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鶴+王巖
中韓兩國于1992年8月正式建交,同年9月兩國簽署了貿易協定。目前,中國已成為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海外投資對象國,而韓國也已成為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和投資對象國。2012年5月2日,中韓兩國共同發表了《部長聯合聲明》,宣布正式啟動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簡稱中韓FTA)談判,成為兩國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本文旨在對FTA框架下中韓貨物貿易結構與經濟效應進行分析,探求雙方的共同發展方向和利益結合點,以期為推進兩國FTA談判的順利進行和實現互利共贏提供有益的幫助。
一、中韓FTA的發展進程
(一)中韓FTA民間研究階段
2004年2月,在中韓兩國召開的“中韓經濟通商合作第一次會議”上,中國提出了開展建立中韓FTA可行性研究的提議;同年11月,中韓兩國領導人共同宣布啟動中韓FTA民間研究。2005年3月,中韓兩國就“啟動中韓FTA可行性和政策提案民間共同研究”達成協議。兩國將圍繞雙邊貿易、相互投資和經濟合作現狀,以及中韓FTA的宏觀效果及其對投資的影響展開共同研究;關于中韓FTA對兩國各自產業的影響及政策提案則由兩國分別進行研究。此后,中國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韓國的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對中韓FTA可行性和政策提案進行了認真研究,并提交了各自的研究報告。中方的研究報告顯示,中韓FTA對中韓兩國GDP的貢獻率分別為0.5%和5%;韓方的研究報告顯示,韓中FTA對韓國GDP的貢獻率為3%,雖然低于韓美FTA,但卻高于韓歐FTA和韓日FTA的貢獻率。盡管兩國的研究報告結果不盡相同,但卻都能表明建立中韓FTA對兩國是互利共贏的。
(二)中韓FTA官產學研究階段
2006年11月,中韓兩國舉行通商會談,會上雙方同意于2007年初啟動中韓FTA官產學聯合可行性研究,中韓FTA官產學可行性聯合性是繼前一階段中韓FTA民間研究的繼續,也是兩國進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的過程。研究范圍主要涉及建立中韓FTA的宏觀經濟影響和協定涵蓋領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對產業的影響,以及敏感產品和敏感領域的處理方式等問題。從2007年3月至2008年6,中韓兩國共舉行了5次中韓FTA官產學聯合研究會議,期間雙方就雙邊貨物與服務貿易、相互投資等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報告。中韓FTA聯合研究報告認為,建立中韓FTA可以給兩國帶來凈經濟和貿易收益,增強兩國的經濟協同效應,提升兩國在WTO、APEC等多邊區域經濟合作領域的地位,推動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化發展。2010年5月,中韓兩國宣布結束中韓FTA官產學聯合研究,兩國經貿部長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在中韓FTA進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為推進中韓FTA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中韓FTA談判階段
2012年5月,中韓兩國經貿部長在中國北京舉行中韓經貿部長會議,雙方就中韓經貿關系的深入發展交換了意見。兩國部長認為,建設中韓自由貿易區,可以進一步加強和拓展兩國經貿合作,也有利于深化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會上兩國共同并發表了《部長聯合聲明》,宣布正式啟動中韓FTA談判。中韓FTA談判分為模式和出要價兩個階段。在模式談判階段,兩國主要就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其他領域的談判模式進行磋商。從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兩國共舉行7輪談判,期間兩國就談判模式等問題積極磋商,談判不斷深入,并與第七輪完成模式談判階段,最終在貨物貿易自由化水平、協定范圍及各領域談判的原則、框架及內容要素等達成共識。同時,兩國約定于2013年年內進行第八輪談判,開始出要價階段的談判,也意味著中韓FTA進入關鍵時期。
二、中韓貨物貿易結構分析
(一)雙邊貨物貿易規模迅速擴大
根據中方統計顯示,1992年中韓貨物貿易額僅為50.3億美元,其中中國對韓國的出口額為24.1億美元,從韓國進口額為26.2億美元。此后中韓雙邊貨物貿易額迅速擴大,到2012年中韓貨物貿易額達到2563.3億美元,是1992年的50倍,其中中國對韓國出口額為876.8億美元,從韓國進口額為1686.5億美元,分別是1992年的36倍和64倍。從圖1中可以看到,20年間中韓兩國的雙邊貿易連年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4.5%,只有1998年和2009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出現過負增長,雙邊貿易已成為兩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2012年兩國對外貿易情況計算,中韓雙邊貨物貿易規模相當于中國-東盟FTA的4/5,相當于同樣正在談判的中國-澳大利亞FTA的2.6倍,相當于韓國-美國FTA的2.5倍,相當于韓國-歐盟FTA的2.6倍,可以預見中韓FTA建成后將對兩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二)雙邊貨物貿易以制成品為主
