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湖南長沙,410128)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高等學校要強化實踐育人的意識,區別不同學科對實踐教學的要求,合理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在此背景下,以“出口”為導向,改革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是提高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提升專業人才的就業競爭力的關鍵環節,也是更好地推動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廣義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由實踐教學活動中的各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具體包含實踐教學活動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實現途徑體系、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等,它們各自發揮作用,又協調配合,實現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功能。狹義的概念是指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即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制訂教學計劃時,通過課程設置和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配置而建立起來的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內容體系。[1]對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主要有三種:一是從不同的角度闡述實踐教學體系的構成,從而明確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構成特點和發展趨勢;二是對學校的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案例分析,對實踐教學體系的目標、內容、運行機制、評價指標等一系列原則性的問題進行梳理;三是分析專業特點,改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提出符合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更加具有專業針對性和適應性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方案。本文從目標體系、課程體系、基地建設及保障體系四個層面來探討以“出口”為導向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由于專業建設歷史不長,其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和發展尚屬一個比較新的課題。盡管本專業自1999年開始招生,但是從已有的研究來看,2007年才出現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從現實情況來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規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公共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化、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障、公用行業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非政府組織等公共部門從事管理工作和綜合管理工作的復合型人才”。由于學校在各自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及時確立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有效地凝練專業方向和特色,導致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不能針對目標有效地開設實踐課程和展開社會實踐,實踐流于形式。[2]
多數學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實踐主要是兩個環節:入學時的認識教育和畢業實習或綜合實習,內容過于狹窄。實踐課程往往不能針對某項具體的知識或技能進行操作性練習或培訓,這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實踐課程體系應配合理論教學,通過校內模擬或虛擬的實踐環境,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相關案例,有機地安排觀察實習、模擬實驗、技能訓練、咨詢服務等實踐活動。[3]
在2012年教育部的專業介紹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針對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培養管理復合型人才的專業。由于我國的社會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在緩慢推進中,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事業單位改革不徹底,沒有明確單位性質與主要責任;非政府組織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的保障,發展緩慢。這些使得社會中公共事業管理組織的發展遠遠滯后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使得本專業有針對性地尋求對口實踐基地、發展潛在的就業基地的行動舉步維艱。
有了師資隊伍建設、經費保障以及實習時間的合理安排才能讓專業實踐教學不虛化,避免“放羊式”和“趕鴨式”的現象。[4]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歷史比較短,專業教師大多數較為年輕、職稱較低,尤其是年輕教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缺乏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和管理實踐,教師自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不能提供高質的實踐指導,影響實踐教學效果。[5]學校實踐經費多年沒有提升,實踐教學時間安排不足或者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
我國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以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知識的“大雜燴”,公共事業人才培養發展過快,公共事業發展緩慢,非營利組織和第三部門不成熟等問題都使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陷入就業“出口”困境。[6-7]在應對“出口”困境的策略上,學校普遍采用控制辦學規模,科學定位專業方向,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課程設置,改變就業觀念,加強就業指導等方式。[8]除了以上方面,面對就業困境,有針對性地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對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此本文提出建立“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框架。

圖1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框架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首先是對實踐教學目標定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公共管理下的二級學科,其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分為四類:政府和事業單位、公司和企業、高校、其他。[1]學校可在“考研”“考公務員”“企業就業”“自主創業”等目標中,根據本校辦學特點合理選擇,明確專業建設的基本導向。
誠如以上分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已經陷入一個困境。其培養規模和社會就業崗位有限之間的矛盾,專業能力培養與技術崗位需求之間的矛盾使得專業學生往往在專業與就業之間只能擇其一而不能兩全。如果說前一個矛盾期待事業單位改革的推進和社會的成熟來緩解,那么后一個矛盾則是要通過學校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提高來解決。而學校也不可能做到“大而全”,必須分析自身特點和環境優勢,有針對性地選擇某一目標為重點進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在確立了學生培養的基本目標后,需要根據目標確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內容,有的放矢,增強課程內容針對性。如果要針對公務員、村官系統培養人才,則需要增加基層實踐教學的內容,以及進行政策分析實訓。如果“出口”目標是企業,則可以在專業實踐課程中強調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實踐和實訓。
在進行實習課程之前,要讓學生明白實習的目的是什么,在實習過程中要注重小組學習和討論。一位指導教師帶領6~8人的實習小組,在實習前期做好實習準備,讓學生對“為什么選擇這門實踐課程”“在這里準備學習些什么”等問題有明確的認識;在實習之中需要組織各個小組的學生對實習實踐的過程、內容、體會、難點、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和解惑;在實習課程結束后,要及時進行綜合交流和總結,讓實踐課程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人才培養需要學校、政府和社會力量聯動和合作。許多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實習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校沒有挖掘足夠的社會實習崗位提供給在校大學生,實踐實習采用的是學生分散實習的方式,不利于學校教師進行指導和聯系,也無法保障實習內容和效果。因此,需要開發性地建設合理的實踐教學基地,構建適應目標的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基地。政府、社會和企業的支持是實踐教學重要的社會資源保障,和實習單位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需要雙方建立共贏機制。例如學院整合力量,有針對性地為簽訂實習基地協議的公共部門、非營利組織或企業提供管理咨詢;協調實習時間,解決實踐基地臨時項目用人需求等。
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離不開充分的準備和細致的管理。平時要建立與實踐基地的日常溝通機制,明白他們什么時候需要人,需要什么樣的人,并結合雙方要求,制訂細致的實習任務或實習課題,提出明確的目標要求。這樣去實踐基地實習的學生才能有計劃、有目標、有秩序地完成實習任務。
建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保障體系,主要以師資保障、時間保障和經費保障為抓手,確保課程教學內容落到實處。首先,在教師隊伍建設上,要鼓勵教師針對自身擅長的方面并結合學生培養目標有計劃地進行培訓和實踐鍛煉,增加教師實戰經驗。例如,以培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為目標,教師則可以有針對性地到企業參與人才管理實踐或者經常性地要求一線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舉辦講座,與教師進行交流,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其次,在時間上也需要進行優化安排。對于校外實踐基地的實習必須結合校外組織的用人需求,盡可能地安排比較集中并保證一定的時長。一般而言,實習時間選擇在第六學期的后半期進行可以和暑假銜接起來,形成長達3個月左右的集中實習期,有利于學生真正掌握一門實踐技能。對于校內的實訓實習,則需要注意與理論課程的銜接和連貫性問題。
最后,在經費保障上,專業實習經費應按年度固定劃撥,并納入學校年度預算。除了基本課酬及基本硬件建設外,軟件開發以及實訓耗材的購買應允許另外申請經費。
[1]吳國英.高校人文社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基于營銷理念[D].天津: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2010.
[2]馬杰.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學理論,2009(19):225-226.
[3]宋琪,方永恒.對構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15-118.
[4]周湘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完善[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42-44.
[5]陳志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和產業,2011(1):122-125.
[6]張戰勇.試論如何轉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劣勢[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8(4):6-9.
[7]翁文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困境與出路[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364-365.
[8]鄭代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0(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