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麗
(濟南市濟陽縣實驗小學,山東濟南,251400)
教育評價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教育評價也逐漸轉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各種新的評價理念和方式涌現出來。傳統的教育評價是建立在行為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集中于認知上;新的評價理念主要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多種多樣。建構主義基礎上的教育評價對課堂教學的評價指標主要有:(1)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2)師生之間有效互動的程度;(3)學生真正理解知識的程度;(4)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5)學生積極情感體驗的獲得。而建立在多元智能基礎上的教育評價主要體現在對學生進行多維度評價,更注重表現性評價和檔案評價。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新的教育評價方式必定顛覆傳統的教育評價。縱觀各種評價方式,我們發現,新的評價從一元走向多元、從鑒定走向發展。
回到音樂教學評價上,音樂教學評價是教師在掌握大量可靠信息的基礎上,利用可行的評價標準對音樂教學的預期效果進行評價。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音樂教學評價也呈現不同的方式,而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音樂教學評價方式,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利用新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現代音樂教學評價方式不僅應該涵蓋音樂的不同教學領域,更應該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度與程度等方面。教師應該樹立這樣的觀念:音樂教學中對學生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幫其找到不足,完善自身。
走進傳統的音樂教學課堂,我們發現,很多學校依然采用傳統的兩種學業評價方式:一錘定音的評價、筆試與演唱結合的評價。盡管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兩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的音樂學習狀況,但是我們也發現這兩種方式具有致命的缺陷。
在這樣的音樂課堂中,我們經常看見有些學生因為一錘定音的考試方式而產生緊張的心理,最后在演唱中發揮失常,要么跑調,要么忘詞。這樣不但不能正確評價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還容易使學生失去音樂學習的自信,傷害其自尊心。音樂教育并不是為了培養少數演唱家,而是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獲得快樂,掌握基本的音樂方式。有些學校的音樂教學還采用筆試和演唱結合的方式,這對小學生的音樂學習來講更是荒謬,這種注重樂理知識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感到非常枯燥乏味,也不符合小學生的音樂學習習慣。
通過對這兩種音樂學習評價方式的考察,我們發現傳統音樂教學評價的缺點十分明顯:(1)教師過多偏向考查學生的樂理知識和技能,過于依賴音樂課本,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評價;(2)評價主體主要是教師,教師完全控制評價結果,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缺少學生互評、家長評價以及學生自評;(3)教師更看重評價結果,強調終結評價,忽視學生在整個音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4)教師評價的標準過于單一,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這樣傳統的評價方式限制了學生在音樂上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加上音樂教材的不完善,以及音樂學科在小學中的弱勢地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進一步喪失。這樣的評價方式急需改變。
診斷性評價是教師在進行教育活動之前,為使自己的教學計劃順利實施,而提前進行的預測性評價,對評價對象目前的狀況或者存在的問題做出鑒定。其實,診斷性評價的目的非常明顯,即了解學生的基礎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教育理論是反對診斷性評價的,因為診斷性評價會造成教師對學生有一種提前的判斷,這并不利于教師后面的教學,容易造成偏心。但是,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診斷性評價十分必要。因為,小學生的音樂水平普遍不高,學生需要從基礎的練習開始,所以提前了解他們的基礎很重要。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診斷性評價發現哪些學生具有音樂天賦,哪些學生適合學習哪種樂器,等等。這樣更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但是,教師在使用診斷性評價后,要保證對學生的公正對待,不能因此就偏向于哪一類學生。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動態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我們知道,小學音樂不屬于必考科目,而是一門開發學生興趣的學科,這就更需要教師的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在可能的條件下,教師可以使用形成性評價對學生進行考查,并作為學生最終成績的一部分。音樂學科有其特殊性,僅僅通過一次考核就判定學生成績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公平的,教師應該結合平時課堂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學習情況來定。形成性評價更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音樂課堂好的一個標志就是課堂的活躍程度和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多利用形成性評價鼓勵學生敢于表現自己,敢于將自己喜歡的歌曲、擅長的節奏展示出來,教師可以將這些展示作為一種評價記錄下來。這種評價方式能夠挖掘出學生的學習優點,有利于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多使用。
不管是什么課程,到課程結束時總會進行終結性評價,這是無法避免的。小學音樂課堂有特殊性,但是也應該有終結性評價,只是評價應該凸顯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小學生對音樂的掌握還是比較粗淺的,因此教師不應該固定學生演奏的內容和形式。考試方式應該形式多樣,如學生可以演唱自己熟悉的歌曲,選擇平時練習多的樂器進行演奏,談自己對某些歌曲的欣賞,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評價內容,這不僅能夠更好地達到評價效果,也更能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盡管在課堂上學生才是根本,但是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評價上應該處于核心地位。首先,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就應該確定整個課程的評價方式。這需要教師依據音樂課程標準及小學生的特點綜合考慮。其次,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表現自己的音樂才能。因為小學音樂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熱愛,這需要教師多方面調動。最后,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教師、家長三者之間的評價作用,并將結果引入學生的最終成績中去。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四者相結合也能夠使評價結果更公正。
作為一名基層音樂教師,筆者感到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小學音樂教學應該更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而作為教學評價者,教師更應該完善自身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幫助學生熱愛音樂,真正實現課程標準所設定的目標。
[1] 陳玉琨,李如海.我國教育評價發展的世紀回歸與未來展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1).
[2] 張春莉.從建構主義觀點論課堂教學評價[J].教育研究,2002(7).
[3] 董奇,趙德成.發展性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