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亭
(茂名市愉園中學,廣東茂名,525000)
作文指導是教師開展作文教學的必要環節,更是學生提高作文水平的關鍵。審視目前小學作文指導教學,過程指導的缺失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制約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源之一。本人認為,要走出目前作文指導教學的困境,必須在作文教學中實施以下作文過程指導策略:
教師在教學進行時應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作文的情感情境,讓學生置身于與寫作內容相應的情感情境之中。例如,指導學生描寫“雨”的作文時,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通過視頻或圖片投影把學生帶進雨的世界。又如,要求學生寫關于“文明”的作文時,筆者一般會播放一段“文明禮讓、廉潔修身”的公益廣告,讓學生對將要寫作的內容有直接、形象的體會。
教師在創設一定的情感情境后,接著應該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一個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目標的思考和探索過程。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學的第一步是教師給學生創設一個課題”。因為,只有情境與實際經驗相聯系才能讓學生產生要了解它的興趣。所以,當教師所設置的問題要引起學生想了解它的興趣,進而引發他們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時,我們就說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了。以五年級的《雨》的作文指導教學課為例,筆者會先讓學生背誦關于雨的古詩,當學生根據以前的積累,背出關于雨的詩句而對如何描寫“雨”產生興趣時,筆者再適時地引導學生進入雨景描寫的情境之中,學生就進入問題情境了。
反復實踐和反復修改是過程指導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圍繞能影響學生作文能力的知識點,設計出三個可以操作的、相對程序化的訓練步驟,讓學生在作文過程中通過這三個步驟掌握寫作的方法和規律。
初練就是初次練寫,是指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某個作文片段的過程。初次練寫的目的是發現學生在寫作當中出現的問題。當學生的問題被指出來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初次練寫實踐作分析,引導學生從中歸納出方法和規律來。
例如,在《描寫家鄉景物》的作文教學課上,筆者借助多媒體平臺出示一幅《荷花圖》引導學生對圖片上的景物進行描寫。當學生完成初次練寫后,筆者隨機選擇三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講,通過評講指導學生歸納出描寫景物的第一個方法規律:1.是什么:這是敘述的寫作過程,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把陳述的對象介紹清楚。2.怎么樣:這是刻畫的寫作過程,旨在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把描寫的事物寫得準確、細致。3.像什么:這是運用修辭手法的寫作過程,是為了把寫作對象描寫得生動、形象,讓人耳目一新。
再練是指運用初次練寫得來的第一個方法規律作為方法指導對初次練寫的習作進行修改,強化學生的方法意識和歸納意識。當學生完成修改后,教師當即通過小組互評的方式,讓學生從每個小組當中推薦出一篇范文提交到班上進行點評,在點評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歸納較深層次的方法規律,并要求學生以此方法規律為指導修改二次練寫習作。
例如,在《雨》的作文指導教學課中,筆者在學生的初次練寫實踐的寫作訓練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歸納出“描寫雨的技巧一”——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行描寫:1.雨的特征:形狀、顏色、質地、聲響、味道。2.描繪背景:天空的不同、人的反應、環境的變化。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然后筆者要求學生運用雨景描寫技巧一修改初次練寫習作。當學生能熟練地運用這些技巧修改作品并卓有成效時,筆者再通過學生互評和點評兩個環節引導學生歸納出“描寫雨的技巧二”——從多方面、多角度描寫:1.視覺:雨的大與小、形狀的判斷、顏色的觀察。2.聽覺:雨落下的聲音、落到地面的聲音、拍打事物的聲音。3.觸覺:人體觸摸雨的真實感受,冰、冷、涼、溫、熱?4.嗅覺:雨所帶來的氣息,清新、渾濁、悶熱、壓抑?
筆者引導學生歸納雨景描寫技巧時,如雨的特征、背景、修辭運用、多方面、多角度等,所得的方法規律都是由學生自己從習作里面歸納的。筆者做的事情不是直接告訴或者灌輸給學生這些方法技巧,而是引導學生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歸納自己習作里面本來就存在的方法規律。而這種思維過程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將會伴隨學生終身,這也是衡量作文過程指導是不是有效學習的主要標準。學生運用這種方式習得方法規律去修改自己的作品時,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練是指從二次練寫實踐修改后的作品中歸納出方法規律,然后以此方法規律作指導繼續修改作品的過程。學生經過前兩次的反復實踐、修改后,對某方面的寫作基礎技能已經掌握得比較牢固,但對一些更深層次的方法規律可能還沒掌握或者還處于無意識狀態。為了引導學生理解和歸納更深層次的方法規律,我們需要三練。
如前面所講的《雨》的作文指導教學課,初次練寫實踐歸納出的“描寫雨的技巧二”都是最基礎的,大部分學生可能會無意識地用到,只是不知其所以然罷了;再次練寫實踐歸納出的雨景描寫技巧二同樣屬于較基礎的范疇,只是層次高些,只有優秀生用得比較好罷了。那么,當全班學生都懂得運用“描寫雨的技巧二”修改自己作品而達到較高層次時,筆者就順勢而上地引導學生從這些優秀的作文中歸納出更高層次的“描寫雨的技巧三”——在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1.對自己描寫雨的情感態度:喜、怒、哀、樂。2.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感態度:筆下的雨融入了自己什么樣的思想感情?3.感情與雨的表達關系:自己的感情怎樣通過所描寫的雨抒發出來?
“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成意。”重寫作文是作文教學過程指導的一個重要補充,也是不可或缺的,是作文水平提高的落實階段。
每篇作文都是一個整體,而寫作文的過程是綜合性的活動。學生在寫完作文后,還需要調動自己的生活、語言、閱讀積累,對作文進行加工與潤色,無形中對這篇作文的結構和行文重新進行梳理。這種修改性重寫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雨》的作文指導教學課上,有位學生在“再練”環節,對雨進行了這樣的描寫:“不知道咋的,雨滴嘩啦地從天上掉了下來,把什么東西都拍打著咚咚響。”通過“評析、歸納”環節的指導,筆者鼓勵這位學生運用所掌握的“描寫雨的技巧一”,對這個句子開展了修改性重寫:“雨像生了誰的氣似的,滿天小石頭般大的雨滴像子彈一樣往地面上砸,把教室的屋頂、路上的廣告牌砸得噼噼啪啦響。”這樣,經過修改性重寫的訓練,作文的表達效果與修改前相比肯定更上一層樓,而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在這“一改一寫”中得到長足的提高。
重寫是重新構思、組織作文,而不是把原來的作文抄寫一遍。當學生經過反復實踐和修改環節,掌握了寫作某類作文的方法規律后,教師應當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到的這些方法規律重寫一篇作文。這種做法不但真正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讓學生更熟練、恰當地運用這些方法技巧。
教學實踐證明,重視作文過程指導既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教師開展作文指導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師應該通過實施創設情境、反復實踐和反復修改、重寫作文的過程指導策略,遵循作文指導的規律,加強學生寫作方法與技能的訓練,全面提高學生作文水平,進而形成一種具體可行、行之有效且具有推廣意義的作文指導教學模式。
[1]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 徐善慧.開放性寫作指導教學淺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12).
[3] 李斌輝.論個性化寫作教學的實現[J].教育評論,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