,使其迅速被接受、被傳播,甚至被固化成一種年俗,之后的使用便是人們自覺選擇的結果。在新媒體時代和商業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對于春節文化的傳播,提倡用多種形式將春節作為一個節日具體化、可操作、可傳承。
(劉瓊文,摘自2014年2月11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