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遠,項 利
(宿遷學院外語系,江蘇宿遷,223800)
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對外語課堂教學而言尤其重要。第二課堂可以用來進行外語廣播,組織外語講座、競賽、英語角等多種活動,是發揮學生潛力、實現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徑。
英語角作為第二課堂的實踐,成為絕大多數高校的選擇。英語角是學生課外語言實踐的一個重要場所,英語角中活動的開展可以使學生逐漸養成使用英語交流的習慣,培養學習外語的興趣,從而推動更多的學生加入英語學習交流的隊伍中去,營造出全校學生學英語的良好氛圍。參與者還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英語能力的提高,更可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放松心情,調節緊張的生活節奏。學生往往能從交流中獲取許多有關西方社會背景、文化差異、流行趨勢等課外內容,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所以英語角是課堂教學很好的補充。
在眾多高校將英語角作為其第二課堂的重要實踐時,絕大多數高校的英語角組織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宿遷學院自2002年建校以來,學院英語角也應運而生,外語系一直有著組織英語角活動的傳統,英語角活動曾經一度很受學生歡迎,包括活動組織者,當時外語系學生會組織活動的熱情很高。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英語角的發展卻止步不前,英語角所采取的活動形式愈顯枯燥,參加的學生們愈發喪失興趣,英語角陷入困境。每一個新的學年開始的時候,因為有新生的加入,在開始的幾周英語角相對活動率較高,到學期中旬,主動參加的學生越來越少,組織者采取了更加不合理的強制性措施,卻只使得現存的問題變得惡性循環。因此,有必要對學院英語角活動進行跟蹤調查,查找存在問題,研究改進策略,使其真正靈活、創新,從而更加富有成效地服務于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和交流。
為了解宿遷學院英語角活動組織的指導原則和實施策略是否恰當,能否有效地服務于“辦好英語角”這個目標,真正發揮其在學生聽說能力等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培養上的作用,以及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又是否有效地遵循和執行了這些設定的原則和策略,筆者對宿遷學院的英語角現狀做了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調查對象為學院大一至大四的部分學生。發放問卷400份,其中英語專業200份,非英語專業200份。收回有效問卷380份。
問卷問題為筆者自己設計,主要著眼于學生個體對英語角活動的認識、參與目的、態度、活動表現、困難及效果,力求真實地反映學生英語角語言交際活動的現狀以及學生對于英語角活動的期待。筆者對所獲資料進行認真的歸納和整理。
在“您是否經常參加英語角活動”這個問題上,我們發現約有33%的學生選擇從不參加,57%的學生偶爾參加,只有不到10%的學生是經常參加。由此可見,學生參與英語角的程度并不是十分理想。
在回答“出于什么目的參加英語角”時,約有90%以上的學生表示是出于學習和考試的目的,剩余10%則是熱愛交流而主動參與英語角活動。很顯然,提高學習和考試成績是絕大多數英語角參與者的首要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參與活動的頻率顯然不足以幫助他們達到提高學習的目的,不論是在知識獲得還是在口語能力方面。并且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學生對于英語角的參與度卻隨之降低,并且只有少部分的學生在有空的時候才去,而低年級的學生即使去了英語角,他們的參與度也相對較低,只有一部分老面孔才會做到積極交談。
對于偶爾參加和從不參加的學生,我們設計的問題是“導致學生不參加英語角的原因”,39%的學生選擇“沒有做好宣傳工作,以至于很多人沒有聽說過這個活動”;36%的學生選擇“英語角形式枯燥,不夠吸引人”;只有5%的學生選擇“認為英語角對提高英語口語沒有太大幫助”。從此得出英語角不夠熱鬧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宣傳工作的不到位,而另一點更是各校英語角的通病,即形式上的低創新性。
“您認為哪些因素導致自己在活動中不開口說英語”這個問題中,有38%的學生選擇“怕丟臉”,35%選擇“說到一半發現用英語說不出來”,17%選擇“沒有開口說話的機會”,10%選擇“對話題不感興趣”。這一問題給了我們一個對于學生在英語角開口難的新的認識,即學生在口語能力上的不自信和各個方面積累詞匯較少,很多學生其實想和外教以及同學交流,但知識面的不足常使他們將交際的范圍局限于一些經常重復的話題,致使很多學生因討論話題缺乏新意、吸引力而失去興趣。
“您心目中的英語角是什么樣的”問題中,43%的學生選擇“老師組織很好,互動性很強”,28%的學生選擇“每次主題鮮明,大家討論得很高興”,18%選擇“很多人參加,氣氛很活躍”,還有少部分選擇“自由隨意”。這反映出一個問題:學生在英語角這種本該自主交流性很強的活動中,有接近一半的學生選擇老師組織好,顯示出他們對教師組織的過分依賴。
