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摘 要】由芬蘭國家電臺哈里·胡赫塔馬基采制的廣播特寫《鄉下別墅——農村音畫》獲得了2008年歐洲獎廣播特寫類提名獎。特寫像一部電影,用音響創造出一個個鏡頭。這個特寫展示了芬蘭夏天的農村畫卷和芬蘭人夏天在鄉下度假的悠閑生活,它秉承哈里的一貫風格,不只是用音響展示,還在用音響思考,用音響記錄芬蘭的文化和傳統,梳理芬蘭人文化傳統的演變和繼承。
【關鍵詞】音畫 真實音響 創作音樂 多種解說方式
【中圖分類號】G229 【文獻標識碼】A
哈里·胡赫塔馬基先生是芬蘭國家電臺廣播特寫工作室負責人,曾創作過160多部廣播特寫,其中有10多部獲得柏林未來獎、歐洲獎、麥魯利奇獎、意大利獎和亞廣聯獎,并在歐洲、非洲、亞洲20多個國家播出。他癡迷于音響的創造,擅長用音響構筑畫面,喜歡用音響作理性思考,總是試圖為聽眾貢獻新奇的音響和思想。除了做廣播特寫,哈里先生還創作音樂,并在大學講授廣播和藝術類的創作課程,有多部專著出版。他是國際廣播界一位有著獨特風格的廣播特寫制作人。在2012年的國際廣播特寫大會上,曾有英國學者專題介紹研究哈里的作品。
《鄉下別墅——農村音畫》(以下簡稱《鄉下別墅》)是哈里·胡赫塔馬基先生于2008年完成的一部作品,它獲得了當年歐洲獎廣播特寫類提名獎(只有5個)。一如特寫標題所示,這個關于鄉村別墅的特寫,像一部電影,用音響創造出一個個鏡頭,展示了芬蘭夏天的農村畫卷和芬蘭人夏天在鄉下度假的悠閑生活。當然還不只這些,這個特寫秉承哈里的一貫風格,不只是用音響展示,還在用音響思考,用音響記錄芬蘭的文化和傳統,梳理芬蘭人文化傳統的演變和繼承。特寫中有白描,有采訪,有議論,有表演,還有不少幽默的元素。而這些,都是通過音響來表現的。
真實而豐富的音響
在百度里搜索“音畫”,定義居然是“音畫,網絡專用名詞”,令我啞然!其實在20世紀60年代,國際廣播界就有“音畫”(sound scene, sound picture)類作品,是指以音響、音樂為主體創作的廣播特寫。這類作品追求用音響創造畫面,用音響本身講故事,再配以音樂,很少用解說(旁白),有的幾乎全部用音響構成,沒有一句解說。音畫類廣播特寫特別注重作品的美感和藝術性。《鄉下別墅》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聽這個節目就好像在看電影,芬蘭的鄉村景色、芬蘭人度假的生活場景隨著音響在你的腦海里一一閃現,仿佛置身其中。
錄制真實而豐富的音響,是音畫類廣播特寫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哈里先生特別強調,《鄉下別墅》中所有的自然音響都是他親自錄制的,沒有一個是人工電子合成聲,沒有一個是從音響庫中借用的。那么,作者是如何錄制音響的呢?哈里介紹說,他使用的是拍電影的錄音設備,從開車離開城市到從鄉下別墅回到城里,全程錄音。他在自己的別墅里設置了好幾個話筒,一天天錄下自然真實的度假生活音響;他以一個度假者的身份到處和人聊天,并錄下全部的交談;他還采錄了所有能采錄到的農村的環境聲音——鳥叫、流水、下雨、打雷,以及林子里的腳步聲,摩托車飆車的音響,砍木頭的聲音,度假人在別墅聽音樂、放電影的聲音,打鼾的聲音,蚊子飛舞的聲音,甚至度假人上室外廁所的聲音,等等。這些清晰、高品質的音響,是這個特寫最主要的材料。如果沒有這些聲音,也就沒有了這個特寫的存在。
獨特的音響處理
廣播特寫創作的規律是先有音響后有文本。但如果僅僅是把采錄到的真實的聲音用在節目中,國際廣播界就不會稱哈里先生是“風格獨特的”制作人了。哈里之所以成為哈里,主要在于他對真實音響的獨特處理方式。
