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恒
現如今,全球互聯網用戶有數十億之多,Internet已經完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們可以隨時從網上獲得各種信息,如:當天最新的天氣信息、新聞動態和旅游信息以及網上購物、網絡歌手的走紅及網絡歌曲的創作等等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新時期的大眾對文化的需求也在網絡的影響下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群眾文化需求與被需求的網絡傳播渠道越來越廣泛,其對整個社會文化,尤其是群眾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從而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那么如何使群眾文化傳播向著有利于大眾人文素質提高的方向上發展呢?作為一名群眾文化工作者,筆者就網絡文化傳播的正負面影響、提高群眾文化的思想內涵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
網絡文化是網絡信息內容的核心,無論網絡信息的核心是以文字、圖像、聲音、視頻、音頻等各種形式存在,還是表現為大量信息載體、通信工程、商務來往、視聽娛樂等活動,都承載著其文化的內涵,如電影、電視信息的大量存儲等。網絡文化具有信息量龐大、覆蓋面廣、傳播途徑快等傳播特點。網絡文化除了具有網絡體系所普遍具有的形式的開放性、內容的動態性、制約的松散性、傳播的交互性外,既獨立又相連,其在群眾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能正確地指導與引領群眾的文化發展,是網絡時代下群眾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網絡的出現給傳統的社會結構、管理結構、傳播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網絡歌曲的創作與發布,可以使一首歌曲在一夜間紅遍全國,甚至全球,那么一個不雅的視頻也會一夜間搞亂文明。所以對信息的思想性、積極性的要求就要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所以網絡文化的監督、引導就極為重要了。
全國各地的群藝館根據群眾文化需求和城鄉發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加快了區、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以適應當前的客觀主體要求,這很符合當前的國際形勢。建設的圖書館、文化館、影劇院等免費開放,個別省市地區建有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室、網絡活動室等,有的地方還開展了“群眾文化大講堂”,用網絡的形式進行培訓等。網絡聯系著眾多需要服務的群眾,文化大院、農家書屋全覆蓋等,這些建設都可以通過網絡共享資源來共同使用,觀摩,學習,參觀,借鑒等。以省為單位,在一定范圍內把各個村、屯、鄉、鎮的群眾文化成果不出家門地進行欣賞學習。這樣的文化網絡體系建設適應了當前網絡全球化的發展需要。
在群眾文化的發展中,社區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紐帶。社區群眾文化是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生力軍,社區網絡的建設與使用是不可或缺的,網絡的發展與利用直接影響著社區群眾文化發展的效果。因此,強化社區網絡建設十分必要。社區是直接接觸基層群眾的窗口,通過網絡可以直接為群眾導航,信息的傳播、活動的安排、演出的安排、內容的指導等都可以通過網絡來完成。
在群眾文化日益發展的今天,文化的多元化已經日益呈現出來,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民間工藝的挖掘、兒童藝術的弘揚與發展、音樂美術藝術的推進、戲曲藝術的創作等等,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琳瑯滿目,讓人應接不暇。群眾文化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廣場舞、大秧歌等形式,網絡的資源已經覆蓋了全體民眾。就網絡下的群眾文化如何發展,作為群藝館的每一員都要成為網絡下的群眾文化發展方向的指導者。每一員都有權利和義務成為群眾文化的引路者。只有這樣,網絡下的群眾文化才不會迷失方向。
總之,要大力加強網絡立體化的聯網培訓工作,從省市級群藝館一直到鄉鎮的文化站要建立一個立體的網絡聯絡群,從網絡藝術的發展到聊天室的建立,在這里可以加強群眾文化的交流和學習。網絡下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網絡下的群眾文化也正是現在人們過好日子的一種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