調查發現:第一,目前宿遷學院英語角的整體參與度不夠高;第二,提高學習成績是學生參與英語角的主要目的;第三,大多學生不經常去英語角,主要原因是英語水平不高,比如聽不懂、不會說、無話可說,長期就發展成怕開口而逃避英語角這類口語類活動;第四,參與英語角的學生過分依賴組織者;第五,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英語角形式單一,環境有待提高;第六,大多學生課后不講英語,在英語語言、文化等方面積累知識不夠豐富,影響參與者交流;第七,宿遷學院英語角活動組織的指導原則和實施策略不是很恰當,活動效果不顯著。
1.前期宣傳不到位
目前英語角的宣傳工作由外語系學生會負責,每次的活動都是通過在外語系宣傳欄張貼手繪海報的形式進行宣傳。可是外語系宣傳欄所在位置設計非常不合理,每天雖然有很多學生經過卻很少人會注意到,不要說向全校學生宣傳,就是外語系本系的學生都很少了解英語角的最新動態。再者,宣傳海報的內容并沒有緊扣當期英語角活動主題,只有一些簡單的與英語角有關的圖畫和“English Corner”字樣,不能很好地突出主題,吸引學生的關注。
2.學生對英語角認識不足
很多學生來參加英語角是為了提高學習,但是卻忽視了英語角活動在課外知識獲得、口語能力提高以及交際能力和水平提高方面的作用。很多學生雖然抱著提高成績的心態來參與英語角,但卻很少在參加活動前主動進行話題內容的準備,在參與過程中語言表達跟不上思維節奏,嚴重影響交流興趣,少有收獲,也很難達到提高學習以及口語能力的目的。
3.學生主動參與度低,自主學習意識不強
學生參與英語角的頻率就可以反映出學生的積極性問題,并且有很大的被動參與的現象。基于傳統的教學觀念,即知識是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被動反映,而教學是使學生獲得這種對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應該對學生施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注意驅動學生內在的認識動機,使他們主動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在英語角問題中則反映為學生參與積極性低,活動前不善于自主準備,對組織教師依賴明顯。
4.不善于運用交際策略實現交際意圖
在Tarone看來,交際策略是指“當會話者在表達意義所需的(語言)結構時試圖就意義相互達成的協議”[1]。從Tarone的定義可以看出,交際策略的作用就是彌補二語學習者目的語知識和本族語知識之間的空白,其特點表現為交際雙方試圖就意義達成協議。而參與英語角活動的學生,除少數口語交際能力比較強,不少人因缺乏對交際策略的認識及運用能力,在遇到諸如話輪、主動打開話題或雙方程度差距大等問題時,通常只是放棄,即退出交際、轉換語言,或舍難取易,回避話題,以獲取語言相對的準確性或保護自尊心。其結果使交際過程過早地結束,妨礙雙方交際意圖的實現,也影響目標語言的習得。
楊天平提出了四條管理第二課堂活動的原則,即建立一個第二課堂教學管理體系,設專門管理委員會負責規劃設計通知等事宜;建立一個相對穩定,又富有經驗的第二課堂教學團隊,以指導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鼓勵學生的參與;加強第二課堂活動的評估、評價工作。[2]鄧琪提出了延伸和增強課堂教學活力的原則,滿足不同需要的原則和實踐性原則。[3]
綜合以上理念,結合大學校園英語角活動自身的特點,以及前期調查結果,我們提出了以下大學校園英語角活動組織的三條總體指導原則:第一,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學生參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第二,規范管理體系和隊伍建設;第三,激發學生興趣,滿足不同需求,增強活動的多樣性、吸引力、凝聚力、親和力和合理性。依據上述指導原則,我們擬定了相應的計劃,并在英語角實踐活動中進行了具體操作:
1.話題選擇多樣性
學生社團設定話題,擬寫且印發話題單,確保參與者對話題本身的興趣。英語角的討論話題是完全由學生社團選擇確定的,有時候結合時事和熱點話題,力求切中學生的興趣點,以吸引更多學生的參與,增加英語角的趣味性,在玩中學習,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因為筆者深信,沒有誰比學生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和興趣。提前通過海報和網絡的方式公布話題,讓有意參與的學生做一些前期準備,避免因對未知話題的不確定感和畏難情緒而打消參與活動的念頭。
2.選擇合適場地,營造好氣氛
我們的英語角長期以來的固定場地就是學校中心噴泉旁的樹林。在溫暖的季節里,場地還很適合開展活動,但是到了寒冷季節活動就難以繼續。而且場地在室外,缺乏多媒體等輔助教學工具。這些都是英語角長期缺乏吸引力的原因。經討論決定,我們借用學校語音室作為活動場地:那里既有多媒體,又可以避免天氣造成的影響。
3.做好前期宣傳
每個宿舍樓前都有電子滾動屏幕,可以在上面打出字幕,宣傳每周的英語角;在英才大道以及學生上下學多經過的地方設置宣傳點,并印發每周的話題冊,擴大影響力;通過老師向學生進行宣傳,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本系學生而是全校熱愛英語的學生。通過調查發現,外系的學生多數都不知道英語角的存在,而全校學生都會上英語課,所以英語任課老師在上課時的幾句話可以大大增強英語角的宣傳效果。
1.依托學生社團,打造學生口語陪練團隊,建立一整套活動管理規范
英語角長期以來都是由學生會的學習部負責組織,而組織者也多數來自英語班級,不乏良好的英語口語功底。我們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每周的英語角都前往參加,帶頭發言,引出話題,并在整個過程中起監督幫助作用,遇到學生有話不敢說、羞于說的情況主動上前幫助,可以從單獨交流中帶給學生以自信;整個英語角的組織過程有章可循,工作分配合理到位,即使出現一些突發情況,也能及時解決,一切為了學生服務。
2.強化專業教師指導,明確師生角色定位
