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軍
實施“123”工程是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有效載體
武海軍
我們黑龍江省林甸縣近年在繁榮農村文化方面取得優秀的成績,制訂了一套有效的措施,“123”工程就是一個系統工程。所謂“123”就是把“1”作為龍頭,把“2”作為龍身,把“3”作為龍尾加以全面推進,努力建設覆蓋全縣農村文化的龍形網絡。實踐中,我們堅持以縣委、縣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級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把建設鄉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作為發展農村文化的切入點。目前,已形成了二人轉、器樂、戲曲、書法、根雕、剪紙、葦編、民間手工藝、蘆葦烙燙等為特色的農村文化群體。這些文化群體的產生和發展,不僅豐富了全縣農民的文化精神生活,也有效地占領了農村文化宣傳陣地,推動了全縣新農村建設。
一是拓寬投入渠道。我們這樣一個貧困縣,光靠政府投入是不能滿足建設需要的。對此我們積極探索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渠道投入機制,采取了“擠、掛、靠”等辦法,籌集資金三百多萬元,用于各鄉鎮的文化活動室建設。二是整章建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活動場所建立以后,我們把主要工作轉移到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上,經過上下反復醞釀,全縣各鄉鎮的文化活動室都做到“五有”,即有文化活動標牌、有文化活動室的揭示板、有各類藝術群體和藝術人才登記表、有開展活動紀實冊、有存放各類文化材料的檔案盒。三是拓寬發展空間。文化活動室建設,我們立足于解決農村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不貪大求洋、不貪圖虛名、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我們認為所謂文化大院,就是農民自娛自樂、傳播信息、共建和諧的聚集場所。文化大院作為龍身,有著承上啟下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進中,我們堅持因勢利導、政策扶持、規范管理的原則,千方百計大力推動文化大院繁榮,走出了一條由“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的獨具特色的道路。一是堅持標準,把好入口關。在文化大院建設中,我們把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文藝和服務意識強、響應鄉村號召、遵紀守法,并且具備一定規模的文化群體發展為文化大院。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注重抓好三個一批,即:條件成熟的發展一批,條件未達標的培育一批,有不良嗜好的,經教育整改轉化一批,確保了每個文化大院都根紅苗正。在文化大院里,都成立了領導組織,制定了活動學習、創編制度,達到了“五個一”的要求,即一個全縣統一編號的文化大院標牌,一個文化大院情況登記表,一個文化大院活動記錄本,一個各類備品登記冊,一個文化大院宣傳服務專欄。二是堅持原則,把好選人關。在文化大院院長和文藝骨干的選拔上,我們實行群眾推薦、自薦,鄉鎮文化站隨時上報,縣文化館實地考核、審批的程序,并存檔備案。三是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好培訓關。幾年來,共培訓文化骨干4500多人次。通過以上措施,使文化大院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8年年初,中央電視臺七套“聚集三農”欄目,以“這里的冬閑咋這么火”為題錄制了15分鐘的專題片,對我縣文化大院進行了深度報道。
文化示范戶作為龍尾,是“123”工程的基礎,通過積極引導、民辦公助等方式,使全縣文化示范戶得以迅速發展。一是廣泛挖掘,擴大總量。建立了信息捕捉反饋制度,確定村婦女主任和文化大院院長擔任本村的文化信息員,建立起鄉土文藝人才庫和文化大院檔案。目前,已儲備了六類五百多人的農村鄉土文化能人。二是幫扶培育,提高質量。根據示范戶特點和文藝專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業務輔導,提高了文化示范戶的業務水平。三是以獎代投,調動積極性。對示范作用不好、活動不積極、有負面影響的將撤牌免戶。這樣更加激發了他們的熱情,增強了發展后勁,目前全縣共建立了109個文化示范戶,
實踐證明,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才是推進新時期文化建設的根本手段和動力源泉,而我們實施的“123”工程就是對文化工作最具體、最有效的落實行動。
責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