在中韓雙邊貨物貿易發展的二十余年中,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構成一直以制成品為主,而中國對韓國的出口構成則發生了較大變化。在20世紀的90年代初,初級產品是中國對韓國出口的主要產品,而到了21世紀初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制成品比重已達到70%,并仍在不斷上升。在2012年的中韓雙邊貿易中,兩國的出口中制成品比重都達到90%以上,其中,中國對韓國出口前三位的商品大類分別是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化工產品,占中國對韓國出口總額的65.7%;而韓國對中國出口前三位的商品大類分別是機電產品、光學、鐘表和醫療設備、化工產品,占韓國對中國出口總額的69.0%(詳見表1)。由此可見,兩國的雙邊貨物貿易結構已發生巨大變化,從韓國出口制成品、中國出口初級產品為主,轉變為兩國都以制成品的出口為主,表明中韓兩國的雙邊貨物貿易從由比較優勢所決定的產業間貿易轉向了由產品本身特征所決定的產業內貿易。因此,中韓FTA建成后必將進一步推動兩國雙邊貿易的發展。
(三)雙邊貨物貿易存在結構失衡
伴隨著中韓雙邊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兩國貿易在結構上的不平衡性也在進一步擴大,且中國長期處于逆差狀態。1992年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只有2.1億美元,到2012年則增長到809.7億美元,20年間擴大了近400倍,(如圖1所示)。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主要來自光學、鐘表、醫療設備、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塑料、橡膠、運輸設備等類商品,而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順差則主要來自賤金屬及制品、紡織品及原料、陶瓷、玻璃、家具、玩具、雜項制品、活動物、動物產品、食品、飲料、煙草、皮革制品、箱包等類商品,(如表2所示)。可見,中韓兩國貿易嚴重失衡的原因在于,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制成品主要以原料型產品和中間產品為主,而從韓國進口的制成品則主要以各類機械設備、電子產品等最終產品為主,說明兩國進出口結構存在著垂直差異,兩國的貿易不平衡體現為結構性失衡。因此,中韓FTA的建立將使得兩國貨物貿易結構得到調整,促進兩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調整,進而有利于解決中韓貨物貿易失衡問題。endprint
三、中韓FTA建成后的經濟效應分析
(一)有助于兩國宏觀經濟的增長
從中韓兩國雙邊貿易結構可以看出,兩國屬于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表明兩國在產業結構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而中韓FTA一旦建成,必然會帶動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和資本積累的不斷增加,從而使兩國在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等方面大幅增長,推動兩國宏觀經濟的增長。根據中韓FTA聯合研究報告顯示,在靜態模式下,中韓FTA對中韓兩國GDP的貢獻率分別為0.395%和2.443%;在資本積累模式下,中韓FTA將對中韓兩國的GDP分別帶來0.584%和3.313%的貢獻率。此外,從國家福利上看,中韓FTA會給兩國帶來資源分配效率和貿易條件的改善,從而使兩國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據韓國三星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顯示,中韓FTA建成后,隨著兩國關稅水平的逐步下降,兩國的國民將會以更加低廉的價格實現對更加豐富、充足商品的消費活動,經計算得出中國國民的福利水平將被提高0.03%~0.23%,而韓國國民的福利水平將被提高0.64%~1.98%。
(二)有助于兩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中韓兩國自然稟賦的巨大差異使兩國在經濟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特別是在自然資源、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方面互補性較為明顯。中國相對于韓國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消費市場巨大等,這些為韓國提供了一個具備巨大發展潛力的出口市場;而韓國相對于中國在資本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則較為明顯,是中國資本引進、技術引進的重要來源地。同時,雖然兩國同屬于發展中國家,但兩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卻有著巨大差異,在整個世界經濟產業鏈中處于不同的位置,韓國處于世界經濟產業鏈的中端,而中國整體上看仍處于世界經濟產業鏈的底端。