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瓊
(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天和小學,江蘇蘇州,215000)
以人為本是新課改對教學最核心的要求,指向言語形式的閱讀教學,就體現了這一點。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文本的深層理解作為重心,挖掘文本的內在言語形式,不只是要理解課文的意思和領悟課文的深層內涵,還要將課文中所滲透的知識與技能目標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對文本的言語形式進行分析與探究,可讓學生感知課文的言語魅力,品味文字的藝術手法,從而激發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與豐富的想象力,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作文水平與綜合性語言的應用能力。那么,在指向語言形式的教學中,有哪些策略呢?本次研究以《大自然的文字》為例進行討論與分析。
歌德說,題材是人人都能看見的,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還是一個秘密。對于一段文字,它所講述的事件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淺探之下便能立現于閱讀之中,而對于這段文字的文本形式的探究,卻需要精讀細品,全面解讀文本,才能真正感知到它的言語魅力。我們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精選作品,不僅在思想情感上對學生有極大的啟發,在言語形式上也是極具技巧的。從文中發現作者的言語技巧,能夠實現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使語文從過于追求情感的誤區回歸到對文本的研讀上去。
《大自然的文字》整體的行文構思非常巧妙,且全文都是以小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講解大自然里深奧的知識。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文本體現形式。在教學中,大家熟讀了課文之后,筆者開始以問題引導學生去解讀課文文本的精妙,“大家熟讀了這篇課文,喜歡這篇課文嗎?”學生紛紛表示喜歡。“這篇課文講的是什么呀?”有學生答“是講解大自然的奧妙”。然后,筆者拿出另一篇內容相仿的文章,這篇文章是以成人的閱讀模式展開的講解式科研性文章,我讀了一段,然后問:“這篇文章也是在講大自然的奧妙,大家覺得和我們課文相比哪個寫得更好?”學生紛紛答更喜歡課文。大家討論后把這篇課文的語言特點基本總結了出來,比如語言形象、優美,行文流暢、自然,結構巧妙、全面等。然后筆者適時地總結,對學生所說的進行補充與解釋,從整體的行文結構與語言風格上讓大家先對這篇課文的言語形式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深刻地領略這篇課文文本的魅力所在。
一篇課文的言語形式一般都會呈現出許多的內容,在教學準備階段,我們應該將教學參考書暫時拋開,以一個精讀者的身份去研讀課文,咬文嚼字,將課文從行文構架、行文線索到遣詞造句、修辭運用等多方面都做詳細的分析,從細節方面去品味課文文字的藝術。然后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精讀,并且從細節處對文本進行分析,對文本中那些傳神的用詞、精妙的句式及巧妙的構思與獨到的見解都進行分析與推敲,通過咬文嚼字、細讀慢品,咀嚼文本言語表達的滋味,捉摸文本所滲透出來的韻味,剖析課文的遣詞造句及布局謀篇,利用一些對比讓學生琢磨課文中言語的妙處,并進一步把這些知識變成學生自身的能力。《大自然的文字》無疑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咬文嚼字、細讀慢品的佳作。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大家對文本作了反復推敲,在引導大家發現這篇課文的整體特點與絕妙之處后,筆者又讓大家仔細分析課文的結構優勢,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筆者首先對結構上的分析引導進行了問題的設計,“大家讀完這篇課文覺得我們生活的世界神奇嗎?”“課文中都說了哪些領域的文字?”“這些領域的文字有什么關系?”“這些文字與我們平時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在文字的應用上,《大自然的文字》更是出彩,在對文字的推敲上,筆者運用了對比的形式來引導大家學習。作者別具一格的遣詞造句,使課文的文本效果實現了最佳狀態,使用的詞匯極為準確、生動,從而使課文的整體語境極為美妙,這些奧妙學生單單只是讀課文,只能體會到讀它們的時候特別舒服,很美。但是,通過對比,卻能讓學生具體體會到作者應用文字的藝術手法。比如文中的“上面披著青苔,就像披著毛皮一般”,我讓大家說出其他幾種表達方式,學生眾說紛紜,“長著青苔,厚厚的像毛皮一樣”,“生出了青苔,像是披上了新的毛皮”……無疑,這些都不如原文精妙,“披著”與“毛皮”是對應的關系,它不僅將青苔形象化了,也將整體串聯了起來,將花崗巖動物化。再比如“那些冰塊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這中間的“爬”字,換成其他字又是什么效果呢?有同學將它換成“搬”“飄”“走”“移”等意思相近的詞匯,顯然,都不如“爬”更生動,大家自己都感受得到,因為“爬”既把它擬人化了,同時又能體現出來這個移動的過程非常慢,非常形象貼切。
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都是知識的遷移過程,語文學習尤其如此,它的直接體現便是學生對語言的應用,在指向言語形式的教學中,應用更為重要。我們教材中的課文作者都有極高的水平,而這類作者往往也是惜墨如金的,旨在用有限的文字傳達出無限的語言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逐層為學生分析,先從文本的本身出發分析,進而激發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對文本進行深層領悟,再通過提示與點撥讓學生充分領會文本言語形式的精妙,進而通過模仿來實現言語的應用,最后從模仿到創新,讓學生真正掌握言語形式的具體應用,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
對于文字創新應用的典范來說,《大自然的文字》是提升學生語言把控能力的契機。首先,通過課文的講解,讓學生感受課文言語形式的優美與精妙,在學生對其言語形式有充分體會之后,又引入了《露珠贊》《秋》這兩篇課外閱讀短文,通過與課文的文本進行對比與分析,讓學生沉浸在言語表達的魅力中。接著,讓大家展開豐富的聯想,針對《大自然的文字》再進行聯想,生活中還有哪些自己所知道的“文字”,并通過對課文語言特點的模仿來續寫課文。在課堂的最后,筆者又安排給學生一個作業:寫一篇400字以上的短文,以生活中的某個現象為例,以類似于課堂中所講述的三篇文章的語言來詮釋它們的原理。學生交上來的短文都非常精彩,這就證明,學生已經能夠將所學知識加以轉化,使其成為自己的知識。
指向言語形式的語文教學是語文最本真價值的回歸,不同于對文本內容的教學,它需要教師提前琢磨文本,并在教學時以言語形式為教學重心,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傳輸語言魅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1] 周小濤.語文教學要關注“言語形式”[J].新課程:下,2012(2).
[2] 姚啟龍,曹志新,安靜.關注言語形式: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J].科技信息,2010(28).
[3] 夏維芬.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例談[J].小學教學參考,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