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華
(如皋市特殊教育學校,江蘇如皋,226500)
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常常陷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當中。理想,是因為它是指向學生成長的學科,對塑造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是在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過程中發揮出來的。而從現實來看,學生往往對這門課不感興趣。筆者試圖以心理學中的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提出教學建議。
在傳統的教學中,備課就是上課的準備,但教師很少從信息加工的角度去思考備課的必要性與科學性。信息加工理論認為,有效的教學必須向學生提供有組織的教學。什么才是有組織的教學呢?筆者試以《面對欺負和威脅》(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4課)為例,談談筆者的理解。
本節內容的第一個環節是通過問題呈現的:被人欺負怎么辦?然后依次是“遇到威脅怎么辦”和“慘痛的教訓”兩個內容。這三個教學內容如何向學生呈現才算是有組織的呢?筆者以為有效的思路應當是這樣的:在教學之前,教師應當先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或者在向少數有代表性的學生咨詢之后,再將教材上的內容改造成適合所教學生認知特點的內容。比如說對于教材一開始所引用的給別人起綽號的事例,就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予以改造:班級中一般都會存在類似的事例,但程度有所不同,像教材上那種具有侮辱性的稱號可能相對不多,但無論有還是沒有,利用班級上存在的這些現象加以改造(既能讓學生認識到這是身邊的現象,又不能讓學生意識到是針對某個具體學生的),在教學中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而教材上“實話實說”中的三個問題:這封信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我想對這些給別人起綽號的同學說什么?我還想悄悄地對這位女同學說什么?其實這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引導,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去發現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尤其是第三個問題中提出的“悄悄地”要求,更是強化了學生尊重同學的意識。
事實證明,通過有針對性的改造,再結合教材的主要思想,思想品德課教學就可以形成一個“有組織”的教學,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加工能夠更順利。
談到練習,教師的第一反應就是書面作業,其實真正的練習,是與學生的學習相對應的,是能夠對學生理解知識起到拓展和鞏固作用的過程。而且,練習也不全是在新知學習后進行的,它完全可以跟新知學習結合起來,在第一時間就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深化作用。
同樣以《面對欺負和威脅》一課的教學為例,教材上在“不做小霸王”這一內容中設計了一個問題,即“我班”的乒乓球迷對二年級同學的“小霸王”行為,并讓學生對此故事進行續編,續編的角色選擇分別是“我”“二年級同學”“大個子球迷”等。這一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顯然這一內容是帶有練習性質的,但如果只局限于這一內容的完成,那學生會產生什么感覺呢?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學生此時的感覺多將其作為一個“練習題”,而不是能夠深化他們思考、促進他們提升自身品德修養的“練習”。于是筆者對此做了一些改進,改進的一個角度是讓學生自己到學校生活中尋找類似的事例,改進的另一個角度是讓學生去思考這類事情出現的原因。前者是一種變式練習,而后者則將學生的視角從對現象的分析導向對原因的分析。這樣的改進符合“廣泛而有變化”的要求,而實際教學中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不少學生在多個事例的分析中認識到,出現這類現象既有一種“年齡優越感”,又有一種“體能優越感”,還有可能是一種對電視或電影情節的模仿。而再深入的話又會發現,這種“小霸王”現象背后的原因在于不能將自己置于與同學平等的地位,其導致的后果就是課本中所說的“慘痛的教訓”,而這種教訓往往不只是自己個人的,還會是自己家庭的。當一種平等意識、責任意識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時,筆者感覺到這樣的教學設計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很多時候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內容只停留在學生的口頭上,難以成為真正影響學生行為的內在思想。這是值得每一個小學思想品德教師所重視的。如果學生在小學時就感覺到思想品德的教學只是一種機械的說教,那對學生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問題在于,思想品德相關的知識教學怎樣才能對學生的行為起到真正的轉化作用呢?關鍵在于本學科所教知識在學生思維中的有效記憶。
必須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記憶不只是知識的記憶,更是在思想品德課程中所習得的知識點與自身行為的融合。如在《我們和誠信在一起》一課的教學中,“應該怎么做”環節安排了六幅插圖,講述了小朋友凡卡在與比他大的學生做打仗游戲時被分配站崗,在比他大的學生已經回家的情況下,他仍然堅守崗位的故事。后面的“小辯論”則是圍繞“這是做游戲,不必當真,小凡卡早該走了”的問題展開的。從學習信息的編碼與記憶角度來看,要讓這一知識真正在學生的思維中扎根,可以在教學設計中進行這樣的一些精加工:其一,呈現故事之前,通過提問、聊天的方式,問學生是否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其二,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誠信的理解;其三,本故事呈現且學生爭論之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認識。這三個加工其實吻合了信息加工理論中的“精加工原理”,即用對學生有意義的例子來對新信息進行加工,比如問學生是否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將所學習的新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這是教學中常常使用的一種策略,其理論依據其實就是這里所說的精加工原理,如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誠信的理解,其實就是將新知識與學生的原有經驗進行聯系的過程;又如讓學生說出辯論之后的認識,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將認識口語化,同時就是一個內化過程。筆者以為,只有經過這樣的精加工過程,相關的品德理念才會真正成為影響學生行為的默會知識。
讓學生對所學得的知識進行控制,實際上是學習方法的教學。在信息加工理論中,本內容是通過“元認知”這一概念來描述的,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中的這種元認知能力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元認知能力又是受個人變量、任務變量、策略變量影響的。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用人們常說的“問題鏈”來不斷推動學生自我提問、不斷深入。
如在《擦亮眼睛》一課的教學中,教材提供了“瞧,天狗吃月亮啦”等四種現象??梢蕴岢龅膯栴}除了課本已經說明的“你相信這些嗎?”之外,還可以是:為什么會有這些說法?這些說法為什么不科學?科學的解釋是什么?為什么這些說法是科學的?只有通過這些問題的追問,學生對此類現象的理解才不會局限在“這是迷信,不可信”的簡單認識上。
總的來說,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要注意學習心理方面的理論指導,這樣才能讓本學科的教學不至于成為空洞的說教,而是可以指向學生心靈的教學。
[1] 李洪信.《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策略探討[J].吉林教育,2014(2).
[2] 劉夢華.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原則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1983(5).
[3] 方曉波.思品課教學實踐活動環節研究[J].湖北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