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雁,李秀偉
(1.濰坊市奎文區教研室,山東濰坊,261000;2.齊魯師范學院山東省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山東濟南,250000)
為什么課程會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領域?就今天的教育現實來講,教師是在沒有課程權利的學校教育體系下學習、成長起來的。長期以來,課程一直被作為教學內部的一小部分萎縮于學校教育的思維領地。我國21世紀啟動的課程改革以“三級課程管理”激發起了學校、教師熱情。然而,僅僅十幾年課程決策權利的回歸是遠遠不夠的,課程研究才剛剛開始。
其實,遠在先秦時期的孔子即是用課程來教:禮、樂、射、御、書、數;《詩》《書》《禮》《樂》《易》《春秋》都是課程。孔子親自選定、編訂、修訂課程來施教。不僅如此,先儒時代,在我國夏商周的教育體系中,課程已經成為教育發生、教育目標的核心,并一直承續了三千年。這里有一個歷史故事:清人張謇讀私塾時,先生出對子:“人騎白馬門前過”,張謇答:“我踏金鰲海上來”,12歲的張謇這一對驚呆了老師,遂力勸張家自辦家塾另請高明,讓其務必走科舉之路,后來,張謇高中狀元。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即便是在以“經書”為固定課程、以“科舉”進行八股取士的封建時代,先生也要通過自己的智慧對經書重新建構而“講經”,并非全無課程觀。教師以課程教,當然,教師對課程知識的掌控,對于課程表達的熟稔需要一個過程,而只有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才能夠形成課程意識和提升課程能力。對教師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權利回歸的問題,而更是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形成課程自覺和精神自由的過程。
我們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在國家課程政策體系內對課程權利與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與調整重建,是教師為主導的能動性開發過程,旨在形成符合學校教育哲學的,適應學生發展需要的,在國家、地方、學校管理模式下的結構性課程運作體系。回到教師,校本課程開發才真正在學校里發生。
當前,課程研究對于教師來說還遠遠不夠:理論的認可和認同還不夠,實踐的發現和發生還不夠。如果沒有教師課程權的實現,課程改革就并未觸及本質。課程如何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機部分?課程倫理如何成為教育自覺?教學實踐又如何反作用于課程而使二者成為學生發展的必需條件呢?課程中心,以課程而立,還需要再深入些,再深入些。
2012年,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李秀偉工作室啟動了教師“第二課程”研究項目,讓教師來到課程的中間地帶,在一個“理解與改進的校本課程開發模型”的框架體系下,教師就有了自己開發、改進“第二課程”的模型。“第二課程”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正如課程的概念在發展演變一樣,第二課程也不可能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是,來自教師的實踐中產生的第二課程概念,卻讓我們發現了真正的價值所在。伴隨著教師“第二課程”的開發和建構,教師與課程一起成長成為可能。
這是李蕾老師認為的第二課程:教師第二課程,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定義。廣義的教師第二課程是指廣大教師、教育管理者結合自身工作的需要,以提高工作質量、實現教育理想為前提,以學科課程標準,相關教育法規、政策為依據,將課程內容重組(或將自己從事的工作課程化)形成的具有個性特點的課程。狹義的教師第二課程是指教師根據自己教學、學生發展的需要,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深入分析與研究,然后對其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自主組織課程內容,使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成為師本化課程。它可以使國家、地方課程得到徹底的落實,并能發揮教師的特長,使教師教得愉快,學生學得輕松。
這是林亞妮老師認為的第二課程:“教師第二課程”就是學校現場發生并展開的,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內容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教師特點和學科特點,學生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教師個人自愿、自主、獨立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學生學習需求的課程開發活動。
這是莊明華老師認為的第二課程:教師第二課程是在學校辦學理念、辦學宗旨的指導下,教師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專業特長、志趣、專業風格以及積累起來的個人經驗編制而成的系統的教學材料和教學內容;或者是教師以自己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基于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對他人課程的轉化、改造、拓展或者自主獨立開發的課程。它由教師和學生自己開發、自己管理、自己實施,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時間安排上,都有很強的靈活性,能很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彌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在教師實施層面上的差異。
殷芝華老師是這樣認為教師第二課程的:馬爾庫賽說過,“思想不能改變現實,但思想可以改變人,而人是可以改變現實的”。第二課程開發的意義,還在于提示人們,課程設計絕不只是少數專家和個別權威機構的事,而應該是一個民主的、開放的和科學的決策過程,是所有利益群體特別是包括廣大中小學教師等集思廣益、共同建設的過程。當今的教師,作為教育的實踐者、研究者,不能僅僅滿足于忠實圓滿地教授規定的內容,而要主動、合理、創造性地豐富和調整教學內容,將課程與教學聯系起來。也就是說,要具有第二課程開發意識。
教師第二課程開發將基于發展訴求產生理論與實踐的專屬學習,以提升課程理解力與研究力,從而實現課程與課程開發者的雙向改進與發展。
與課程一起成長,這是教師研修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