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強
談評劇創作與演員表演
付 強
在中國戲曲藝術百花園里,各種藝術形式爭奇斗艷、絢麗多彩,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劇藝術就是一個獨具特色,深受百姓喜愛的戲曲劇種。評劇自它誕生之日起,就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著密切聯系,成為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和不可缺少的文化滋養。
評劇創作的劇目大都反映的是民間生活和百姓故事,所以評劇藝術更關心時事,針砭時弊,與人民群眾心心相印。無論是早期的評劇還是現代評劇,這種藝術特色始終貫穿,成為評劇藝術創作的一大特色。成兆才是評劇的開山鼻祖,為評劇創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創作上的特色之一就是劇本中描寫的都是底層人民的生活與愿望。成兆才從他創作初期開始,就在劇本中展現現代人物和現代民眾的生活。在《花為媒》中對阮媽、張五可等人物的描寫,就充滿民間生活的情趣,鄉土味十足。在《開店》中對馬寡婦的描寫,仿佛將人帶到那個遙遠的民國年代,馬寡婦穿著藍布褂子,藍布褲子,腰間圍著一條圍裙的窮苦婦女形象多少年來始終留在觀眾心里,揮之不去。
評劇藝術誕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涌現出大批藝術新人,他們不僅刻苦鉆研技藝,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而且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對推動評劇藝術向前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熟知的老一輩評劇藝術家倪俊生、李金順、花蓮舫、新鳳霞等,都用自己獨特的表演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在評劇史上名留青史。倪俊生是評劇小生聲腔的創始人,曾在《回杯記》《劉伶醉酒》《打狗勸夫》《敗子回頭》《杜十娘》等劇目中扮演小生角色,并為這些角色創造了獨特的腔調,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同行的肯定。他的小生唱腔,是在自己不斷改造創新,經過長時間刻苦鉆研的基礎上才形成的。在評劇史上,李金順是一位貌不出眾的表演藝術家。她全憑自己的藝術才華吸引著觀眾,并通過自己的表演和對劇中人物的生動刻畫,使人們忘記了她的容貌,而被她的藝術魅力所吸引。李金順在藝術上的成就主要是巧妙地運用自己曾經唱大鼓的嗓子來唱落子,并進一步發展了落子的演唱特色,她還把一些大鼓的演唱技巧融入到落子當中,使落子的情感表現力更加豐富。花蓮舫也是一個在表演中有個性,敢于創新的人。新鳳霞就十分欣賞他的表演,她曾這樣評價花蓮舫表演的《開店》:“花蓮舫的《開店》跟別人不一樣,她將馬寡婦這個人物形象創造得非常素雅可愛,令人同情,使人物看起來像一個溫良的封建家庭的少婦。她的馬寡婦扮相也非常別致,開頭穿滾邊的黑白褲褂上場,當要去找狄仁杰時,她換上大紅的裙襖,頭上插上一朵紅花,造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新鳳霞認為她自己在表演上,也學習和借鑒了一些花老先生的優良傳統。
評劇演員在表演時非常注重自己在觀眾中的心理感受,對觀眾是否能聽懂他們的演唱,是否愿意聽他們的演唱十分在意,正因如此,才使他們擁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這也是評劇藝術受到普通百姓喜愛的重要原因。評劇表演藝術家白玉霜在上海演出時,為了讓上海觀眾能聽得明白,她就將“唱”和“白”由原來的唐山話改成了普通話。她覺得自己在舞臺上如果用唐山話表演,上海的觀眾一定聽不太懂,會影響演出效果。白玉霜不僅心里裝著觀眾,而且唱腔優美,字正腔圓,許多民間藝人都模仿她的表演和演唱。由于它的藝術魅力和藝術成就,使她成為當時“紅遍全國”的評劇演員,擁有大量喜愛她的觀眾,即便在她去世之后,仍有很多觀眾依然對她深切緬懷和追憶。
我國的戲曲藝術今天正處在一個繁榮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藝術實踐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才能得到觀眾的熱愛與支持。評劇藝術曾經在戲曲藝術百花園中表現出積極的藝術創造力和影響力,但新時期的觀眾審美取向更加獨特,欣賞要求更加多樣,這就給評劇演員提出了更高挑戰,只有創作出更多好劇目,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才能滿足現代觀眾的欣賞需求,才能將前人創造的藝術成就,進一步完善,進一步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