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寧,陳振中,陳偉利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作為農村弱勢群體中的女性弱勢群體,在接受教育的道路上,農村女童除了遭遇城鄉差距所帶來的諸多不公平外,還要比農村男孩背負更多的壓力:傳統男權社會的性別歧視。大量的事實表明,農村女童的輟學率要高于農村男孩。
雖然現代社會提倡男女平等,教育方面的性別歧視大為減輕,但農村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仍然低于農村男性。本項目組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展開了農村教育的實地調研,受調查的農村女性中,學歷為小學、初中、高中的比例分別為 22.9%、28.8%、15.1%,而農村男性的比例分別為18.2%、36.4%、18.2%,造成農村女性學歷低于農村男性的直接原因是農村女童的輟學率高于男童。導致農村女童輟學的原因眾多,以下進行具體分析。
改革開放幾十年,男女平等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在不斷提升。但在封閉落后的偏遠山區,以傳統方式耕種的農業經濟模式中仍然遺留著重男輕女的觀念。這一觀念在平時看來不明顯,但是在關鍵時刻就會顯露出來。
如果家中全是女孩,在送孩子上學的問題上自然無所偏重;或者家中雖有男孩,但家庭經濟寬裕,自然無論男女都送去上學;或者是男孩讀書實在不爭氣,反而女孩聰慧敏學,自然只能是誰考得上誰讀了。農村家庭在教育上重男輕女的觀念一般表現在家庭經濟困難,且男孩和女孩的天資、學力不相上下時,大多數家長都會選擇讓兒子繼續上學,而讓女兒回家務農或外出打工。家長從經濟學的角度考量,認為兒子始終是自家的,只有供兒子上學待他畢業后有出息,自己才能老有所依;而女兒讀得再多書始終都要出嫁,成為別人家的媳婦。據一項全國性的調查,男性的升學率(初升高)比女性高出6.5%。[1]而從我們的調研來看,農村女童升學機會也普遍低于男孩。
案例1:小春,35歲,小學學歷,三門鎮人。
小春家只有姐弟倆,她和弟弟相差兩歲。小學三年級之前在村里讀,每天清早走兩個多小時的路上學,傍晚又走回家。四年級開始要到鄉里讀書,一周才能回家一次。為了照顧弟弟,家里讓小春留了一級,等弟弟也讀四年級了,姐弟倆好結伴到鄉里讀書。兩人小學畢業后,家里就不讓小春繼續讀書了,雖然小春的成績比弟弟還要好,一是因為家里困難,二是因為家里人認為女孩只要認得幾個字就夠了,不讀書不但節省錢還可以幫家里做事,書讀得再多過幾年還是一樣要出嫁。只有成績特別好的女孩才有可能繼續升學。
案例2:小陳,26歲,瑤族,本科學歷,泗水鄉人,現為南寧一所重點中學教師。
小陳讀書成績比較好,常得全校第一名,哥哥的成績相對差一點。后來,家里實在太困難,哥哥放棄了學習,讓妹妹能順利讀完初中。小陳之所以能繼續讀書,全憑她經常取得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以及她在兄妹中排行靠后得到更多的照顧。
值得一提的是,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有一種“倒插門”的風俗,即女孩結婚不出嫁,反是在娘家招郎入贅。在此風俗的影響下,女孩與男孩同樣成為父母的依靠和家庭中的核心,重男輕女的觀念慢慢淡化。
大多數輟學因素中,貧困是造成農村女性輟學的首要原因。因家庭貧困而輟學的,農村女童比農村男童存在更大的可能性。農村女童此項的比例是38.1%,而農村男童僅有18.2%。據調查,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地處偏遠山區,農村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依靠高山梯田耕種,田少地瘠人多;當地家庭人均年收入約3000元,最低的僅1000元左右;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較大。在所有調查對象中,沒上過學的農村女性在回答“你讀書給家里(造成)的經濟負擔重嗎”時,有30.0%選擇“很重”,50.0%選擇“比較重”;學歷為小學的農村女性在回答此問題時,有45.2%的人選擇了“很重”,26.2%選擇了“比較重”。
