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驊 吳悅雙
(廣西玉林農業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近年來,各中職學校對穩定在校生源雖然做出了艱苦的努力,但學生流失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少則20%左右,多則超過50%,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部分學生及其家長受到社會上“讀書無用”的思想影響,認為不讀書或沒有文憑照樣可以進廠打工,大學本科畢業生同樣是當打工仔,而讀幾年中專要花一大筆錢,不如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來得方便,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影響下,產生了棄學打工掙錢的想法和做法。
部分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兄弟姐妹多,交不起學習期間的學習生活費用,因此,產生輟學打工、掙錢送弟妹讀書、減輕父母負擔的念頭而退學。
學生由于自身學習基礎差,上課聽不懂,學不會,作業不會做,一到考試便感到頭痛、心煩、害怕,難以承受學習的壓力,并逐漸產生厭學情緒,上課不專心聽課,伏桌睡覺、看課外書、玩手機等,導致學習更加困難,形成學不懂,不想學的惡性循環,從而更加劇了不想讀書的想法而退學。
由于學校實驗條件不足和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把過多的時間用于枯燥無味的理論教學中,同時教學課程的編排不靈活,不合理,第一學期理論課安排過多,專業課少,且學生認為一進學校就應該學到很多的專業技術,而一個學期下來卻學不到多少知識,因此而退學。
一些學生承受不了學校的嚴格管理而退學。由于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是免試入學,在初中時對自己要求就不那么嚴格,甚至有些學生從小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來到中專后,過于嚴格的紀律約束,超越了自身的接受能力,加上老師對這些學生有恨鐵不成鋼的思想,由于過多的嚴厲批評和指責,使學生接受不了,產生了與其在學校受罪,不如離開學校到社會上去逍遙自在的逆反心理,而產生退學。
學生本來就不想讀書,是家長單方硬求學生讀中專。因此,來到中專學校后無心學習,最終堅持不下,選擇退學。
上述種種原因,不管是何種原因造成學生流失,對學生、學校、社會都是一種潛在的不利因素,對學生、學校、社會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對流失的學生個人而言,沒有牢固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過硬的技術本領,走到社會很難適應新時代發展,影響到他們的終身需求,甚至極有可能會因此給他們帶來發展無望、成才無門的失敗感。如果讓他們走向社會,無所事事,放任自流,他們就會難以控制自己,結交社會上的一些懶散青年,給社會造成危害,最終使他們在放任中成為社會的渣滓。
對學校而言,失去一個學生就失去了一份信任。一個學校辦得好不好,不單是教育主管部門的單向評價,更重要的是家長和學生及社會對學校的評價。因此,作為職業學校必須堅持“三個面向”的辦學方向,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民心所向才是學校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如果把許多所謂的差生推向社會,從表面上看,學校是從嚴治校,但實際上對社會、對個人、對學校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職教本身的無能,因此,如果不引起高度的重視,職業教育終將被社會所拋棄。
對社會而言,學生流失現象與教育的最終目標相違背。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格和性格。職業學校更是擔負著提高學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業思想,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熟練技術操作工,擔負著改造、凈化社會風氣,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神圣職責,不應該選擇被教育者。對于學習成績差、行為習慣不良的弱勢學生,如果不動腦筋、不花力氣去教育去轉化,而是簡單地把他們推出校門,推向社會,這將不利于全民素質的提高,不利于社會的發展,還會增加失業的負擔,加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現代化社會需要人人成才,工業化社會需要人人都能釋放潛能,為推動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都市化社會更需要人人通過自我理智的調控來實現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因此,明確生源流失帶來的不利影響,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才是防止生源流失的根本。
我們要充分認識學生流失所造成的影響,加強對生源流失問題的研究,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措施,杜絕生源流失現象的發生。
職業學校在擴大規模、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要通過內涵管理,提升辦學質量,堅持不懈地強化品牌意識,努力創建名牌專業、名牌教師、名牌學校、名牌產業。根據專業教學的要求,不斷加大教學設施的建設投入,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熟練操作工和實用型人才。如果沒有足夠的教學所需的先進實驗設備,學生的技能訓練只能是紙上談兵,或只停留在滯后于形勢的技能訓練中,這種培養方式,既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也不能使學生適應現代企業的需要。只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新設備武裝實驗室,給學生創造技能操作訓練的平臺,掌握現代化設備操作的技術,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才能在學校創特色、學生有特長的辦學過程中打造自己的品牌,使每個學生都能取得長足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具備不同程度的特長。
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顯著特征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職業教育之所以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于培養的是有一技之長的操作型、實用型、創業型人才,就因為這樣,職業學校不應該選擇適應教育的學生,而是如何選擇適應學生的教育。因此,職業教育要在創新教育上下功夫,教師要樹立創新的意識,要不斷進行知識的更新,努力提高專業水平,提高課堂教學藝術,用豐富多彩的課堂知識、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留住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在學習中培養興趣,這樣他們就會自覺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就會認定目標永不放棄。同時,學生的穩定與學校的教學管理、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學校通過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和教學水平、教學質量的提高來贏得社會的認可,也是把學生留住的一個重要途徑。
開展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學校根據專業的特點,積極探索課程教學的多樣化,為學生的技能操作和能力的鍛煉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近年來,廣西玉林農業學校的做法是在學生中開展專業技能比賽、成立專業協會、課外專業實踐小組、興趣愛好班和各種社團組織等,讓學生有事可做,學校還根據專業特點,獨自與公司合作辦產業,如畜牧獸醫專業開辦有動物醫院;汽修專業與公司合作開辦了汽車維修和汽車美容店;商貿財會專業引進公司聯合開辦超市,計算機、信息、網絡專業開辦了計算機工作室,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提高學習的興趣,使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鍛煉和提高。
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辦學的人才培養路子,提升畢業生就業對口率,讓學生看到就業的前景和個人的前途,安下心來搞好學習。
公司企業實行務工人員準入制,有利于中職生源的穩定。高技能、高素質的員工隊伍是提高企業生產效益的前提。企業只有完善務工人員準入制度,才能保證全體務工人員的素質,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益,與此同時,中職學校的生源才會有保證,學生才能招得來,留得住,用得上。
人們往往用“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是蠟燭、是春蠶、是園丁”作為比喻,概括教師的內在心靈和外在形象。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有教書育人的責任感,要有奉獻精神,要為學生奉獻愛心,用關愛去感化學生,用感情留住每一位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還給學生一份自尊、增強學生一份自信,多給學生一份愛心,尤其是班主任應給學生心理上更多關注,一發現學生的情緒不對,則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對學生加以引導。老師的一言一行將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態度;作為班主任、教育工作者應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挖掘轉化后進生的突破口,把學生的閃光點作為學生發展的生長點,及時給學生以關愛和鼓勵,使學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就會逐漸增強。因此,我們要有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學生無微不致的關心,滿腔熱忱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盡最大的努力,把中職學生流失率降到最低的限度,為中等職業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解決中職學生流失問題,是一項多層面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企業、社會的共同關注和積極配合。如果我們職業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都能重視生源流失的現象,從根本上加強學校的內涵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明確辦學的目標方向,以高度的責任感盡力挽救每一個流失的學生,學生流失的現象將會得到有效的控制,職業教育將會迎來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1]陳水生.職業教育研究[M].天津:《職業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