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蓓
(遵義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貴州遵義,563000)
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發展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規定: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藝術領域,重點是情感目標的達成而非認知與技能目標。
藝術要避免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盧梭認為,藝術并不是對經驗世界的描繪或復寫,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顯然,他認為藝術是情感的宣泄而非模仿。藝術創作有“模仿說”與“情感說”之爭,對二者的優劣不可妄加評論,但必須承認,“情感說”更能表征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更能說明人創作的獨特性。其獨特性就在于人能以“符號智力”表達自己的情感,將可能世界變為現實世界。但現狀是在幼兒園里,藝術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幼兒的情感,教師經常一廂情愿地將自己認為重要的技能、技巧作為重點加以傳授,這不能使幼兒對藝術產生美的向往。眾所周知,情感的淺層形式有情緒、動機等,而積極的情緒與動機對幼兒的任何學習都是加速器。所以犧牲幼兒的情感是得不償失的。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模仿是人從孩提時代就具有的天性,人之高于較低級動物的優點之一就在于人是世界上最善于模仿的存在物,并且最初就是靠模仿而進行學習的。強調模仿在幼兒學習中的重要性本無可厚非,它確實在幼兒早期的學習,特別是一些良好習慣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但不能因此將之無限夸大,幼兒不能單單靠模仿來實現其全面發展,社會需要的是有創新能力、有創造性的人。靠模仿,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將成為不可能。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曾說,人的突出特征,人與眾不同的標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學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勞作。勞作何意?即人的創造性。所以,人之為人,在于他有區別于動物模仿行為的其他本性,“思考著未來,生活在未來,這乃是人的本性的一個部分”。正是思考著未來,生活在未來,人才可能利用其優于動物實踐智力的“符號智力”將“理想世界”變為現實世界。以繪畫這類藝術形式為例,幼兒的繪畫發展主要有三個階段:無意義的涂鴉即意象階段、模仿階段和自由創造階段。三個階段是連續發展的過程,意象階段主要是3歲前兒童的能力,3~5歲兒童的創作主要靠模仿,而5歲以后是自由創造階段。由于此時幼兒積累的表象相對較少,知識經驗不足,他們的創作往往比較幼稚與貧乏,但必須承認,這是真正的自由創造的開始。認識了三個階段,我們就會發現,現在的幼兒園藝術教學中,一般只能讓兒童的繪畫水平發展到第二個階段即模仿階段,重視復制。另外,教師的評價往往又是以與原物造型的相似程度為評判標準,相似的就肯定,相異的則否定。這種評價模式很難讓幼兒在藝術領域中進入第三個階段即自由創造階段。如果這樣,培養藝術創造人才將成為不可能,文化產品的生產也終成泡影。
在藝術教學中如果真正地落實情感目標,對幼兒實施情感教育,使其在藝術的海洋中自由馳騁,進行美的創造,可以采取這樣一些做法:
“生命力衰竭的人絕無美感。一個人能否對人生持審美態度,是肯定人生還是否定人生,歸根到底取決于內在生命力的強弱盛衰?!币虼耍膭钣變簠⑴c美的發現至關重要,這是其生命力的體現?!笆澜绮皇侨鄙倜?,而是我們的眼睛缺少發現?!泵罒o處不在,幼兒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讓學生善于捕捉美的東西,去發現世界的多姿多彩,豐富其感性經驗與內心生活,為以后美的創造積累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讓學生觀察周圍的人與事,讓他們去發現身邊的好人好事,從而形成他們自己的審美標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發現美,如山坡上青青的綠樹,散發出清香的野花,小河里游動的魚兒,天空中飛翔的小鳥,天邊飄過的云彩等;帶學生去參觀各種藝術展覽,欣賞各種藝術品,讓學生發現藝術品中的形式美,理解其內在美。在選擇參觀的作品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入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與作品,如剪紙。
劉曉東教授在《解放兒童》中曾談到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與一名叫拉麗薩的小女孩一同畫“巨人鐵匠”的故事。當蘇霍姆林斯基對自己的作品自我感覺良好時卻驚訝地發現,沒有孩子在他的畫邊駐足停留,所有的小孩都圍在了拉麗薩旁邊。他很奇怪地從孩子們的頭頂看過去,想知道拉麗薩畫的特殊處,但他看不出那畫有任何獨特的地方,相反從成人的視角看,這是一幅失敗的作品——全不像,但孩子喜歡。他反思了這件事,認為孩子看世界有他們自己的眼光,有他們自己的藝術表現語言。“對孩子來說,這不是脫離真實,而是鮮明的真實——是幻想力和靈巧性的真實,是強有力的童話式的活動于理想境界的真實。”從這件事上,他認識到,要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去講話,孩子對世界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不應把成人的想法強加于孩子。
“三歲的孩子是哲學家”,他們好奇,渴望了解、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因此他們愛問為什么;“五歲的孩子是詩人”,他們富于想象,但他們的想象不同于詩人的想象,“詩人的想象力必須受理性的指引和控制,并且服從理性的規則”,而幼兒的想象由于表象的缺乏,有時候是荒誕可笑的,但這確實是自由創造的開始,所以對于他們的想象力,千萬不能扼殺。赫拉克利特說過,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他指出,對于藝術創作,沒有標準可言。如在繪畫時,應允許幼兒自由選擇材料與涂料;其畫的圖像不必強求與實物相似,只要幼兒努力了,用心畫出作品就會是可愛而純真的;在構思上應摒棄陳規俗套,更多鼓勵那些具有個性的想象和創造;色彩也不強求是客觀地再現,要注重幼兒個人對色彩的偏愛。如在畫蘋果時,有的幼兒會舍棄紅色而選擇綠色或其他顏色,我們不能說他是錯誤的,也許是他喜歡這種顏色,也許以后真的會出現這種顏色的蘋果也不一定,因為科學技術的力量是神奇的,可將一切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為了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為了幼兒快樂成長,在藝術教學中,教師必須給幼兒充分的自由,讓他們置身于濃厚的藝術氛圍中,自由感受美、表達美、創造美。
[1] 周冠生.審美心理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2] 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唐其慈,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