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真
(桂林市育才教育集團英才小學,廣西桂林,541004)
當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由于長輩過分呵護,加上自身的不良習慣,他們身上存在大量的道德缺陷或不良行為,嚴重影響其身心的健康發展。現實社會中存在諸多不利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負面因素,加上自我約束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不強,思想品德尚處于形成和發展中的小學生很容易誤入歧途。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凈化和良好的社區道德熏陶。
在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背景下,教育的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立足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使學生不但學會知識,還學會求知,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發展。
目前,黨的“十八大”要求全黨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用科學的發展觀,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全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大力倡導“八榮八恥”榮辱觀,并貫穿于公民道德建設全過程。順應時代的要求,只有家校互動,充分發揮家校互動教育整合優勢,不斷深化德育課題的研究,才能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較好地實現素質教育培養“全人”的目標。我們認為有必要通過整合家校互動教育優勢,不斷提升教師、家長的道德水準,拓寬德育途徑,促進學校的德育發展,以此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德育,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整合教育,應是通過“知”使學生“情意”內化并自由自覺“行”的教育,而不應培養所謂的聽話的“奴隸”。因此,德育必須重視思想品德的內化,也難在內化,德育應該是一種與學生的交流對話。
有實效的學生德育工作應該為學生搭建一個德育交流對話的平臺,以人為本,實現學校與家庭教育的科學整合,創建具有新時代特點的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學生通過德育目標體系。
根據中小學德育的目的要求,依據《中華美德》《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同時針對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征,結合新時期的要求,形成一種完整的德育目標體系。
小學階段應該達到的德育目標,小學1—3年級應有“四德”,即孝(感恩)、禮、恥、勤(勤勞、勤儉),小學4—6年級應有“十德”:忠、孝、誠、信、禮、勤、義、廉、恥、勇。根據這些德育目標制訂相應的教育內容如下:
忠:盡己報國的責任,盡職盡責地做人,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孝:生生不息的愛心,懷感恩之心做人,做一個會感恩的人;
誠:務實求真的品質,踏踏實實地做人,做一個講誠實的人;
信:立身興業的基點,表里如一地做人,做一個守信用的人;
禮:人際文明的規范,規規矩矩地做人,做一個崇禮儀的人;
勤:人之生存的保證,勤勤懇懇地做人,做一個能勤奮的人;
義:人間正道的向導,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廉:清白正氣的根基,清清白白地做人,做一個有正氣的人;
恥:人之為人的底線,知榮明辱地做人,做一個辨善惡的人;
勇:勇于探索的品質,上下求索敢做人,做一個力進取的人。
德育目標體系還應該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來開發。一所學校的發展,學生的成人、成才,往往都與學校所處的地域、環境,以及這個環境中人的素質有關,那么這所學校的辦學宗旨、辦學理念都應體現其特點,包括德育目標的制定,都應體現當地的地情、人情、學情。由此我們提出德育目標體系還應該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來開發,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根據其特點開展校本研究。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校無德不存。學校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辦學宗旨,“德育為首,質量為魂”始終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然而長期以來,學校被看作唯一負責孩子成長教育的主體,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賴學校,更談不上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我們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應該只有一個指導老師,孩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應該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整合各方教育優勢,幫助孩子成人、成才。因此要建立立體開放式學校、家庭德育互動模式,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立體開放式學校、家庭德育互動模式就是“一個中心,多端切入”,開展“非常6+1”特別行動的家校互動學校德育工作模式。“一個中心”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多端切入”就是整合各種教育優勢,運用校內外各種教育資源,從不同的渠道、途徑開展教育,重視“互動—內化—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想道德品質、綜合素質方面不斷得到提高。
