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明哲
(南京市百家湖小學分校將軍山小學,江蘇南京,211106)
作為一線小學教師,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學生純自然狀態(tài)下的說更接近學生真實情感和事物本質,課堂上學生說的不如自然狀態(tài)說的,書面的表達更是如此,學生寫出的大都是空話、大話、套話。小學低年級是學生作文的啟蒙階段,這個年齡的學生更需要進行相應的指導,為此,筆者做了一些思考與嘗試。
課標關于“寫作”,一二年級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目的是降低寫作的難度。筆者鼓勵學生們從一句話寫起,逐步過渡到二年級進行“連句成段”的句群訓練。
小學生寫作訓練起始于一年級說話訓練。一年級上學期漢語拼音教學結束后,在原來大量聽說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用漢語拼音寫話,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寫完整通順的句子。開始時,教師的要求不能過高,關鍵是讓學生動起來,遵循“起點低、坡度小、寫生活”的原則,等到學生能寫一句完整的話后,進而提出進一步要求。
一年級下學期教師可以進行針對訓練,引導學生圍繞句子四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寫話。一開始,教師可以用課文中的句子做例句,使學生產(chǎn)生感性認識。如:“一天晚上,幾個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月亮和云彩》)將句子作如下詮釋:什么時間?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一天晚上(時間),幾個小朋友(人物)在院子里(地點)玩(事件)。筆者引導他們按照這樣的形式寫句子。學生會寫后,又可進一步引導他們認識諸如“我吃過午飯后立即到小區(qū)健身廣場去玩”(人、時、地、事),“星期天,白龍廣場上有很多人在放風箏”(時、地、人、事)的句式,并且讓他們練寫。練寫時,其內容依然是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反復練習,可為以后的習作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有意識訓練學生說話、寫話中,教師要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則。開始時,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內容后,教師一句話一句話地帶學生在方格內寫,包括句子開頭空兩格、句子的停頓、常用標點符號的使用和占格等;后來,教師將不會寫的字詞寫在黑板上,學生自己根據(jù)詞語組織句子。逐漸地,再進行“連句”訓練,學習按一定順序觀察圖畫和簡單事物,寫幾句意思連貫的話。到了二年級之后,學生基本能寫一段完整的話,各種標點符號也能準確地使用。
葉圣陶先生曾明確提出:“作文與說話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說話的經(jīng)驗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啟示。”其實,說只能為寫服務,說可以幫助學生選擇材料、組織材料,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打開思路,幫助學生評價修改等。
低年級教材單元練習中安排了“口語交際”,一般要求照樣子說一說,或看圖說一說等。教師可以安排這樣的訓練:觀察一種生活中常見的動物,說說它的樣子,再用幾句話寫下來。在學生起筆之前,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討論準備寫哪種小動物,從哪幾個方面寫它的樣子。互相補充和擴展,按照一定的順序“完整”地說出這個動物的樣子,然后再讓學生照著寫,打開學生寫話的思路,使學生有話可寫。寫完后,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評價寫話的質量,為學生修改指明方向。教師還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出發(fā),設計與之相關“寫”的訓練,使閱讀、寫作、思維訓練三者融為一體。通過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讀寫訓練,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能力得到提升。
實踐表明,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明確、簡短的寫話訓練,利用十至十五分鐘的時間當場完成,可以有效地將讀與寫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閱讀和習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學《臺灣的蝴蝶谷》一課時,筆者結合第二自然段“飛過、穿過、越過”等動詞學習,及時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走到一位學生身邊,彎下腰,撫摸著他的頭,對他悄悄說了一句話。引導學生觀察教師的動作,初步嘗試運用表示連貫動作的詞進行寫話訓練。這樣,既能結合閱讀教學,有效拓展動詞的運用,對學生表達有具體指向性,更能訓練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寫出真實的感受。
蘇教版教材的插圖精美,不僅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等能力。因此,作為教材第二語言的插圖,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值得我們去好好利用。比如,蘇教版第三冊識字8后,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圖上有( )的池塘,( )的荷花,小金魚在干什么?荷花為什么笑了?”最后請同學把這幅美景寫下來。強烈色彩圖案的刺激和生動有趣的富于想象力的畫面,使學生在享受美的同時,也忍不住把這美表達出來。
當然,對于看圖寫話,看圖是基礎,但是低年級學生還缺乏觀察能力,特別是剛入學的學生,觀察事物無目的、無順序。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指導看圖上下功夫,讓學生掌握看圖的方法,通過仔細看圖,判斷事物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了解畫面所反映的主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有步驟地、有順序地觀察圖畫的能力。
“無米下鍋”一直是學生寫作的通病。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語言,讓學生明白,寫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的源泉。
筆者曾經(jīng)與家長一起組織學生爬翠屏山,到將軍山進行燒烤等活動,讓學生在集體的生活中體驗生活。暑假期間,學生用相片輔以文字描述形式,記錄“我的暑期生活”。這些都引導學生豐富并靜心感受自己的暑假生活。
除了感悟生活,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課標第一學段明確提出“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課外讀寫訓練的有機結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能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筆者以興趣激發(fā)為立足點,逐步、穩(wěn)妥推進低年級的閱讀。比如,筆者在班級板報中開辟了“每周一詩”欄目,在“拓展閱讀訓練”中增設了《弟子規(guī)》等經(jīng)典誦讀板塊,利用課前兩分鐘以及吃飯排路隊等時間,進行集體誦讀。再比如,在一年級第一學期學完拼音后,筆者推薦《小豬唏哩呼嚕》(拼音版)進行全班集體閱讀,注重閱讀興趣培養(yǎng),輔以方法指導,開始約一半學生20分鐘只能讀2頁,慢慢地能讀到15頁甚至更多。后來,筆者又推薦了《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系列、楊紅櫻《親愛的笨笨豬》系列等讀物。不少學生自己讀完后,又選擇了其他感興趣的讀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將所讀的書與生活中獲取的素材結合起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就不會怕寫話了。
擺正“寫話”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位置,做到“低起點,穩(wěn)起步”,把握好層次性并逐步遞進,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為中高年級習作打下基礎,我們相信學生今后的寫作是件快樂的事情。
[1] 余昱.用人生的真實書寫真實的人生——葉圣陶作文教學思想探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6).
[2] 何捷.寫作“教學進行時”[J].教育觀察,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