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滌非,許可純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510004)
近年來,我國高校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在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的同時,家庭承擔了更多子女教育支出的費用。家庭自身的經濟壓力和大學學費的陡增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陷入了求學困境。在“決不讓一個貧困的大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的鄭重承諾之下,2007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中央政府將從2007年新學年開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為此,國務院于2007年5月13日頒布并實施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此前,我國也針對大學生貧困救助問題出臺過相關的政策,如《關于國家助學獎學金管理辦法》《高等學校畢業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資助暫行辦法》《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勵志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這些政策雖然較為零散,但是都為《意見》的頒布做好了鋪墊。《意見》實施后,我國在高等教育階段逐步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免費師范生教育、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的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大學生貧困救助政策的有效實施是發揮該政策作用的重要保障,它不僅能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除接受高等教育的后顧之憂,還能使這部分學生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從根本上使個人和整個家庭脫貧,甚至使他們成為改變貧困地區教育和經濟落后狀況的潛在力量,也對促進教育公平和實現社會公正有重要的意義。
本次調查內容主要涉及調查對象與政策相關的基本資料、調查對象對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對政策實施的滿意程度、調查對象對受資助對象資格認定應采取的標準的認識、調查對象關于對監督和規范政策實施的認識四個方面。
本次調查在廣州大學城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藥學院、廣州大學六所高校開展。我們對這六所高校在校貧困生發放調查問卷共計350份,回收278份,其中有效問卷為273份,問卷有效率為78%。
1.關于調查對象與相關政策的基本資料
(1)調查對象的性別分布:男性127人,占47%;女性146人,占53%,基本持平。(2)調查對象的年級分布:2010級占30%,2011級占49%,2012級占11%,其他占10%。(3)調查對象的家庭收入情況: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1~2000元、2000元以上各占25%。(4)調查對象的個人月均消費:300~600元占60%,601~800元占21%,300元以下占10%,800元以上占9%。(5)調查對象籌集學費和生活費的主要方式:家庭供給、申請助學金資助、在學校勤工助學崗位工作,其中家庭供給是絕對主要方式,占89%;申請助學金資助、在學校勤工助學崗位工作分別占28%和22%。(6)覆蓋面較廣的國家高校資助政策:國家助學金政策和勤工助學政策。
2.關于調查對象對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對政策實施的滿意程度
有48%的調查對象在入學前并不了解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入學之后,僅10%左右的調查對象不了解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在學校實施政策的過程中,有27%的調查對象不滿意學校對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落實;有93%的調查對象認為民政部門應對申請人提供的家庭經濟情況等資料進行核實。
3.關于調查對象對資助對象資格認定標準的認識
針對受資助對象資格認定應采取的標準的調查顯示,有六成以上的調查對象認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家庭成員的就業和健康狀況等都應該作為資格認定的參考因素,甚至是認定標準;有61%和79%的受調查對象認為,是否誠實守信和勤儉節約應該作為資助時優先考慮的因素;有60%的調查對象認為人際關系會影響資助資格認定的公平性。
4.關于調查對象對監督和規范政策實施的認識
56%的調查對象認為“偽貧困生”出現的原因是學生個人的誠信問題;40%的調查對象認為隨意使用助學金不符合政策制定的初衷;在如何規范助學金使用的問題上,調查對象認為可以采取校園卡跟蹤、告示監督、指定消費等方式,其比例分別為45%、27%和30%,可見,校園卡追蹤被認為是監督助學金規范使用的主要渠道;調查對象普遍認為政策實施過程中不公平現象突出,這部分比例高達75%;除此之外,調查對象還反映政策的受惠面不廣、資金落實不到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文關懷不足、受資助學生回報社會觀念不強等。
1.以政府為主導加強政策宣傳
首先,各實施主體要明確職責,具體分工。政府應主動承擔更多的義務,利用自己廣泛的社會資源,通過各級中學或者利用現代媒體對政策進行全方位的宣傳,此外也可以與當地的義工組織合作,在各個社區,特別是在貧困人口較多的社區進行深入的宣傳。其次,注意把握好宣傳的最佳時機。筆者認為政策的宣傳應當把著重點放在學生踏入大學校門之前,即提前到高中階段。在高考前及時地宣傳我國有關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的內容、實施辦法、申請條件和要求等,讓家長和學生對相關政策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避免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信息閉塞而被迫放棄參加高考的權利。
