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璐
(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江蘇常熟,215513)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學教材中,“活動”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目前的高中地理課大多數的內容還以是“灌輸”為主,這違背了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規律。只有運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高中學生在“活動課”中不再是以“玩”為目的,而是有了明確的學習導向。地理課中需要觀測的內容較多,如氣象觀測、風向觀測、天氣預報、地質觀測、巖石標本的采集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野外地質觀察和觀測,可以帶領學生到附近的氣象站、水電站等地方進行觀察,了解水電站對自然的改造,還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生產生活狀態選擇合適的觀察、觀測活動主題。
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的問題研究是“家鄉的農業園區會是什么樣”,教師組織學生先分析課文提到的成功案例“紅太陽農業園”,紅太陽農業園”建成了“四位一體”的沼氣綜合利用示范園,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真正做到了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根據教材內容理論的學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的農業園區進行參觀。在郊區的鮮果采摘園里,學生參觀了葡萄園及制造葡萄酒和葡萄汁的園區設備,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找出其中的合理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在觀察中進行討論。本次考察地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學生對種植業并不陌生,實地觀察勘測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對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學習。
觀察型的地理活動是最簡單的一種活動課型,學生根據教材中的知識就可以去觀察,在實踐中印證教材中的理論,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出相應引導,提醒學生隨時隨地進行觀察。
探索型的地理活動在地理教材中非常多,每個單元的后面都有相應的探索活動課。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動方案,挖掘教材中的知識,給學生營造出探究的氛圍,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探究型活動課,可以把探究的主題提前安排給學生,讓學生提前查找資料,增強探究的效果。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選修1“宇宙與地球”的學習,就需要學生查找相關的資料,或者上網搜集,然后組建討論小組,進行探索交流,加深學習的深度。
在教學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的問題研究“月球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時,筆者提前布置學生到網上查找資料,很多學生能夠從“嫦娥三號”反饋的信息考察月球表面的樣子。很多學生對天文知識非常入迷,探究的熱情非常高,再聯系時事,借鑒最先進的研究結果,學生儼然一幅“學者”風范。
在天體運行的學習中,學生借助多媒體對常用模型進行模擬,為其他的同學演示天體運行的軌跡,還配上了文字介紹,制作出了模擬視頻,生動形象,這比教師的“說教”效果好得多。探索性地理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當然還要輔以理論的學習。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后才會對相關的內容拓展細究,否則即使是探究活動也僅僅是對表面現象的總結。像“宇宙與地球”的天文探究活動,如果沒有理論知識做鋪墊,學生的探究就沒有深度,探究的結果也就會是大家都知道的教材知識,這樣就失去了探究的意義。
實踐調查型地理活動,在高中地理學習中范圍很廣,包括自然、經濟、人文、環保等。通過實地調查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實踐的能力。學生調查、記錄、分析、總結的過程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在設計調查方案的時候,要注意運用知識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方式。調查的形式可以是全校性的大活動,也可以是以班級、興趣小組為單位的小型調查活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給出相應的社會調查主題。社會調查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問題,保證學生能夠順利完成調查活動。
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的問題研究是“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通過對本章人口的數量、空間變化的學習,學生對人口遷移的流向和流動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對于農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現狀也有了一定認識,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論知識為農民工面臨的許多生活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工地及農民工居住地進行調查、了解,從實踐中了解農民工的問題。通過調查發現:農民工在城里干著最臟、最累的活,卻沒有城里人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和城里人同工不同酬,處于城市的邊緣地帶;在工作中如果出現工傷事故大多人都沒有保險作為保障,這是社會上的畸形現象。學生在調查活動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到農民工的生活現實,有利于學生養成關愛他人、友善待人、關心弱勢的人文素養,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責任感。
所以,社會調查是學生了解社會、深入社會的最直接途徑,尤其是地理課中很多需要學生走上社會的活動一定要有序開展,不能直接灌輸教材上的結論,更不能把教師的觀點直接強加給學生,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去了解,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
地理課堂所學到的知識不僅僅是理解和掌握,還應該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加強技能的應用。實驗類的地理活動指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實驗將地理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進行的技能課。教師根據學校的實驗條件有目的地開展實驗活動,也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從實際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課題進行實驗,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實驗操作技能。地理實驗活動不是學生隨意的活動,而是有目的進行的實驗活動。
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的問題研究“綠色食品知多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無公害蔬菜食品和農藥浸泡的蔬菜食品喂養小白鼠,根據小白鼠的身體變化現象做對比,得出有農藥殘留的蔬菜食品對人體有危害的結論。再根據市場調查,分辨無公害蔬菜和有農藥殘留的蔬菜,對農藥殘留的成分進行分析,對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總結。通過這樣的實驗觀察,讓學生充分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且能夠歸納出在選擇食品的時候要注意的問題。如在購買食品的時候,首先要注意食品的生產日期,避免過期變質的情況。再看食品的成分和生產廠家信息是否齊全,是否有綠色食品的標志。(“A級綠色食品”是不排除化肥農藥的,只是對禁用的部分藥品不再使用,標志的字體為白色,底色為綠色;“AA級綠色食品”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化肥農藥,標志的字體為綠色,底色為白色。)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對“綠色食品”可以有更深刻的認識,在生活中可以多加注意,實現健康生活。
高中地理活動教學適應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學生在活動課中,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更深刻的解讀,在活動中可以有效實現新課程教學目標。所以,教師要根據教材實際內容,創造合適的活動教學機會,精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方案,并且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1] 邵志豪.高中地理課程中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策略探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2012.
[2] 崔艷輝.對高師地理教育專業網絡互動式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思考[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7(6).
[3] 聶麗偉.新時期地理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