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真玲
(廈門市第一中學,福建廈門,361000)
教育部于2001年7月正式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2011年又作了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新課標規定了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提出了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筆者是初中歷史教師,在落實新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深刻體會到只有認真學習、吃透新課標,對其規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了如指掌,才能有效落實新課程教學改革。
新課標要求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歷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計算歷史年代的方法、閱讀教科書及有關歷史讀物的方法、識別和運用歷史地圖和圖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歷史信息的途徑和方法、運用材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等”,使學生“初步具備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讓初中生初步具備學習歷史的能力,應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筆者認為,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素質。在初中階段,如果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歷史知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能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就為以后自主讀史和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識讀歷史圖表、掌握古代干支紀年方法、正確計算歷史年代等,這些既是基礎知識,也是讀史的必備技能。
識讀歷史圖表,就是要學會識別歷史地圖和歷史表格,如各歷史年代的地圖、歷史年表、各類統計表等;知道古代的紀年方法,就是要懂得中國干支紀年法、王朝君主和年號紀年法等;正確計算歷史年代,就是懂得將干支紀年轉換成公元紀年的計算方法。
新課標建議:“注重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結合具體、生動的史實,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如創設歷史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歷史上出現的矛盾、糾紛,從而產生了解和探尋歷史的愿望。”
筆者感受到,這一建議,實質上是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的學習方法。為此,筆者在組織教學時,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由傳統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自主性學習。一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歷史學科故事性強,教師可以通過多設計些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表演情境、故事情境、對話情境和媒體情境等。筆者在教學實踐“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內容時,先播放影片《火燒圓明園》的片段,使學生對圓明園的歷史和現狀有了初步印象,生動的表現形式不但激發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也加深了他們對歷史的理解。二是鼓勵學生論史。史論結合,是歷史的顯著特點。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論史,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觀點寫成小論文。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做到“論從史出”。如在教學評價晚清重臣李鴻章時,要基于史實,客觀全面,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大膽評論。三是啟發教學。關于啟發教學,孔子有很精辟的論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1]在學生充滿學習激情、求知欲旺盛,想表達而又說不出的時候,引導學生觸類旁通地思考,教學效果非常好。
新課標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中明確規定:“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品質”。
根據這一目標,筆者體會到,歷史教師不僅要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還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包含倫理、道德、價值觀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學習中國古代史,新課標要求“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新課標把整個中國古代史理解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史,科技文化發展史是中華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科技史”的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刻理解中華民族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貢獻。同時也應讓學生客觀地認識到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由領先到落后的轉變,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樹立振興中華文明的遠大理想。新課標的中國古代史,對中國疆域的基本范圍、中華民族的基本構成、政治統一的基本格局、風俗習慣的基本特點、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倫理制度和道德意識的基本內容、中國人特性的基本結構等都有所提及,這些都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其對中國歷史和文化傳統的認同感,進而使其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新課標指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外的歷史考察和社會調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運用已學的歷史知識、技能和方法去解決問題,提高實踐能力。這就要求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實踐,如對學校周邊的文物古跡、社區、村莊、企業等的歷史沿革、發展現狀進行調查,搜集相關的資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進行較為完整的敘述,提出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思考社會與人生。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其目的為“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毛澤東同志也提倡“古為今用”。正如英國歷史教育家李彼得所說:“歷史的有用是在于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改變我們對現實、對于人類是什么及可以是什么的看法,因而使我們能夠有去改變想達成的結果的機會。”[2]歷史與現實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學習歷史就應該把歷史放置于當時特殊的大背景中講述,不能純粹為講歷史而講歷史。
當歷史被放置在現實這一客觀的社會大“背景”進行考量時,學習就會有更為廣闊的視角,這不但有利于學生的歷史學習,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如教學《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一課時,筆者聯系當前的敏感熱點,如日本政要(如現任首相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一些日本政客(如名古屋市長)否認南京大屠殺,還有釣魚島問題等,學生就明白,軍國主義思想在日本仍然存在。對現實問題的歷史追溯,從歷史中尋找現實的根源,學生就會深刻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
對歷史的認識不僅要貼近社會現實,還要與時俱進。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作為歷史教師,需要了解學術動態,更新知識結構。新課標涵蓋了不少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其觀點合理且科學。如新課標對中國古代史的時間界定作了這樣的闡述:“中國古代史開始于我國境內人類產生,結束于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這種表述巧妙地避開了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之間的確切分界,是基于當今史學界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分期問題尚未能達成共識而作的更為完善的表述。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只要了解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階段就可以了。新課標的這種處理比較恰當。
[1] 虞云國.歷史教學中的價值觀、歷史觀與史料史實[J].歷史教學問題,2011(4).
[2] 陳冠華.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M].臺北:臺灣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