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一香
(張家港市三興小學,江蘇張家港,215624)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過:“應該把語文課上得實惠一些,樸實一些。”我們應該充分認識語文課程的性質,努力構建真實有效的語文課堂,還語文課堂教學的自然、本真,使語文課堂更加真實有效。那怎樣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
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和關鍵,是一切教學活動得以順利實施的有效保證。如果教師缺乏明確的目標意識,那他組織的教學過程必然難以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要構建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從優化教學目標入手。
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當選擇最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和文本特點進行篩選取舍,真正做到“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學會取舍,這是一種智慧。如果課文的故事情節曲折生動,謀篇布局巧妙,就引導學生品讀故事情節,學習作者寫作技巧;如果文章用詞精當,字字珠璣,特別適合語言的學習,那就踏踏實實地讓學生“咬文嚼字”;如果文本情感細膩,弘揚文明美德,那就和學生一起盡情感受崇高……總之,要結合文本特點,找準每一堂課的訓練點,合理設計教學目標,真正做到一課一得、循序漸進,讓語文課堂真實而有效。
語文姓“語”,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讓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所以,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要更注重“字、詞、句、篇”的研讀,更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語文課堂要有更多瑯瑯的讀書聲,有更多師生間平等的對話,有更多思想、觀念和智慧碰撞的火花。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更加真實有效。
教育學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有效的語文課堂首先必須是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充分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把課堂教學變成探索知識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動,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教學《五彩池》一文時,開篇筆者就問學生:“五彩池在哪里?誰能說出五彩池有哪些顏色?誰能說說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學生就特別想到文中找尋答案。這樣的學習活動能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也為這堂課的有效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學得輕松自如、興趣盎然。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兒童最為明顯的心理特征。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必須使你的每一堂課有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語。抓住學生的求新心理,不斷地在學生面前展現知識的新天地,激發他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從單調的“黑白無聲的世界”帶到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圖文聲像并茂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其興趣,也更有利于突破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如學習《拉薩的天空》一文,學生對拉薩天空的特點——湛藍、透亮沒有深刻的印象和理性的認識。于是在課堂上,筆者就借助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制作了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幾組反映拉薩天空的圖片,再配上《走進西藏》等歌曲,那美麗的畫面一下子鎖住了學生的視線,課堂教學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課程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做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因此,課堂教學應該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不斷做出相應調整的動態生成過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對話,才能引起心靈的共鳴,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應該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更應該欣賞學生,對學生的每個細小進步都給予贊賞……有時,教師一句簡單的肯定、一個贊賞的眼神、一次鼓勵的掌聲,都有可能給學生帶去巨大的精神支持,產生超乎尋常的創造能力,在這種情境下,精彩、高效的課堂才可能隨機生成。
語文課堂上要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新課程標準也強調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可是在許多公開課上,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天衣無縫”的配合,“絲絲入扣”“精彩紛呈”的表演,很多學生的體驗、見解都“恰到好處”地迎合了教師的需要。而教師也千方百計地誘導學生鉆到自己預先設計好的答案中,來個“請君入甕”,最后“不謀而合”,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可是這樣看似精彩的課堂,又有多少“真實有效”可言呢?
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就是要讓學生敢于說話。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寬容學生,讓他們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如教學《九色鹿》時,筆者提問:“你最想把哪些詞語送給調達?”很多學生都用上了文中的“見利忘義”“恩將仇報”等詞,可有一位學生卻說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我想把‘誠實守信’送給調達!”全班一片嘩然。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急于否定,而是讓他說說其中的理由。“我想把‘誠實守信’送給調達,希望他以后能真的成為一個講信用的人。”教育的本身不就是引人向善嗎?這位學生獨特的角度、獨到的見解,不正說明誠信已扎根于他心中了嗎?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質疑問難中生成知識。如教學古詩《江雪》時,在品讀完詩句以后,筆者讓學生質疑,有一個學生提問:“這么冷的天,這位老人為什么要出來釣魚?他能釣到魚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看法,都認為老人肯定釣不到魚。筆者抓住機會,讓學生討論:老人既然知道釣不到魚,那他在干什么呢?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了,有的說他是在欣賞雪景,有的認為老人內心孤傲,不愿與身邊的小人同流合污,有的說老人孤獨寂寞,還有的說老人是在等待春天的到來……這樣的質疑、探究,何嘗不是智慧的碰撞,精彩的生成呢?
總之,真實有效是語文課堂的永恒追求,也是一種理想的境界。我們只要真正地以學生為本,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關注課堂生成,尊重學生個性,就一定會讓課堂因為真實有效而精彩。
[1]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李明新.追求實與活的語文教學[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