《鄉下別墅》中對“蚊子的聲音”處理讓我過耳不忘。蚊子的聲音錄起來很不容易,聽起來卻很普通,甚至有些煩人、鬧心。但作者卻費盡心機錄下清晰的蚊子的聲音,用來表現夏日的鄉下環境。同時,他創造性地用樂器模擬蚊子的聲音創作了“蚊子的舞蹈”音樂,巧妙地把真實采錄到的“蚊子的聲音”與用樂器創造出來的“蚊子的聲音”組接在一起,從而產生了一種情趣,一種幽默,讓聽者忍俊不禁,好像看見逃離城市喧囂的度假者在幽靜的鄉村無奈地與蚊子“搏斗”的情景。
哈里就是這樣用獨特的方式來處理真實音響的,即便是通常被稱為噪音的音響,他也能設法“化腐朽為神奇”,使之成為特寫中獨特的不可或缺的元素。用斧子砍木頭、用電鋸鋸木柴、燒壁爐、燒桑拿房,是鄉下別墅中度假人的主要活動,于是我聽到單調的砍伐聲、刺耳的電鋸聲。“這樣的噪音也可用?”正在我皺眉疑惑時,電鋸聲自然地演變為模擬電鋸聲的音樂,真實刺耳的電鋸聲減緩了,消失在音樂中,而聽眾又分明聽得出特寫中的人物是在自己的別墅里用電鋸鋸木頭,而不是在拿樂器演奏音樂。這樣處理后的電鋸音響既真實地再現了環境,表現了鄉下別墅中度假者的真實生活,同時又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和可聽性。
真實的音響加上與真實音響相諧和的即興創作的音樂,成為《鄉下別墅》最突出的特點。這樣的組合音響成為特寫中的“主角”,經常一用就是一分鐘,甚至兩分鐘。畫面就在這樣的音響中構筑并流動起來。
那么,哈里是如何操作的呢?聽完采錄到的全部音響后,哈里寫出《鄉下別墅》的文本,請人錄好旁白,然后請來了美國的聲音工程師、奧斯卡獎獲得者吉姆·麥基(Jim Mckee),一起做音響編輯和特寫的合成制作。他們把制作室設在一個農民的家庭旅館里,他們聽著采錄的真實音響、錄好的解說,即興創造音樂,最后合成制作。哈里說這個過程用文字很難解釋:“非常有趣、美好,而且富有價值!”
思辨色彩的詩體解說詞及多方式處理
首先,作者采用詩體的語言寫解說詞,與自然音響、專門創作的音樂相配,使特寫呈現出濃郁的詩情畫意,與“音畫”作品的氣質相契合。
其次,作者運用富有哲理的詩體語言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思考,深化了節目的內涵。通常,“音畫”類的廣播特寫注重為聽眾提供聽覺上的美感,容易滿足于高品質的音響而忽略主題的深度。哈里先生在《鄉下別墅》不只是要表現風花雪月,而是在形象地展現芬蘭農村美麗畫面的同時,理性地梳理芬蘭人到鄉下度假的歷史的、人文的、政治的、社會的、生活的種種原因,使一個浪漫生動的“鄉下別墅”具有了思想的光彩,讓聽眾在享受聽覺美感的同時,了解他人,回味自己,不由自主地思考城市、鄉村、文化、政治、生活方式,等等。
第三,作者采用男女兩人或對播、或交談、或問答、或朗誦、或白描、或議論的多種方式處理解說,像角色扮演。讓男女播音員根據解說詞的內涵確定表達方式,有的地方還重復、疊加,或加上混響,使特寫聽起來豐富、生動、充滿吸引力。其實從“音畫”作品的定義來看,《鄉下別墅》的解說詞文字量應當說是相當大的,如果只是男女對播,節目聽起來一定會枯燥、干澀,缺少靈性。經過以上多種方式的處理,《鄉下別墅》具有了音畫的靈動氣質,又有了廣播特寫作品的思想色彩。
另外,哈里先生創作這個作品的動意萌發也和這個節目一樣有趣。一個夏日的夜晚,哈里坐在自家別墅里看星星,萬般寂靜中他卻聽到非常美妙的聲音,遠遠近近,忽隱忽現,他任由自己走進聲音的世界,一個念頭由然而生:這就是我下一個特寫的題目。于是,這個閃念一點一點發展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鄉下別墅》。你瞧,只要有心,度假也是獲取創作靈感的好時機!
(作者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