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洪川
(滄州市第十三中學,河北 滄州 061000)
什么是學習興趣,有些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并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它的主要表現是人們對某種事物、某項活動具有喜好的情緒。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就會自覺和主動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狀態便會積極向上,所以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值得每一個歷史教師思考的問題。
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古人說過“親其師,信其道”,有效的教學必須以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前提,倘若教師能夠把與學生的心靈距離縮小,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充滿激情和自信,那么歷史課堂將會變得生動,變得活躍,學生會對歷史學科有興趣,學習起來會更快樂。所以要重視課堂外與學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交流。課堂教學中還要重視課堂的非語言交流,教師上課時除了用語言來講授知識外,還需要配合一定的非語言教學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比如:教師的表情、眼神、肢體動作、講課發聲的強弱、語氣的緩與急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重要影響。
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幫助學生理解為何要學,也就是說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我認為在初中階段,應該強調如下兩個目的:(1)強調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用歷史的思維來分析解決問題。歷史是對過去的總結。歷史書籍是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的載體。它浩如煙海,無邊無際。天文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宗教戰爭等等,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正因如此,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在傳授豐富的歷史知識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另外,由于歷史學科的特性,還可以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形象思維(引導學生對已經過去了的事情盡可能地還原其真實面目),以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2)強調歷史學習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有人把學習歷史的目的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書寫自己的歷史。每個人要書寫好自己的歷史,就必須具有健全的人格。通過歷史課的教學,塑造學生的自律性格。古代仁人志士,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修身”就是完善人格,嚴于律己。他們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為修身的最高準則。在講述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這個歷史人物必定出現。曾國藩當時乃湘軍統帥,又是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他必然要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站在人民的對立面。然而曾國藩55 歲時,身兼兩江總督和欽差大臣之職,權勢如日中天。可曾國藩卻要上疏請求解除本兼各職,注銷爵位,僅以退休人員身份“留營維系軍心。并函訓長子曾紀澤:“讀書乃寒士本色,切不可有官家風味”,難怪曾國藩會有那樣一個被稱為外交奇才的兒子曾紀澤。從而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課堂故事化,中學的歷史教材內容突顯的是歷史主干知識,像是一個人的骨架,但是血和肉的支撐材料卻比較缺乏,如果教師能夠“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通過講述歷史故事,使故事情節為主干知識服務,增加歷史知識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樂于學習歷史。從而也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
快樂記憶法,學生對條約名稱、內容、意義等容易混淆,常常因記憶困難而喪失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總結一些濃縮文字的記憶方法。舉例:原文:《南京條約》(1)割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2100 萬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4)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快樂記憶法:(1)割地;(2)賠款;(3)通商;(4)協定關稅。巧用數字助記法,巧記數字可以幫助學生縷清頭緒,加深印象,便于記憶。如隋朝大運河我們可以概括為12345——一個中心(洛陽),兩個終點(北涿郡南余杭),三項作用(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在后世至今天仍發揮了重大作用),四段河道(“永通邗江”),貫穿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設計快樂課堂活動(1)課堂辯論,快樂爭鳴。古人將辯論的優點概括為:明是非,審治亂,明同異,察名實,處利害,決嫌疑。在課堂上辯論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口才,可以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除此之外,課堂的辯論使學生增強了上課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習的興趣,交流了彼此的思想,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使課堂真正的“動”了起來,變被動接受知識的課堂為主動快樂的課堂。(2)編演歷史劇,快樂參與編演歷史劇是歷史教學的創新方法之一,可以借助角色轉換,情境創設,繪聲繪色的表演,在妙趣橫生的過程中激活課堂。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實現學生“編”和“演”的雙重能力訓練,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演繹歷史。
教學評價激勵化,實踐證明:成功與快樂是經常聯系在一起的,而且兩者有一種循環反應,學習成功率越高,情緒越好,反之則情緒越來越低。所以,教師應該給學生多鼓勵,多表揚,多夸贊,使其自豪感和榮譽感從心而發,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化激勵為學習的動力,使其主動學習、樂于參與、體驗成功和收獲快樂。
歷史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以上方法,相信一定會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歷史教學三維目標。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鐘啟泉等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葉小兵、姬秉新、李稚勇.歷史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趙亞夫.公民教育:新時期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
[7]黃小平.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