案例3:小艷,30歲,侗族,小學學歷,初二輟學,樂江鄉人。
小艷輟學的主要原因是上學沒有生活費。小艷家本來就很窮,加上媽媽得了怪病,住院三個月后離開人世,欠下的醫療費對于沒有經濟來源的山里人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小艷哥哥讀到初一就去外面打工了,微薄的工資僅夠自己糊口。小艷爸爸是農民,爺爺奶奶身體也不是很好,一家人生活十分艱辛。小艷上學常常沒有生活費,總是借別人的錢,久而久之別人也不愿再借。初二下學期她沒法再繼續上學,在親戚的介紹下到縣城當保姆。
父母不幸患上重病是導致農村女童過早輟學的一個常見原因。因為農村普遍存在公共設施、醫療衛生等落后的現象,而大部分農村地區仍在醫療保險覆蓋范圍之外。作為主要勞動力的中年父母一旦不幸染上重病,如果未能享受重大疾病的醫療保險待遇,就很容易因病致貧,將全家人的生活拖入困境。況且重病在身的父母一旦臥床不起甚至過早病逝,就會嚴重降低家庭收入,使貧困程度雪上加霜。
案例4:小梁,25歲,壯族,小學學歷,初二輟學,偉江鄉人。
小梁小時候母親得了偏頭痛的病,無法做重體力活,還長期需要打針吃藥,父親除了會種田外,根本不懂得如何弄錢,只能靠賣豬牛或借債來籌錢治病。由于家里太困難了,小梁初二下學期就輟學了,那一年媽媽的身體特別差。為了給媽媽治病,年少的小梁和姐姐都進城打工,把賺到的血汗錢如數寄回家。
父母離異或母親出走造成家庭結構不完整是農村女童輟學的另一個原因。近年來隨著離婚率的上升,農村家庭結構不完整的情況有所加劇。離婚有的是因為缺乏感情基礎,有的是因為外出打工發生婚外情,有的是因為家庭暴力。比較特殊的一種情況是,已婚婦女因不堪忍受貧困、家暴而悄悄離家出走,拋下丈夫和年幼的子女。指責農村已婚婦女出走的自私和不負責,或許有失偏頗,但對于遭受生活與婚姻不幸的弱女子,選擇逃離或許只能是她們最大的抗爭和最無奈的歸宿。
案例5:小芳,19歲,瑤族,小學學歷,初二輟學,瓢里村人。
小芳就是因母親離家出走而輟學的。當她四五歲時,媽媽偷偷跑了。小芳說,可能當時家里不那么貧窮,媽媽也許就不會跑,如果爸爸脾氣好一些,媽媽就更不會跑了。大人為了讓小芳聽話讀書,就哄騙她說媽媽去外面打工賺錢,只要她努力學習,讀初中時媽媽就會回來的。小芳聽大人的話,天天上學校,天天等媽媽回來。但媽媽一直杳無音訊。上中學后,她才知道媽媽早已改嫁了,這對小芳來說是致命的打擊。為了報復不負責的父母,她談戀愛、染頭發,無心上學,后來干脆跑出去打工。其實,她心明白,自己是想求上進的,只是被父母蒙騙了這么多年,她很不甘心。小芳在發廊幫人洗頭,在工地上幫人煮飯。她在徹底絕望中報復了父母卻也害了自己,現在后悔莫及。
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各個村落都設有小學,但是初中集中在鎮上。家住大山深處的農村子弟,家校距離從幾十里到上百里不等。上初中后,農村孩子往往要翻山越嶺在崎嶇的山路上走大半天甚至一天才能到學校。因此,對于山區的農村女童而言,上學路途艱辛是造成她們輟學的又一個因素。
案例6:秀美,33歲,苗族,小學學歷,初一輟學,江底鄉人。
秀美和小伙伴們在村里讀完小學后,上初中就要到40里外的鎮政府所在地的學校,家長不放心孩子獨自上學,孩子也不愿意離開父母,就算到學校了也整天想回家,不能安心學習。如此一來,家長便順著孩子心意,孩子愿意上學就上學,不愿意上學就算了。秀美在小學的時候成績還好,但上初中后住校,一切都覺得很陌生,整天想爸爸媽媽,有時想著想著眼淚不禁流下來,上課時心不在焉,課講到哪都不知道。她課后也不愿意和同學交朋友,只勉強讀完初一第一期就輟學了。秀美現在回想起那段寄宿生活還覺得害怕,怕孤獨,也怕走那條漫長而艱難的上學路。
雖然也有女童沒有因為上學路途艱辛而輟學,但是這無疑給她們的求學之路增加了難度。小艷家離學校有50里,全是山路,去學校要走一天的路。她說,對于一個女孩,這真的很不容易做到,她只讀到初二就沒上學了。雖然當時她輟學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貧困,但是上學路途遙遠難行也是一個誘因。苦花所在的村子在大山深處,離公路有60里,走到鎮上要翻山越嶺地走一天,同村的孩子基本都沒讀完初中就輟學了。
調查發現,那些能夠繼續升學并學有所成的農村女生,都是優勝劣汰競爭中的佼佼者,或是趕上好政策好命人,或是獲得好心人資助的幸運兒。她們都特別乖巧懂事、刻苦勤奮、聰慧靈秀。她們能夠繼續升學并成為飛出大山的金鳳凰,一般緣于以下幾個有利條件:
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是我國現行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條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受《義務教育法》的保護,廣大農村子弟普遍順利完成從小學到初中階段的教育。新《義務教育法》將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納入了法制的軌道,將均衡教育思想作為新《義務教育法》的根本指導思想。但各地經濟、文化水平的差異,使得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出現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乃至學校之間較大的發展差距。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差距越拉越大。由于受家庭經濟條件限制,部分貧困的農村孩子讀完初三就不能再讀高中了,但在城市基本上不會出現因為貧困而上不起高中的情況。事實上,義務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程度相對較差,即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城鄉差距較大。東部地區城鎮學生比農村學生的升學率高21%,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城鄉升學率差異分別為14%和12%。
案例7:小興,20歲,初中學歷,瓢里鎮人。
小興媽媽中重度殘疾,爸爸只能在附近打些短工補貼家用,還要供小興和妹妹兩人讀書,家里十分困難。上初中后,班主任幫她聯系到社會贊助,讀初三時得到國家下發的“寄宿生生活補助”,這樣小興才讀到初中畢業。因為中考沒考上正取高中,只得到個非指令生的指標,這就意味著小興讀高中每年要比正取生多花費七八百元錢。考慮到讀高中國家沒有免費政策,而且妹妹再過一年也要上高中,為了減輕家里負擔,讓妹妹能安心讀書,小興無奈放棄讀高中,現在一家婚紗店打工。不難想象,如果國家義務教育延長至高中階段,小興就會繼續讀到高中畢業。
當城市高中階段的教育逐漸普及時,在農村,因為家庭貧困而失去讀高中機會的女孩為數不少。考慮到城鄉經濟收入水平以及教育資源的巨大差距,為了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應將農村義務教育年限延長至高中階段,并且在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適當向農村地區傾斜。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村女童教育,在小學設“女童班”、初中設“女子班”,為這些班級配備所在學校最好的師資。女生每學期都能獲得國家提供的生活補助,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資助。令人欣慰的是,調查顯示,不少成材的農村女性,當年都曾得益于“女童班”或“女子班”。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從2004年9月開始實行“兩免一補”政策,時至今年春季學期,全縣共發放“兩免一補”資金1000多萬元,有近50000人次貧困生從中受益。在義務教育階段,少數民族子女上學不但不必繳納學費、雜費,而且每月還能享受一定生活補助,如每月有30斤米的飯票、50元左右的菜票,基本上能滿足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近年來國家更加重視民族地區教育,國家的教育優惠政策使廣大農村女童(尤其是少數民族女童)進一步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方面收到比較顯著的效果。那些當年獲得國家優惠政策的女生,大部分都學有所成,并且成為“知識改變命運”的典范。
案例 8:紅菊,27歲,壯族,大專學歷,平等鄉人。
