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麗群
(桂林市十七中學,廣西桂林,541002)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數學教學評價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獲得發展。這就要求每位教師思考如下問題:如何讓數學教學評價方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使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并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課堂即時評價的策略問題。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贊美。”莎士比亞說:“贊賞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他們的論述表明: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得到陽光,每個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贊揚、被稱頌的欲望。由此可見,成長中的學生哪有不喜歡教師對其關心和鼓勵的呢?學生在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后,往往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贊揚與肯定。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用鼓勵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堅持評價的激勵性原則。通過鼓勵和賞識學生,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從而使他們不斷進步。尤其是一些基礎差或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給予積極的、以激勵為主的評價,表達出對他們的充分信任,幫助他們慢慢樹立信心,克服學習中的不良心理反應,促使他們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斗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成為學習和生活的成功者。
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深埋進學生的心里。教師語言在師生交往中有著重要作用,評價語言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及課堂實際教學效率的高低。恰當的評價語言可以更好地傳遞數學知識,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也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要在短短的一節課里達到好的評價效果,教師需要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充分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知識狀況,還要考慮怎樣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獲得相關的技能,從而設計好應對策略,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教師只要巧用評價語言,在關鍵時候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點撥、引導與鼓勵,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可以從數學思想的角度去評價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地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課堂上,筆者常常這樣評價學生:“你能用換元的思想方法來解這個方程,做得非常好!”“你能用數形結合的思路來解決這個問題,真聰明啊!”“你能通過分類討論的思想來分析這個問題,相當不簡單,你進步很大,相信你可以學得更好!”……這些帶有明顯數學思想性的評價語言,會使學生不斷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并因此加倍努力地去探索數學問題。
因此,廣大教師必須重視評價語言的選擇與運用,在備課時要不斷鉆研,善于研究如何運用恰當的評價語言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和交流中解決數學問題,進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上課時,教師表揚學生的優點或指出學生存在問題的時機很重要,教師只有及時、合理、科學地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做出評價,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因此,作為一線教師,不僅要學會帶著欣賞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學生,評價他們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對待數學學習的態度,還要做到及時肯定學生取得的點滴成績,同時在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時及時為學生指明應該糾正的錯誤,從而使學生明確繼續努力的方向。只有把握好評價的最佳契機,“即時評價”才能到位,學生才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會從成功中體會到努力的價值,繼而產生成就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
傳統的課堂只有教師在認真地演“獨角戲”,教師關心的是自己的教學方案是否按計劃完成,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通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進行的,對學生的參與情況、學習過程不夠重視。這種情況是將“評價”作為教師的“專利”,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新課改要求樹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把課堂教學的重心從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轉移到重視學生的基礎、促進學生的發展上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標提倡學生小組之間互相評價,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事實上,學生之間是平等的,讓學生進行互評更容易出現思想的交鋒,更容易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評價能力,更能鍛煉學生表達自己看法的能力,并能幫助學生養成尊重他人、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科學地劃分小組,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成績、學習風格等不同狀況優化組合,使組與組之間相對均衡。例如,有的學生很擅長文科的學習,而有的學生在理科上獨樹一幟;有的學生生性活潑開朗,而有的學生相對沉穩內斂;有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而有的學生不愛動手操作。教師應盡量將這些不同特點的學生均勻劃分到各小組,使他們相互促進,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在小組互評時,由發言同學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各小組同學進一步補充評價。大家可以有爭論、有理解、有碰撞,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評。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并給各小組評分,對優秀小組進行獎勵(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勇于爭論,積極參與,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展示真實的自我風采;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高漲,課堂學習效率才會提高;學生的合作和競爭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從而形成一個團結高效的學習集體。應當強調,在學生互評之后,教師必須給予綜合性的評述,讓學生對問題形成統一的認識,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不但營造了互幫互學、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同時讓學生學會了發現別人的優點,用欣賞的眼光看別人,恰當地給別人贊揚與鼓勵。
總之,課堂學習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的真實再現,即時評價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有很強的實效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努力鉆研,堅持新課程的理念,并以此引導課堂教學評價,為學生劃分合理的學習評價小組,在最佳的評價時機用恰當的評價語言,定能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最終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1] 王景英.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于志華.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教學評價[J].新疆教育,2014(3).
[3] 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