英語教研組有多位英語水平相當高的英語教師,大外也有相當多的老師愿意參與到這樣一個全程為學生打造的活動中來,并且大外老師更加接近除英語專業外的大部分學生,他們的熱情參與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我們的隊伍;教師的加入更多的是幫助學生們在互相交流以及和外教的交流過程中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許多問題在現場得到了解決,更加加深了對這一方面知識的記憶。
3.邀請外籍人員參與,增加英語角活動的吸引力
學校英語專業有專門的外教,邀請外教參與,他們長期從事對中國學生的英語教學,更加了解在與中國學生交流時學生的感受,并且他們在英語國家生活的經驗也是寶貴的知識,可以給我們的學生提供第一手的經驗,并且學生大多對外教充滿好奇心,外教的到來可以增加英語角活動的吸引力。
4.話題討論與自由談話相結合,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我們將話題討論和自由交談相結合后,大家各取所需。在整整一個小時的交流中,學生幾乎沒有空余時間聊其他無關的話題,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很多學生在活動結束后還對活動戀戀不舍,期待下周的英語角。
5.常規活動與專題和特別策劃相結合,增加英語角活動的多樣性
在活動過程中我們發現單一的話題討論或者自由交談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不能滿足學生,于是我們定期組織英語角的特別活動,將原有的一個小時的時間加長至兩個小時,邀請學生會文娛部進行特別策劃,穿插英語歌曲演唱、游戲等活動環節,并且請參加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的選手來到英語角作展示,增加英語角活動的多樣性。
6.設定整體活動環節,增加英語角活動的凝聚力
學習部內部經常召開和組織活動相關的會議,例如頭腦風暴等,不斷創新,加強設定整體活動環節,增加英語角活動的凝聚力。
7.通過鼓勵和溝通,以及個性化的獎品,增加英語角活動的親和力
將英語角設計成有獎活動,每次活動時對參與的學生進行記錄,達到一定次數并且在活動過程中積極發言,主動交流的學生可以獲得一定獎勵,獎勵形式多樣,并在發放前保密,保證活動的吸引力;工作人員與參加的學生之間要保持溝通、聯系,及時了解到廣大學生對英語角的需求以及建議,并在后面的組織過程中及時改進,迎合學生們的要求,增加英語角活動的親和力。
通過及時調查、總結和調整,增加英語角活動的合理性。定期對英語角活動的組織情況進行跟蹤調查,獲得參與者的實時反饋并進行總結,及時關注英語角活動中新出現的問題,并召開會議商討解決辦法,定期與老師交流英語角當前情況,增加英語角活動的合理性。
經過將近半學期的實踐操作,我校英語角現狀良好,學生參與度較往年同期有較大增長,學生參與熱情高,每一次的英語角現場都能見到學生激情昂揚的交談場景。在英語角改進的這段時間里,組織者承擔起了最大的任務,從每一期的選題到宣傳再到活動的每一個細節,他們的付出在英語角一次次的完美展示和學生的熱烈掌聲以及對下一次的更高的期待中得到了最好的回饋。
英語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流技巧,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與運用英語的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生說英語的自信與自豪,克服先前認知上的偏差,改變觀念,注重準備,用心交流。同時,教師也在英語角活動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指導,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參與者的英語口語水平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從而最終提高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4]如此一來,英語角就能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綜合素質產生積極的影響。事實證明,英語角活動的開展對我院學生英語口語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既帶動了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也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幫助。現在參加英語角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對全校廣大師生是一個很大的鼓舞。
[1] Tarone E.On the variability of inter-language systems[J].AppliedLinguistics,1983(2):143.
[2] 楊天平.學校常規管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9-115.
[3] 鄧琪.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建設實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35-140.
[4] 付培立.英語角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輔助作用[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37.
[5] 呂曉敏.論交際性大學英語口語測試問題、原因及對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