這樣不僅凸顯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而且對教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養、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也提供了支持,同時在互動中家長道德素質、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會得到提高和改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家校互動教育途徑很多,在這里我們除強調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外,更強調展示“互動”。“非常6+1”特別行動是一種很好的家校互動教育途徑,通過“非常6+1”特別行動我們的德育目標能很好地達成,德育工作能更好地凸顯實效性。
“非常6+1”有兩層組成含義,即指導者的優勢組合和教育資源的優勢組合。
我們深切體會到,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六位特殊的教育引導人加上教師的“非常6+1”組合,對學生成長的教育深遠而有實效。這樣將學生在校五天的教育和在家兩天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立體開放式的影響,功效和作用遠遠大于“七”。我們在全校舉辦“標兵教師開發周”“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家長行為規范教育”講座,開展家校互動;舉辦“家長論壇”為家長提供交流的平臺,切實提高家長道德修養。同時,開設家長學校,建立家校聯系制度。1200多名學生,帶動著2400多名家長,乃至于6000—7000的家長參與各式各樣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它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無窮的。教師、家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共同提高,增強了學校的德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推進了學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1.學校教育優勢
利用好一個主陣地,發揮學校的教育作用,以活動為載體,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實現我們的德育目標。
(1)以現行思想品德課精選內容和傳美教育教材進行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實施傳美教育。同時,注意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傳美教育。
(2)重視“學生論壇”,啟動“感恩教育”系列活動,開好主題班、隊、校會,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組織各種形式的傳美教育活動。
(3)創建濃郁的傳美教育校園人文環境。注意對校園進行美化、綠化、凈化建設,創建花園式學校。開辟傳美教育專欄,建立傳美教育陣地,規范教室布置,優化人文環境。
(4)深入開展榜樣教育,開展“學做現代文明人,爭當育才小能人”等有益活動。
(5)堅持開展以“小學生行為規范”為重要內容的行為規范訓練。
(6)堅持開展城鄉“手拉手”、向山區兒童獻愛心活動,同時開展校內“手拉手”紅領巾帶綠領巾活動、校外“手拉手”、警民共建文明活動。
(7)堅持開展創“學生論壇”“十星級文明班隊”“爭當升旗手”“爭當光榮的小交警”等專題和心中有祖國、心中有他人“雙有”系列活動(包括“奮發有為奔小康”“心系祖國,健康成長”“愛祖國愛科學”“讀書教育活動”等)。
(8)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開展國畫、美術小報、書法、中華武術、民樂藝術活動和科技活動,組織各種演出欣賞和評比賽事。
2.年級和班級教育的優勢
以年級組為單位,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德育教育網絡。德育教育、德育綜合實踐的開展均以年級組項目推進,使學生獲得整體發展。
3.家庭教育優勢
打開一個突破口,科學整合,發揮家庭輔助的促進作用。依靠、發揮家長在指導孩子成長中的巨大力量,讓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的各項活動中來,擴大學生在校內外受教育的途徑,從而建立社會、家庭、學校立體式教育網絡。家長組織策劃課外實踐課,能更好地調動家長參與孩子教育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加了解學校的教育方法與進程。通過課外實踐課的形式,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也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發揮家長的作用,輔助學校的有益綜合實踐探索,讓孩子走出城市,感受自然的課外實踐活動。但這種課外實踐課卻不是由學校主辦的,而是由班級的家長委員會全權策劃組織的,學校的老師成為特邀嘉賓,這種看似“反客為主”的做法,如今卻成為學校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的一個特色。育才小學家長委員會認為,孩子的教育并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家長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到學校身上,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
基于這種理念,去年孩子剛入學,肖哲人就與班里其他8位家長在學校的建議下組成了家長委員會。他們積極地與班主任和其他教師溝通,發現班里的孩子在教育成長中出現各種問題,便與教師一起協商解決。慢慢地,家長委員會的協調作用得到了班里其他家長的認可和支持,越來越多的家長參與到家長委員會的工作中。
家長委員會還發起了以“家長組織、學校協助、學生受益”的形式組織課外實踐教學課的倡議,結合學校每月的教育主題,每個學生有老師指導、由家長陪同,在生活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發現中健康成長。
4.社區教育、共建單位的優勢
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三結合”發揮了巨大作用,如家庭、學校配合育才社區開展“育才社區假日行動大隊”活動,“社區星級文明小居民”評比活動。利用共建單位的資源建立有特色的德育基地、綜合實踐基地,學生在實踐中成人、成才。
[1] 馬韋偉,江玲.網絡環境下的家校互動德育模式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7(2).
[2] 潘振玉.家校互動,溝通無限[J].教育科研論壇,2010(2).
[3] 蔡漢棠.家校互動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探索[J].教育導刊,2010(11).
[4] 車廣吉,丁艷輝,徐明.論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的德育體系——尤·布朗芬布倫納發展生態學理論的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