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蓮
(句容市崇明托幼中心,江蘇句容,212400)
愉悅的幼兒一日活動可以促進幼兒的發展,這是每一個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追求。以前教師一貫的活動方式是把班級中的幼兒分成六組,學習、唱歌、吃點心等活動都在各自的小組中進行,只有在游戲的時間幼兒才能進入各個游戲區域中活動。為了讓幼兒在一日活動中有更加開放的活動空間,有更加愉悅的情緒體驗,讓他們的學習活動更加輕松自如,我園教師做了班級活動區域化設置的嘗試,幼兒的游戲、生活、學習活動都在區域中進行。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嘗試: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綱要》的理念引導我們教師將環境的創設和布置作為課程實施和幼兒教育的重要因素。幼兒園環境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資源,進行區域化的設置之后,各個不同的區域環境對幼兒起到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區域化環境的設置首先要做到的是轉變觀念,打破“六組”格局。教師還沉溺于“六組”格局是不行的,班級教師要理解和貫徹區域化環境設置的意義和作用,知道活動區域化所需要的環境設置,盡量把有限的空間變得更加開放,空間利用更加合理,幼兒在各個區域中的活動更加自主,學習更加愉悅,更加有利于幼兒發展。我們根據主題教學的變化、班級活動室的格局和幼兒合理需要來設置區域,如有美工區、建構區、閱讀區、角色區、生活區、益智區等。把班級的玩具柜和幼兒桌椅設置到各個區域中去,然后在區域中開展各種活動,在教室的中間保留一塊集體學習區,如果集體教學需要的話,可以把幼兒聚集到集體學習區來開展如講故事、唱歌等活動。區域和集體活動相結合。
把幼兒分散到各個區域中開展一日活動,教師比較擔心的是幼兒習慣的養成。為此我們根據需要設置了相應的符合幼兒特點的入區方法、區域規則和區域劃分,以保證幼兒活動區域化的合理性。
1.幼兒入區方法形式多樣。入區方法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能激起幼兒活動的興趣。如小班的幼兒在進入到各個區域的時候就采用“套圈”的方法,每個區域設置不同顏色、不同數量的圈,幼兒在選擇時更加簡單、易辨、易操作,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中大班則采用“貼名片”的形式入區,幼兒參與其中設計自己的名片,再根據興趣去選擇合適的區域。
2.區域規則體現幼兒參與。幼兒園的環境有幼兒參與才具有生機,幼兒的生命也將富有活力。“環境對幼兒的行為和發展之所以具有價值,不僅因為它是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而且是因為兒童在環境中通過自身的活動,就獲得了應付環境變化的方式和能力,并對環境也起到了影響甚至改造作用。”幼兒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的,幼兒參與設計班級各個區域的活動規則,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來設計創設班級的區域環境,這樣的環境對幼兒來說也更具有教育意義。比如說閱讀區的規則是:一次只拿一本書;安靜閱讀,不影響別人;愛惜圖書;看完書后,把書擺放整齊。美工區的規則是:安靜地進行美工活動;能正確使用剪刀、畫筆;整理活動區的材料;不亂丟垃圾。設置規則的時候一是幼兒參與設計,二是圖文并茂,設計形象生動活潑的圖畫,規則意圖鮮明,幼兒易于接受。我們還在各個區域的材料上做好相應的使用標記,便于幼兒自取。
3.區域的劃分合理有效。區域的合理劃分體現幾個原則:一是尊重使用者原則。區域的劃分應透露出對使用者即幼兒的興趣、需求和能力的尊重態度,我們要不斷地詢問自己,這樣的環境便于幼兒的探索活動嗎?幼兒需要什么樣的環境?二是遵循幼兒發展規律的原則。針對不同年齡的幼兒,區域劃分的具體要求有所不同,要符合幼兒年齡特征和發展需要。小班的區域劃分更加簡單、便于幼兒入區活動。三是遵循時間和空間的原則。正如馬拉古奇說的:“我們必須尊重成熟的時間、發展空間、使用工具的時間和了解工具的時間,以及幼兒能以全面的、或緩慢的、或豐富的、或明亮的發展。”班級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個安靜的活動空間,一種安全的環境。四是更新和創新原則。區域的環境需要定期更新,而且區域環境的布置要有一定的創新性,結合幼兒園課程進程和季節特征及時更新區域布置,并提供材料與作品,讓幼兒參與區域布置。
