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偉偉
(威海市環翠區孫家疃小學,山東威海,264200)
道德教育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意味著品德教學時空的拓展,唯有在學生無限的生活空間里,學生的發展才具有無限可能。因此,構建基于學生課內外學習的綜合體系,是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與課前準備密切相關。而課前準備的主體不僅是學生,也是教師。所以要想保證課堂的實效性,需要師生共同努力。
品德教材看似只有幾段文字、幾張圖片,但實際上其容量是巨大的。課堂上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必將枯燥無味,所以課前功夫要下足。而作為考查學科,品社作業不應加重學生負擔,而應開展查一查、問一問等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引領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前調查中,讓學生在平等對話、情感交融中打造高效課堂。
例如在執教《叔叔阿姨辛苦了》一課時,課前通過學情調查,筆者發現學生對于身邊的勞動者雖有一定的了解,但這種了解只是表面的。于是筆者設計了一個“小記者在行動”的調查活動。通過調查,學生對于身邊的勞動者有了新的認識。在交流環節,每一名學生不僅是調查報告的實踐者、傾聽者,更是參與者。每個學生展示完調查報告后,筆者都會追問其他學生。這種對話式交流,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幫助他們體會到了勞動者的苦樂,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品德教材有些內容學生并不熟悉,或者與學生關系較遠,憑借空洞的說教是不能打動學生心靈的,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如教學《偉大的先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筆者設計了“通過故事了解孔子”這一環節,找到了不少視頻資料,既有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專題片,也有影視精品,還有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片。在取舍時,筆者果斷選用了后者,因為這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素材,會讓學生感到親近、有趣,甚至是溫暖的。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也特別喜歡這一故事,真正收到了寓教于樂的教育效果。
只有實實在在地做好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的課前準備工作,才能讓品德課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源頭活水”,真正讓學生得到真感悟、真教育,才能夠讓品德教學變得高效而精彩。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所以,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兒童從教材走向生活,主動、積極地用真實生活和自主活動來展開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動,從而感受、體驗教材中承載的價值目標。
要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讓教學活動植根于學生的生活之中。所以,在教學時,筆者以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為基礎,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在教學一年級的《迎春節》一課時,筆者沒有按照慣例讓學生先看課本,而是和學生開始了聊天。“同學們,你們覺得春節什么事情最有意思?” “我最喜歡放鞭炮。”一個男孩率先發言。“我最想收壓歲錢。”另一個小男孩有點俏皮地說,教室里一片沸騰。看到學生喜形于色的樣子,筆者馬上“乘勝追擊”。“誰知道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一個女孩自信地舉起了小手,她有聲有色地講述了“年”的傳說,贏得小伙伴們一陣熱烈的掌聲。“你覺得還有哪些事情很有趣呢?”筆者繼續把“球”踢給學生。“吃帶有鋼蹦兒和棗子的餃子。”“看花燈。”……學生七嘴八舌,說得熱火朝天。聊天般的師生對話調動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如此一來,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搭建了寬松、民主、愉悅的交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師生間的平等、生生間的親密,為學生直接袒露自己的真實想法營造了最融洽的氛圍,實現了品德課與社會生活的無縫對接。
只有教學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基于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水平,才會真實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思維能力,加深情感體驗。
活動教學是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與教學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在品德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繽紛多彩的活動設計,但是,如果只是為了活動而活動,難免會出現“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惡果。教師在組織活動教學時應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實效設計,關注學生的全員發展,讓教學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德性成長。
在教學《做生活的小主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學會珍惜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設計了“感受一分鐘”的環節。教師設計了兩份難度相當的口算題,通過前后兩次計時做題并比較兩次數量、質量,學生驚訝地發現第二次不僅做得多,而且正確率也大大提高了。
一個看似平常的“感受一分鐘”體驗活動,使學生在親歷中自主探究、自主發現,從而內化體驗,并以對話的形式引導學生總結出珍惜時間的方法:集中注意力、自我提醒、設定目標,從而對學生的日常行為作出了有針對性的指導。
課后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如教學完《我能做好》一課后,筆者引導學生開展“小虎隊行動”,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學校周邊或社區,調動多種感官(如聞一聞、聽一聽、看一看、問一問、想一想、摸一摸等)發現并解決問題。如對于學生匯報的小區亂扔垃圾問題,學生們最后解決方案是通過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和周邊的人宣傳,或寫一封倡議書,或給當地干部提一條合理化的建議等來解決。從活動反饋來看,學生不僅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也初步認識了社會,有助于形成他們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他們道德素質的提高。
這類課后作業是學生最喜歡參與的類型。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實踐,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實現知行統一。
例如在教學《春種忙又忙》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做種子發芽的實驗,并填寫書上的種子生長觀察記錄表,詳細記錄下種、小苗破土及長葉的日期、形狀。課堂上,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介紹記錄表,匯報自己所種植物的生長情況,交流種植經驗。
這種在課后采用觀察記錄法的方式來開展的實踐探究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又幫助學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感性材料。
品社教材就像一個生活小百科全書,是學生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但囿于篇幅,無法面面俱到。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課外查閱資料豐富見聞,增長見識。
例如在教學《偉大的先人》一課時,對孔子、司馬遷的認識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但是像他們一樣偉大的先人還有很多。這就需要學生通過課后查閱其他偉大先人的資料來進一步認識了解先人們的思想和精神,感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激發其民族自豪感,從而樹立自己的遠大志向。
為保證課后作業的實效性,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特別注重過程性評價,不僅在期末對學生的實踐作業進行成果展示,更關注學生階段學習情況。為此筆者特意準備了一個文件夾用于收集學生的優秀作品。于是學生紛紛以作品能進入老師文件夾為榮,班級爭做優秀實踐作業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