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鋒雷
(啟東市實驗小學,江蘇啟東,22620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簡而言之,培養學生自主歸納、總結能力,將分散的知識點整合成一個知識體系。在總結過程中,學生經歷觀察、分類及其整合,有效地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增強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信心。對小學數學知識進行整理,是指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點進行系統歸納及梳理,將零散知識系統化,模糊概念清晰化。在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整理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將學生置于某一特定學習環境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主體與環境的互動,提升學習向高層次轉變。
學生的知識整理意識較薄弱,因此,培養學生的知識整理意識較為重要。整理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使其知識不斷內化及整理,最終形成自身思維的過程。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加強學生自主整理知識的能力,并有效構建合理知識框架,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整理知識意識,進而將分散知識聯系在一起,鞏固已學知識,促進知識內化,同時為促進小學生“學會學習”“自主發展”,為他們打下良好的終身學習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加強數學習慣培養,注重滲透學生的建構意識,改變就題練題的整理復習教學方式。教師幫助學生形成整理知識系統的意識,而非僅僅是停留在檢驗學習效果、查漏補缺的水平上。如:在日常數學復習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分散的知識進行系統掌握,逐漸培養其知識梳理意識。
課堂結課是對所學知識和技能及時進行系統鞏固和應用,使新知有效地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的過程。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都設有“全課總結”這一教學環節。在該環節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整理及復習所學知識,并加強對各個知識點的歸納及其總結,進而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整體意識。在強化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找出每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通過表格或樹狀圖的方式將每一個知識點繪制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掌握每一數學知識點的同時,將其形象及直觀的表現出來,后期復習中可快速看出每一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后期理解。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采用簡練的語言將整節課內容進行歸納,方便后期學生自己歸納知識點。如:教師可采用側重學習方法對知識點進行提煉,也可采用側重數學知識的方法對知識點進行整理。教師可根據全班學生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課堂知識整理方法。
單元知識結束意味著一系列知識的總結,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單元中出現的難題或易出錯的知識點加以歸納、整理,進而在頭腦中形成總結的意識。美國學者布魯納認為,建立知識網絡有四點好處:一是有利于已學知識的記憶;二是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三是有利于縮小新舊知識的差距;四是有利于理解學科之間的知識。我們認為每一單元之后的“整理與復習”教學是最有利于幫助學生建構數學知識網絡的。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富有創意的問題或活動,激起學生的回憶與思考,以達到梳理知識的目的。
期終復習是對本學期所學知識的總結、歸納及考核,常常通過考試方法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做好期終復習知識的整理,以基本概念為重點,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一些典型例題,在解題過程中加強對已學知識的記憶,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教材前頁中的“目錄”事實上已經從全局的高度為我們提示知識的網絡結構。目錄中每一個單元的標題就如同“根目錄”,其中的每一個章節中又設置的知識點便是“子目錄”, 在每一個章節中又設置的知識點便是“子目錄”的子目錄,這樣上下之間便形成了“單元知識——各章節知識——各知識點”的知識鏈條。然后各自相對獨立的知識鏈條之間密切聯系,一環扣一環,便組成一個知識網絡。這樣從“點”到“線”再到“面”就建立了一個立體的知識網。
一般在整理能力培養的初期采用這種辦法。大家先將要整理的內容應采用哪種整理方式作出選擇,闡明這個知識包括哪幾方面,又各有哪些知識點,各個知識點間有哪些聯系,還可對整理時該怎樣填寫等作出決定,再各自去整理。這種形式的優點是:給能力好的人提供了表現的機會,給能力差的人提供整理的步驟及要點。但有個弊端就是容易讓能力差的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和惰性。
所謂先整理再討論是指對所學數學知識點進行整理后,再在小組內或全班內討論。由于每一位學生具有個性差異,對數學知識點的理解及掌握并不相同,有些知識能夠迅速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印象,而有的知識點則會被學生迅速遺忘,這就需要教師對其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印象,加深知識理解度。首先,學生可將老師所講內容獨立復習,查看自己是否對知識的精要、脈絡等能夠完整地復述出來,考察自己記憶的過程也是深化數學知識的過程。然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聯合讀書形式,并搜集與本課題相關的知識點,理清每一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加強理解。學生將各自整理好的作品放到小組里面,分別就整理的形式和內容在課內進行交流完善,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形成良好的知識網絡。討論時可以是一個學生做主發言人(每次要輪流當),其他學生補充和提問,也可以是每個學生各介紹一個或幾個知識點。這種方式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自主整理能力。整個過程要求教師放手讓學生進行自我梳理或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交流弄清知識之間的聯系,構建知識體系,使每個人的經驗得到共享,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熱情。教師要注意觀察,適時、適當引導、點撥學生。
同類的知識全放一起會顯得單調、乏味,如果把它們進行前后聯系,好好梳理,那么知識點就慢慢變成知識鏈,知識鏈慢慢變成知識網。學生整理的知識點中總會有一些不能滿足“形成知識系統”的地方,需要將小組交流的結果匯總到全班,采用投影儀展示學生的整理結果;也可將全班學生分為幾大小組,通過選舉,由學生當主講人講解,實現生生互動,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引導其他學生對整理的結果進行觀察、補充及質疑。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仍需要與學生互動交流,進而為學生整理數學知識提供素材,幫助學生建立縱向及橫向聯系,通過合理引導,最終促進學生形成穩定的數學知識體系。
小學數學知識較為基礎,可有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進而實現知識內化。要想培養小學生數學知識整理能力,教師就必須注意引導,提供多樣的教學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
[1] 全翠花.漫談“數學與生活”[J].吉林教育,2010(2).
[2] 李玉龍,鄧芙蓉.論小學數學情境及其有效創設[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