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志
評劇打擊樂初探
李宏志
評劇是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的戲曲劇種,由于它表達的故事內容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十分貼近,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是普通百姓的典型形象,所以深受大家喜愛,可以說評劇藝術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種類之一。在近百年的歷史發展變革中,評劇舞臺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如《花為媒》《杜十娘》《玉堂春》《馬寡婦開店》等;現代戲創作中主要有《劉巧兒》《金沙江畔》《江姐》、《洪湖赤衛隊》等,這些戲都是膾炙人口的評劇精品劇目。
評劇伴奏在舞臺表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一臺評劇表演要取得成功,沒有樂隊伴奏的良好配合是不可想象的。評劇伴奏中,文場的伴奏樂器主要有板胡、二胡、竹笛、嗩吶等,武場的伴奏樂器主要有板鼓、鑼、鈸等。評劇打擊樂是指武場伴奏而言。評劇表演中,演員為了塑造好角色,首先需要通過自身的情感節奏,表達出人物的喜怒哀樂,傳遞出濃厚的劇場氣氛。但僅僅依靠演員的表演是不夠的,還需要打擊樂器的幫忙襯托,起到更加良好的演出效果。評劇打擊樂在劇目伴奏中,通過樂器組合產生的音色變化,通過各種鑼鼓點在節奏上的變化,讓劇情氣氛得到強烈的夸張與渲染,制造出強烈的舞臺效果。具體演奏中,主要是根據劇情的需要,對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情緒狀態等加以烘托和表現,所以觀眾在觀賞劇目時,常常會聽到樂隊的伴奏時而如戰鼓咚咚,時而如疾風暴雨,煞是震撼,并恰到好處的配合著人物情感的需要加以表現,讓觀眾感到十分過癮。這也許就是評劇打擊樂的功能所在,也是評劇打擊樂的藝術魅力所在。
在評劇打擊樂伴奏中,“板鼓”擔當著非常重要的指揮角色。觀看評劇表演時,觀眾常常會聽到演奏員們變幻莫測、豐富多彩的鑼鼓聲,這些鑼鼓點強弱有別,快慢不同,而且轉接之處和轉接方法也有所不同,這一切就要聽從板鼓的指揮;“司鼓”實際上是整個樂隊的老大,在整個樂隊的伴奏中起著總指揮的作用。司鼓演奏員要有很高的技藝水平和綜合藝術水平,不但要求專業技術要精湛,對各種鑼鼓點要精通,而且還要有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熟悉每一出戲對唱、念、做、打的具體要求,這一切都是對司鼓演奏員綜合素質的考驗。評劇打擊樂的鑼鼓伴奏在評劇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這是由于評劇藝術的節奏感很強,在塑造人物時,無論唱腔、念白還是打斗都要有非常清晰的節奏,絲毫不能含糊。常聽評戲的人都會知道,評劇里的“唱”非常注重要“有板有眼”,而演員表演“做”與“打”時,更要有鮮明的節奏來加以襯托,沒有節奏,表演者即便舞起來也讓人感到不過癮。至于評劇中的“念白”,也絕對不能和我們平時說話一樣稀松平淡,而應該有強有弱有節奏感,由此可見,在評劇表演中節奏的重要性,而打擊樂的這些鑼鼓伴奏就是鮮明悅耳的強化節奏的伴奏。
評劇打擊樂的鑼鼓套式,變化多端、非常豐富。比如“開唱鑼鼓”,評劇藝術和其它種類的戲曲藝術一樣,無論什么板式,無論什么唱腔,都要有一套鑼鼓點作為前奏“入興”,就像快板流水前有“緊錘”、“閃錘”,散板之前有“鳳點頭”一樣等等;再比如“身段鑼鼓”,這種鑼鼓是為配合演員表演身段而用的,演員在塑造人物時,會表現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不同的性格特征,這些差別都體現在人物情感以及唱、念、做、舞的情緒表現之中,而這一切都要靠打擊樂的伴奏把它們表現出來。《三看御妹》一劇中,公主上場時使用[慢長錘]的緩慢鑼鼓,鼓聲所制造出的莊嚴的舞臺氣氛,讓一個舉止端莊的大家閨秀的公主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這種鑼鼓的使用,對表現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好的刻畫和強調作用,也讓人物在觀眾心中揮之不去,留下深刻印象。
評劇藝術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吸收其它藝術的精華。評劇打擊樂的創造是充滿演奏者藝術情感的創造,因而更是沒有止境的創造活動。在舞臺藝術實踐中,演奏者們只有深入的了解它,熱愛它,才能突破舊有模式,創造新的藝術模式為己所用,才能擔負起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