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揚州市梅嶺中學,江蘇揚州,225002)
初中生的心理發育特點告訴我們,在這個年齡階段其“逆反心理”已經產生。教師的一些外在灌輸或強加的思想已經顯得蒼白無力,長此以往,必將使學生產生反感,最終導致教育的失敗。而要改變此狀況,必然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他們能夠積極接受的方式、方法對其進行教育和引導,“投其所好”,這無疑是正確的教育理念。下面筆者就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經驗總結如下,與大家共同探討生物課改的教學策略。
幾乎每個人,都曾經在腦海里勾勒過自己理想教師的輪廓。有一個人是這樣描述的:“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也是一個天生不安分、會做夢的教師,更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重的教師。”試想如果每位教師都做到這幾點,學生有理由不接受我們嗎?有理由不接受我們的課堂嗎?而在這幾點中,筆者認為,首先應該讓學生從感情上接受我們。用我們的動作、語言等,使學生對我們“一見鐘情”。其實,不只是學生,任何人都喜歡和一個健康活潑、充滿激情的人打交道。課堂原本就是一個交流的過程,而且,交流雙方的情感態度對所要達到的效果是極其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本身必須擁有或去塑造幾種美,如:
服飾的整潔得體、樸實無華之美,
態度的落落大方、自然靈活之美,
言辭的通俗生動、旁征博引之美,
語調的抑揚頓挫、委婉和諧之美,
表情的豐富溫和、平易近人之美,
性格的樂觀向上、寬宏大量之美。
總之,每位教師都應該提高對學生的親和力,和學生“打成一片”,彼此提高。而且,課改后,更加強調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同等重要的。教師在課堂上的精神狀態是充滿激情,還是無精打采,語言表達是淋漓盡致,還是敷衍了事等,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因此,每一位教師都要努力做一個激情飽滿、學生熱愛的人。
使學生從情感上對教師的認可和接受,其實也是為了一個目的:讓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得到發展。而我們的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的“口味”是至關重要的。課改后的知識內容更加生活化、實用化、趣味化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那么,我們教師本身應該怎么做呢?
所謂“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情境的創設是十分重要的。一節課的開始就將學生的興奮細胞激活,可以使學生整節課都處于積極狀態。一位教師在講到《人類傳染病》一課時,是這樣引入的:在大西洋的林索伊斯島上,曾經住著300多戶居民,他們喜歡月亮,怕見陽光,因此人民稱他們為“月亮女兒”。原因何在呢?原來該島上的人由于近親結婚,致使大多數人患上了白化病。那么,大家知道白化病有什么特征,又是怎樣遺傳的嗎?故事講完了,問題出來了,這節課也開始了。有一點需要強調,即引入的方式切勿常用不變,否則,再生動有趣的引入也會顯得平庸、乏味,最終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因此,引入方式應該適當地做變更。引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生活實際、生產實例引入;
2.通過故事、成語、俗語、謎語引入;
3.通過生物發展的歷史引入;
4.通過設疑、揭露矛盾引入;
5.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尋找新舊知識的“最佳結合點”引入;
6.通過教具模型、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
導入是關鍵,而“正文”就更加重要了。其實,每個人都會對與自己相關的事情倍加關注,學生也如此。他們認為這是對自己有用的知識,肯定會積極主動地去聽、去想、去討論。那么,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們就可以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去附加一些生活現象,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到《消化和吸收》一課時,正巧是上午第四節課,學生個個都處于饑餓的狀態,筆者利用好這個時機問道:“你們餓不餓啊?”這正好問到了他們的“傷處”。“餓死了!”他們異口同聲道。筆者順勢引導:“那你們知道早上吃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嗎?人為什么會餓呢?”學生七嘴八舌,好像個個忘了饑餓似的,有的學生說:“是消化掉了,被吸收了。”“那你們知道什么是消化和吸收嗎?”筆者問道。進而引出了所學內容。只要我們用心去捕捉,其實生活中的許多東西,都是可以引入到課堂上來的。
課改正式推行之前,幾乎在每一位教師心中,好學生都是學習成績優秀、上課遵守紀律、聽話的“好孩子”。如果在上課時,有學生向老師提出刁難的問題,那該是何等的“大逆不道”。然而,我們現在反思一下,這種現象正常嗎?學生就只有聽的份,沒有問的權利嗎?這些“乖孩子”將來會成為創新型的人才嗎?顯然不能。我們應該讓學生大膽地去問、去發揮、去創造,把他們的“能量”都釋放出來。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掌握一些技巧,來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勇敢地站出來,讓他們的能量得以釋放。在學到《營養物質》一課時,筆者向學生提問:腳氣病和足癬不同,腳氣病是因為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那么你知道足癬是怎樣引起的嗎?“梅毒。”一位學生高聲道。頓時,課堂一片嘩然。那個學生的臉紅了,而且一直不作聲。筆者分析他肯定是說走了嘴,而并非故意搗亂,于是筆者說道:“你們知道梅毒是什么嗎?”“我知道,是一種性病,廣告上經常能看到。”一位學生自豪地說,其他學生也附和著。“對,大家的知識面真廣。”學生個個高興不已。隨后,筆者就轉入了“正題”問道:“足癬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是霉菌。”而后的課堂,那位同學依然積極發言,樂觀向上。對教師而言,這也許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但是,試想當時如果只是批評那位同學,他只會更加羞愧難當,而且自尊心、自信心還會受到挫傷。因此,作為老師,我們應該使學生無時無刻不擁有信心,讓他們能大膽地去說出自己的想法。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應讓每一位學生都抬起頭來。”
當然,創設一節備受學生歡迎的具有時代特色的生物課,課堂技巧還相當多,只要我們留心學生的喜好,“投其所好”地應用于課堂,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以人為本的課程改革,給我們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培養出積極活潑、敢于創新的綜合性人才奠定了更加穩固的基石。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前提下,不斷地為我們的學生獻上更加豐富的佳肴,相信,新課改會使我們的教育大放異彩的。
[1] 張立彥.淺議初中生物的教學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2(6).
[2] 楊秀芹.生物教學應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學習[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2).
[3] 戴慧君.從審美維度優化初中生物教學的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