兩國都有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的需求,隨著韓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一些相對過剩的產業和被淘汰的產業需要向外轉移,韓國可以集中力量在資本密集型,特別是技術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上發展,而中國可以承接韓國轉移的產業,發揮自身在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上的比較優勢,在利用韓國的資本和技術的同時,借鑒韓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總之,中韓FTA的建立將有助于兩國進一步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擴大兩國優勢產品的出口,推動兩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兩國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實現兩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調整。
(三)有助于增進兩國的投資合作
近些年來,中韓兩國的相互投資總額一直呈逐漸增長之勢,已經成為兩國經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兩國的相互投資結構和要素稟賦差異可以看到,在中韓的相互投資中,中國對韓國的投資主要是市場指向型投資,而韓國對中國的投資則是勞動力指向型投資和資本指向型投資。中韓FTA建成后,隨著貨物貿易的自由化和經濟環境的改善,兩國必然會進一步推動區域內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而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將有助于增進兩國的投資合作。一方面,隨著兩國貿易、投資壁壘的消除,兩國的相互投資會得到大幅增長;另一方面,隨著兩國市場的統一,會給兩國企業提供更多的生產效率提高和生產資源獲取的機會。中國企業會更多地對韓國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進行投資,以滿足對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需求,而韓國企業則會更多的對中國的勞動、技術密集型的行業進行投資,以實現其對擴大市場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需求。
(四)推進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進程
東亞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主要是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和東盟幾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所開展的各種區域經濟合作安排的推動。目前,經濟合作框架主要包括“10+3”機制、中日韓FTA和三個“10+1”機制,除了三個“10+1”發展較為順利外,“10+3”與中日韓FTA的發展進程都相對緩慢,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韓三國之間不能有效地達成一致,自2002年首次提出中日韓FTA的設想到2012年11月中日韓FTA談判的正式啟動歷經了十余年的時間。中日韓FTA之所以進展如此緩慢,一方面是因為在政治上缺乏相互信任,受歷史認識、領土爭端等問題的影響,三國相互間缺乏必要的政治互信,致使政治關系不夠穩定,難以為中日韓FTA的順利推進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是因為在經濟上存在訴求差異,中日韓三國分別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各具比較優勢和劣勢,中國會更看重市場經濟地位被認可,韓國會更注重工業制成品的市場占有率,日本則更關心服務業的市場準入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利益訴求的巨大分歧影響了中日韓FTA的進展。2013年3月中日韓三國完成了中日韓FTA的第一輪談判,三國對機制安排、談判領域及談判方式等議題進行了討論,并均表示將共同努力,為談判創造有利的環境,推動中日韓FTA談判早日取得成果。目前,在中日韓FTA出現進展的情況下,中韓FTA會成為推進中日韓FTA乃至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突破口,因為中韓FTA一旦建成,就會使日本加快推進日韓FTA和中日FTA的進程。從技術層面來看,雙邊FTA談判要比三邊FTA談判更容易達成一致,而這些雙邊FTA的談判成果為中日韓FTA談判提供了框架基礎,從而會推動中日韓FTA的早日實現,進而推進“10+3”機制的順利開展和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進程。
總而言之,中韓FTA是當前兩國研究的熱點問題,中韓FTA能夠給兩國帶來的積極影響已得到雙方的充分認可。同時,從已經結束的模式談判階段可以看出,兩國政府對推動中韓FTA的建設都持積極態度,可以預見中韓FTA的建成必將給兩國經濟以及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帶來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丁匡達.中韓貿易結構與趨勢特征及其對FTA談判的啟示[J].國際經濟合作,2013(6).
[2]徐長文.中韓經貿發展現狀與兩國自由貿易區的展望[J].國際貿易,2008(4).
[3]樸繁淳.中韓FTA的意義和主要爭端[R].三星經濟研究所,2011.
[4]王靜.對建立中韓FTA的思考和建議[J].國際經濟合作,2010(7).
[5]徐梅.中日韓FTA的進展、影響及前景探析[J].日本學刊,20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