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海
(泰州市孔橋初級中學,江蘇泰州,225432)
在初中化學中,質量守恒定律是解決化學問題的基礎定理之一,其應用十分廣泛。教師要加強學生應用質量守恒定律的能力,使其能夠掌握定律的含義,達到輕松解題的目的。
在我國古代研究煉金術、煉丹的時候,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就被注意到了。17世紀海爾蒙特通過柳樹實驗證明了水變成了其他的物質,但是質量沒有發生變化。他首先將柳樹和生長的土壤分別稱重,然后給小樹只澆水,五年之后,小柳樹長大很多,土壤卻沒有太大變化。所以,他認為水變成了柳樹的一部分,質量沒有變化,這種說法誤導了很多人。1673年,波義耳煅燒金屬的時候,發現了質量基本關系。1760年,羅蒙諾索夫的實驗表明物質的質量減少,必然引起其他質量的增加。1774年,拉瓦錫使用鉛和錫進行實驗,證明物質反應前后質量守恒。于是,質量守恒定律就被人們廣泛承認。
質量守恒定律幫助人們重新認識了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讓人們能夠精準地進行化學實驗,并不斷取得新的成就。質量守恒定律也為哲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證明了物質不滅原理,奠定了現代化學的發展基礎。
質量守恒定律的本質是分子破裂、重新組合的過程,化學反應前后的分子個數和原子量都沒有變化,所以保持著質量守恒。明確了質量守恒的本質,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強調以下要點:第一,質量守恒適用于化學變化,而不適用于物理變化。第二,明確質量守恒,而不是體積和其他的性質守恒。例如,在很多的空氣燃燒實驗中,氣體進行化學反應前后的體積存在很大的差異,并不符合體積守恒。第三,明確物質的確參加化學反應,在化學實驗中,很多的物質雖然進入到了化學反應階段,但是卻沒有真正參加反應,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反應物過量的處理中。第四,明確所有的參加化學反應的物質質量守恒,不能忽略掉生成的氣體或者液體或者其他的物質。
了解了化學質量守恒定律之后,教師要利用定律進行相關題目解析。關于質量守恒定律最常見的題目主要有以下幾種,教師要熟練掌握每一種題目的性質,教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思想。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質量守恒定律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如果教學不成功,學生的積極性會受到嚴重的打擊。因此,教師要認真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詳細的策略,采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要改變原來死板的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思路,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講課的時候要告訴學生,質量守恒定律非常關鍵,需要學生全力以赴克服困難。其次,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探究性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以降低學習的難度。在小組討論中,教師要認真聆聽每一個小組的研究成果,確保他們的理解沒有偏差,能夠從本質上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產生各種疑問。在學生的潛意識中,參加化學反應的物質的質量是會發生變化的,最常見的就是日常物質燃燒之后,就變成了灰燼,學生認為這是質量減少了。教師要能夠理解學生的困惑,并耐心地為學生解答。化學實驗操作比較困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在嚴格控制下進行的專業的化學實驗的視頻。在氫氣的燃燒實驗中,首先稱重氫氣的質量和氧氣的質量,將二者做密封的燃燒實驗,收集實驗結果產生的水滴,并進行細致的稱重。在燃燒中,確保氫氣燃燒完全,稱重前后燃燒的氧氣,確定氧氣實際燃燒的重量。經過最后的測量發現,氫氣燃燒的質量和氧氣的消耗量等于產生水的質量,誤差在合理的范圍中。燃燒實驗要求裝置的密封性好,操作過程嚴謹,在學校的實驗室很難做到,使用多媒體播放的視頻能夠清晰地展示這個過程,讓學生有直觀的了解。由于設備和裝置的限制,很多化學實驗學生都不能親自進行,所以多媒體的使用,為學生開辟了新的方法,使學生可以了解質量守恒的相關信息,拓展自己的視野。
化學教材中提供了很多可以課堂上進行的實驗,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創造課堂實驗的機會。例如鎂帶在空氣中的燃燒實驗,教師就可以和實驗室申請適量的鎂帶,在確保教室環境合適的情況下,在課堂上當場進行鎂帶的燃燒實驗,讓學生能夠直觀地觀看,加深印象。當堂進行實驗,學生能夠獲得最直觀的印象,并且對鎂帶燃燒前后的狀態有清楚的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鎂帶燃燒前后的質量變化,總結質量守恒定律的特點,從而加深印象。通過實驗可以清楚地解釋為什么有的物質燃燒之后質量增加了,有的物質燃燒之后質量減少了,主要是空氣中的氧氣參與了化學反應,導致了奇妙的化學變化。
教師在講述了質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之后,學生還是要通過例題完善知識。在初中化學中,質量守恒定律在解題中的應用廣泛,下面將列舉一些典型題目進行分析。教師可以深刻分析這些題目,來加深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應用。
第一,質量守恒定律能夠解決有關的化學現象。質量守恒定律可以解釋鎂帶在空氣燃燒之后質量增加的原因,因為鎂帶和氧氣發生了化學變化,根據質量守恒定律,鎂帶燃燒之后生成氧化鎂,氧化鎂的質量等于鎂帶和參與化學反應的氧氣的質量總和。
第二,利用質量守恒定律,可以推斷一些化學反應物質的構成。例如:在4X+5B2=2A2B5,則X的化學式是( )。在這類題目中,就是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物質,反應前后的原子的數目和種類不變。所以,反應之后還有A原子4個,B原子10個,所以X的化學式應該是A。
第三,解決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例如:有一些混合了銅粉的氧化銅,質量為6.4克,進行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在化學反應完全之后,發現試管中還有銅5.5克,試問氧化銅中氧元素的質量是多少。應用質量守恒定律,我們能夠得出試管中的質量減少是因為氫氣還原氧化銅之后,氧化銅變成了銅粉。試管中全部都是銅粉,減少的質量就是氧元素的質量。所以,氧元素的質量為6.4-5.5=0.9克。
第四,判斷物質元素組成。例如:一種有機物在空氣中燃燒之后只有水和二氧化碳,那么這種有機物的組成元素有( )
A.一定含有氫元素和碳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B.只有氫元素和碳元素。
C.肯定有氧元素、氫元素和氧元素。
D.無法判斷具有有哪些元素。
對這類題目進行判斷的時候,首先要判斷生成物的組成元素。水和二氧化碳一共有碳氫氧三種元素,那么反應之前的反應物也應該有碳氫氧。在空氣中燃燒,已經有了氧元素的參與,那么有機物一定有碳氫這兩種元素。所以,正確答案為A。
初中化學質量守恒定律是重要的理論之一,應用廣泛,教師要認真研究定律的相關內容,注重化學實驗的實踐,幫助學生在實驗中增進理解,在例題解析中獲得寶貴的解題經驗。
[1] 邊春霞.質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2).
[2] 王欽忠.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以初中化學“質量守恒定律”實驗探究為例[J].化學教與學,2012(12).
[3] 陳尚儀.質量守恒定律及其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