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濱
竹笛在評劇音樂中的作用
李宏濱
竹笛是我國民族管樂四大樂器之一,竹笛又名“橫笛”、“橫吹”,俗稱笛子。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如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地區多有使用并各具特色。如今,竹笛隨著時代的發展又有所改良,增加了半音指孔及音域。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對“笛”的解釋與《辭海》的解釋大同小異,只是說歷代竹笛所流傳的笛子種類很多,如竹笛,鐵笛,銅笛,玉笛,蘆笛等等,后四種都不普遍,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辭海》第142頁中介紹笛時,就將竹笛位列笛之首,由此可見竹笛在笛中的重要位置。
竹笛在評劇伴奏中是管樂器的重要樂件之一,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評劇樂隊中的竹笛屬“邦笛”,音色清脆明亮;曲笛也常用其中,音色優美渾厚,也是昆曲劇種的主奏樂器。竹笛在評劇音樂中的地位與作用,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歷史變化過程。早在評劇稱為“蹦蹦”時期,即“評腔梆子戲”時期,伴奏的主要樂器是嗩吶和板胡,那時還沒有笛子,1912年前后,以河北唐山為活動中心的“唐山落子”興起,伴奏的樂器主要是鼓和三弦,也未有竹笛,到了1923年前后,“唐山落子”出關,發展到東北各地,并以沈陽(舊稱奉天)為活動中心,史稱“奉天落子”時期,竹笛才漸漸進入評劇樂隊伴奏之中。后來到了解放以后,竹笛在評劇樂隊音樂伴奏中的地位才被確立下來,并發揮出獨特的作用。
竹笛在評劇伴奏音樂中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竹笛用其清脆的音色吸引著人們,具有其它樂器無法替代的作用。在表現人物輕松、歡快、喜悅等情感心理時更是恰到好處,發揮得淋漓盡致。竹笛還常常以單獨演奏的形式在音樂中大放光彩,如在評劇《花為媒》中,張五可在花園中觀花時,竹笛就獨奏出一段清脆、清新、歡快的旋律,表現出女主人公張五可以花自喻、自美、自夸的喜悅心情,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第二是表現美麗的景色和歡快的場面、歡樂的氣氛 。在這種情況下,用竹笛伴奏也可以大顯神威,并以“單出頭”的獨奏形式,發揮出獨有的藝術作用。評劇《白蛇傳》有“游湖”一場戲,劇中主人翁許仙與白素貞、青兒在船上相遇。雨過天晴,湖光山色,此時由曲笛引奏出優美的旋律,船夫唱道:“西湖美景六條橋,千株楊樹萬枝桃。游人盡道西湖好,蕩湖的船兒慢慢的搖。”給人以情景交融之感,將人帶入如詩如畫的美好意境之中。再如評劇《金沙江畔》中,有一段著名唱段“小酸棗”,這段唱也是用竹笛獨奏的。演奏者演奏出一段新奇、夢幻般的旋律,表現出人們幻覺之中的懸崖邊上,長滿了紅彤彤、滴溜溜圓兒的小酸棗的美麗景象,不僅讓劇中人物收到了“望梅止渴”的效果,而且讓劇外人收到了“聞笛解渴”的效果。與此同時,也將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與展現美麗景色融為一體,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第三,中國戲曲 是情景交融的藝術,許多柔情唱段中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竹笛在評劇伴奏音樂中對表現這種情境交融的意境也具有獨特作用。如評劇《伯虎吟》第一幕“春詩”的幕后合唱“不煉金不坐禪”緊接著是唐伯虎的唱段“春風又綠江南岸”。在前奏曲與過門中,均由竹笛奏出優美、喜慶的旋律,表現出春光明媚,春花競放的美景與主人公唐伯虎春風得意的心態,將情與景融為一體,讓人物形象得到更加鮮明生動的刻畫,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竹笛作為評劇演奏音樂中的“聯合艦隊”中的一員,大量的參與合奏,在發揮整個伴奏音樂的豐富性,多彩性方面,也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今天,隨著人民群眾對評劇音樂的追捧與喜愛,迫切需要廣大音樂演奏者緊跟時代腳步,更好地發揮評劇藝術反映民眾生活,表達民眾心聲的作用,創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竹笛音樂作品,讓評劇藝術煥發出更加迷人的藝術光彩,演奏出更加動人的美妙樂曲。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