2.建立雙檔案機制對受資助對象進行資格認定
首先筆者認同在資格認定過程中,標準的制定很難做到量化和對比度明顯,這也是在任何標準制定時不可避免的難題。另外,我們也無法確保申請人提供的關于家庭教育支出的數據能夠反映其家庭真實的意愿和經濟情況。在全民誠信體系尚未建立的今天,瞞報虛報家庭經濟情況獲取資助資金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我們不能簡單寄望于所謂的資料核實,必須建立一套合理的監督機制,例如雙檔案機制。這里的“雙檔案”指家庭經濟檔案與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上應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認定的標準應主要包括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學生個人是否勤儉節約和誠實守信。針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模糊等問題,建議通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向民政部門申請建立家庭經濟檔案和學生個人誠信檔案來解決。由政府組織居委會建立所管轄范圍內學生的信息資料庫,這一信息資料庫所記錄的資料將作為日后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受資助資格認定的重要信息來源。每個家庭在子女出生后,應到所在居委會錄入相關信息,主要包括家庭總收入和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成員經濟狀況、可為子女提供的教育經費等。居委會必須對這個資料庫進行有效管理,每年對資料庫信息進行核實,若發現信息變化,應及時更新。另一方面學校應在學生入學后為其建立個人誠信檔案,記錄學生基本信息、誠信情況等方面的內容。這種雙檔案機制可以避免日后申請人在申請資助時弄虛作假,可以降低民政部門和學校審核難度,加大審核的公平性。
3.建立完善的監督反饋機制對政策實施進行監督。
高校學生資助政策使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了益處,但是當前也存在部分通過弄虛作假獲取資助金的“偽貧困生”,出現了助學貸款申請人沒有按期還貸等現象。所以應該對學生加強誠信教育,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個人誠信的重要性。另外,針對“偽貧困生”弄虛作假和助學貸款申請人欠貸的現象,應當設置相應懲罰手段,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甚至給予必要的處分,并在學生個人誠信檔案中做相關記錄。但最有必要建立起政府監督高校,高校監督學生,社會監督政府和政府內部監督的監督鏈條,并形成有效的反饋機制。同時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采取校園卡跟蹤或以購物券的形式發放部分資金等方式監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使用受助資金的狀況,更好地保障資助資金的使用。
1.科學設置資助機構,加強工作人員崗前培訓
各實施機構應明確權責,民政部門負責認定審核,學校要建立資助政策具體落實小組。分工的同時要注重合作協調,形成內部監督控制機制,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溝通交流,參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建設工作的人員應具備社會工作者資格。
2.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
由于在學識、才藝、交際能力等方面較欠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有內向和自卑的特點。學校可專門建立一個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設置的學習俱樂部,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讓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從內向和自卑中走出來,實現對貧困生精神層面的救助。
3.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發揮社會資助的力量
當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獎助學金主要來自政府的撥款,為了適應我國逐漸擴大的高等教育規模,政府應不斷加大財政投入。但是單靠政府的財政投入是不夠的,可以嘗試社會學校聯合資助的模式,高校與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由企業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并支付一定的工作報酬,幫助學生掌握實際知識和技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費用。另外,高校應該多與一些社會團體、大型企業和個人進行溝通,爭取讓他們在校內設立各種獎學金和助學金。可建立第三部門專管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實施,主要負責社會募捐,提供勤工助學崗位信息,信息反饋等工作。建立一對一資助關系,讓第三部門成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資助者溝通的橋梁,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更加珍惜受資助的機會,學會回報社會。
[1] 吳慶.公平訴求與貧困治理:中國城市貧困大學生群體現狀與社會救助政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 楊昌江.貧困生與教育救助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3] 李道友.關于新資助政策體系實施過程中制度完善的思考[J].孝感學院學報,2009(9).
[4] 鄭艷萍,徐軍軍.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實施中的若干問題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3).
[5] 龐艷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有效方法分析——基于資助政策體系及大學生受助意愿的視角[J].理論月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