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燾
(啟東市紫薇小學,江蘇啟東,226200)
教材是小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教學的“大綱”和“素材”,但是,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屬于概念性的,于小學生而言有些晦澀難懂。那么,作為信息教師,如何深挖教材資源,將教材內容轉變為學生易懂的內容,讓學生學得快、記得牢,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呢?
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信息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后面學習的內容的銜接度、學生的興趣等方面,綜合各種因素進行創設。最為重要的是,信息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靈活變動,創設吸引人的情境。例如,在學習小學信息技術《初識畫圖》這一課時,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教師在主機播放利用電腦畫圖工具畫出的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刺激學生眼球。然后,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
師:同學們,這些作品是不是美不勝收呢?
生:(齊回答)是啊,好美。
師:在美術課上,一般我們畫畫要準備哪些工具呢?
生:繪畫紙、顏料、鉛筆、橡皮……
師:非常棒。那我們電腦上畫圖需要準備這些嗎?
生:(搖搖頭)不用。
師:那利用電腦自帶的畫圖工具由哪些部分組成呢?
師:來,看一看。工具箱,猶如我們的文具盒,里邊有我們畫圖需要的工具;顏料盒,有我們所需要的各種顏色;畫布就猶如我們的繪畫紙……
在這個案例中,信息教師以教材為基礎,精選圖片,創設情境,再將日常畫圖與電腦畫圖聯系起來,形象地展示畫圖窗口,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導入環節,除了利用情境化教學帶領學生入境學習,還可以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在設計導入問題時,信息教師要注意問題的難度、問題與教材內容的聯系、問題是否能激發學生興趣等。例如,在學習小學信息技術《初識Word》這一課時,教師在導入環節,設計問題,牽引學生思維,引領學生深入學習。在學習Word文檔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利用記事本編輯純文字,本節課主要是加深學生利用計算機處理文字的意識。因此,信息教師結合教材內容,設計相關思考問題:1.(出示純文字文檔)“看到這個純文字的內容,你想利用計算機的哪個軟件輸入文字呢?”2.(出示含有圖片、文字、表格的文檔)“看著這個文檔,想一想你還能簡單地利用記事本輸入嗎?”學生看到以上兩個問題,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并積極操作嘗試利用記事本插入圖片、表格等。在嘗試不成功的條件下,學生學習的欲望更加強烈了。此時,信息教師再引出Word 2003的學習,讓學生初步認識Word的功能及組成。總之,學生對于不懂的事物總懷有一顆不斷追求的心,信息教師可以緊緊抓住這點,以難度適宜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考,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識的探索上。
在以往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充當的是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要求教師變換角色,變身為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以適應課堂教學變革的需要。例如,在學習小學信息技術《編輯文檔》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采取了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合作探索知識,體驗學習的快樂。本課主要是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如在Word文檔中掌握刪除、添加、復制、粘貼等操作。針對“撤銷與恢復”這個知識點,教師組織了小組合作學習。問題:如果在編輯Word文檔時,不小心刪除了已經編輯的內容,有“后悔藥”嗎?能不能還原刪除的內容?問題一拋出,學生按照之前的分組,合作學習、操作練習。有的學生先隨便輸入一些文字,然后利用Word中的功能,嘗試看看哪一個可以還原刪除內容。當學生在操作尋找問題答案時,教師則走近學生,引導學生操作、練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加深了對“撤銷”“恢復”的理解,并能靈活使用。
在信息課堂上,信息教師必須轉換策略,由概念性學習變為實踐性學習,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從而提升信息素養。例如,在學習小學信息技術《插入表格》這一內容時,教師以實踐操作為主。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單元格、表格、行與列的區別等知識。在教師演示一遍課程表的制作后,設計任務,要求學生親自實踐:請按照剛剛的操作方法,制作一份屬于自己的課程表。要求:列數7,行數8。接到任務后,學生開始上機操作,利用Word插入表格,按要求設計課程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步了解表格、單元格、行、列等概念,而教師也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資源,如概念的運用、運用實踐操作深化理解。
培養信息道德修養良好的學生是信息技術的教學目標之一。因此,信息教師要滲透綠色上網知識,以最大化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例如,在學習小學信息技術《網絡文明小公民》這一課時,教師利用網上經典案例,引發學生思考,從而滲透綠色上網理念,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師:我們都知道“綠色家園”,但是同學們知道“綠色上網”嗎?
生:不知道。
師:同學們可以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相關信息。
(不一會兒,學生搜索出了答案)
師:看了網頁相關內容,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到“綠色上網”呢?
生1:瀏覽健康網頁。
生2:不隨意點擊廣告。
生3:經常給電腦殺毒。
師:非常棒。既然我們知道要經常給電腦殺毒,那什么是計算機病毒呢?
……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以綠色上網為主題,引導學生搜索信息,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再引導學生說出病毒,自然過渡到計算機病毒概念的學習。
為了從更深層次挖掘教材資源,信息教師還要透過教材內容,看到學科間的聯系,并整合內容,創新利用教材,交叉學習,互相促進。例如,在學習小學信息技術《設置版面》這一課時,教師結合了小學語文寫作內容,整合課堂教學,拓寬了教學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次課主要是鍛煉學生的綜合信息處理能力,為了達到目的,教師設計任務:以“美妙的自然界”為主題,書寫自己對自然界的感受,在Word文檔中編輯。同時,上網尋找自然界的圖片,選三幅插入Word文檔中,并合理設置版面。在這個任務中,學生既要運用語文知識,書寫“美妙的自然界”,又要運用Word各方面的知識。二者的有效整合催動了學生的參與,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1] 張臘梅.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初探[J].學周刊,2011(28).
[2] 杜惠杰.信息技術課如何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和創造素質[J].科技風,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