紅菊七歲那年父親因為家貧而經常酗酒,醉后常鬧事打罵母親,母親忍受不了長期家暴帶著年幼的妹妹偷偷逃跑。母親出走后,父親也外出打工了,但掙不到什么錢,紅菊只能靠年邁的爺爺奶奶供養上學。紅菊說,自己比別人幸運的就是遇上“女童班”。當年“女童班”在全鄉小學二年級學生中選拔,自己以優異成績考取。“女童班”配備一流的師資,部分辦學經費由政府撥款。學校還積極尋求各方資助,幫助女童解決部分生活費。正是因為有“女童班”紅菊才得以順利小學畢業,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為繼續升學做準備。
案例 9:小陳,26歲,瑤族,本科學歷,泗水鄉人。
讀高二時,媽媽突然得了腦血栓,這讓小陳原本艱難的求學路雪上加霜。她說:“如果沒有學校及親友們的鼎力資助,我真的無法完成學業。”以她當年的成績本來可以考更好的大學,但聽老師說,讀師范大學可獲得國家資助,只要畢業后按協議回到家鄉任教,愿意支援西部教育事業,在大學期間免交學費。為了省錢給媽媽醫病,也為了能上大學,小陳選擇了讀師范大學。大學畢業后,小陳自覺服從國家安排回到廣西工作。由于英語成績很好,現被南寧一所重點高中聘用為高中英語教師。
國務院出臺政策規定,從2008年秋季學期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這意味著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資助政策不再專門針對農村貧困學生。但問題是,這一方面的城鄉教育公平實現后,又衍生出另一方面的不公平:原來專門為農村貧困學生設立的資助政策因沒能及時補充而缺失。目前,我國社會財富積累水平已經很高,但社會對農村貧困學生資助的積極性和資助力度并不高。一項針對民族地區貧困學生的調查表明,沒有一項資助來自非政府教育基金會組織。[2]
貧困學生受到的社會資助主要來自個人或團隊。這種資助方式一般由學校教師聯系取得,資助主體與資助對象建立一對一的聯系,雖然資助面并不廣,力度也有限,但對有幸獲得資助的貧困學生卻如渴時的一滴甘露。受資助的貧困生絕大多數都很珍惜獲得的資助機會,加倍發憤學習,順利完成學業,甚至考上大學找到理想工作,并心懷感恩以實際工作回報社會。一對一的資助除了資金能夠及時到位外,資助者還能給予資助對象更多心理關懷與學習輔導,而這三方面的物質與人文資助,恰好是貧困生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
紅菊小學五年級時,學校幫她所在的女童班聯系到一個資助主體——復旦大學外語系李素花等七位學生,她們將募集的資金全部寄給女童班,再由教師發給個人。復旦大學李素花團隊從初中開始資助紅菊,然后是高中一直到大學畢業。有她們的資助,紅菊順利完成學業。紅菊常懷感恩之心,加倍努力學習,以優異成績報答恩人。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政府工作,并于去年考上了公務員。
案例10:苦花,30歲,中專學歷。
苦花讀書時學校還收教育附加費、課本費、水電費、生活費等。她還有一個妹妹同時要上學,父母都是農民,家里有時困難得無法形容,姐妹倆每周10元的生活費都難以籌到。上初二那年,就在苦花因為貧困面臨輟學的時候,老師愛憐她優秀的成績和表現,幫她聯系到廣東一個資助團隊。在該團隊的資助下,苦花得以完成初中三年的學習,順利地考上師范學校,并繼續接受資助直到畢業。苦花就是因為幸運地接受了資助才逃脫了輟學的命運,她的妹妹也因為家中減輕了負擔而得以繼續讀完高中。現在,苦花回到初中的母校教書,她說:“當年我沒有輟學,全因有資助我的團隊,我將終生銘記并感激他們!”
[1]許玲麗.周亞虹.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對初中升學機會的影響[J].上海經濟研究,2011(12).
[2]金東海.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就學資助問題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1(2).
[3]賀林珂.教育公平視閾下河南農村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研究[J].教育觀察,2013(8).
[4]李曦,任軍利.義務教育背景下農村女童輟學救助機制新視野——基于經濟因素的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