區域布置材料應該采用環保材料,材料的來源除了教師提供以外,還可以讓幼兒自己選擇和提供材料。區域布置材料的選擇和提供也是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每個班級的活動室都是一個“百寶箱”,有幼兒收集的各種瓶、罐、小掛歷、舊包裝紙盒、泡沫板、吸管等人造材料,也有蚌殼、蛋殼、西瓜子殼、橘子皮等天然材料。在各個區域中,幼兒用牛奶盒做成了高樓、大橋,用易拉罐做成了各種小動物,用蛋殼做成了可愛的七彩蛋寶寶。教師把幼兒的作品展示在各個區域中,幼兒的信心和成就感更足了。幼兒在積極投入、參與區域布置的過程中,其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和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對班級的環境進行區域化的設置,其核心在于活動的區域化。盡管這樣的設置是集體學習和區域學習相結合的,但是區域化的活動能貫穿在幼兒的全日活動當中。
貫穿區域化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音樂走線。我們嘗試運用蒙氏音樂走線的方法來組織和過渡區域化活動。在蒙氏音樂走線中,走線活動一般安排在一天工作的開始前,作為幼兒工作前的準備。而筆者認為走線活動也可以安排在一天工作的結束,作為幼兒工作的鞏固。走線活動有線上靜走、線上持物、線上律動、線上舞蹈、線上游戲等。筆者的做法和嘗試是這樣的:在早操之前,我們可以要求幼兒有序地在線上排好隊,隨著音樂走下樓做早操。
吃點心之前,在保育教師準備點心時,教師可以請幼兒隨著輕音樂在線上走一走,這樣既可以舒緩心情,又減少了幼兒的等待時間。幼兒一組一組地從線上走下去,依次小便、洗手、接水。
區域游戲之前請組長把入區牌發到每個幼兒手上,請幼兒在線上隨著音樂思考今天想玩什么游戲,想好的幼兒就可以從出口下去貼卡。在區域游戲之前運用蒙氏走線體現了區域游戲的自主性,在線上走的時候可以給予幼兒充分的思考時間。游戲之后也可以來走一下線,在這樣的過程中和小朋友分享今天在游戲中的收獲,說說自己的感受等等;放學前,也可以請幼兒來走一走線,這時請一個幼兒當小教師來發入園卡,放一些舒緩的音樂,在線上讓幼兒跟著教師做一些手部、頭部等動作幅度小的活動,減少幼兒的等待時間。
第一,區域化的活動在小組中更有利于幼兒討論、探索、創新,給幼兒自由的空間和時間;第二,區域化的活動也是集體學習活動的延伸,可以把操作、益智、語言等活動延伸到區域中,有利于幼兒主動學習,也有利于教師的分組指導;第三,幼兒自主地在區域化的游戲中活動,其動手操作、社會交往、語言表達、探索創新等全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區域化的游戲形式也是幼兒樂于接受的活動,可以讓他們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進而產生主動學習的意愿。
區域化的活動設置給幼兒帶來的是更加開放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在環境、材料、規則等方面的參與有更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是通過他自身的感知和活動來形成的,所以區域化活動設置為幼兒主動活動,獲得知識經驗,提高能力創造了條件,同時為幼兒的活動成果展示提供了平臺。
活動區域化應著眼于豐富知識、發展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園活動區域化的設置主題內容豐富,深深吸引著幼兒,不但使幼兒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而且讓幼兒通過參與布置和看看、講講獲得認知上的發展,同時提高了語言能力、動手能力。幼兒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學習、探究,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被激發出來。
從我們區域化合理劃分和材料提供的幾大原則來看,我們力求從尊重幼兒的興趣、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出發進行區域設置。對于每一個主題的活動設計,除了豐富主題內容外,也要努力營造出具有童趣、生動的游戲氛圍,在區域游戲中來發展幼兒的能力。同時區域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換言之,我們把一日活動都游戲化了,幼兒在愉悅的情緒中得到提高。
活動區域化在為幼兒提供了更大空間的同時,也對幼兒規則意識、集體意識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在不斷的實踐和嘗試中發現幼兒的規則意識越來越強烈,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區域中不同的規則要求,幼兒都能循序漸進地掌握、遵守,這使幼兒各種行為習慣也得到了培養。
幼兒一日活動的區域化是我園的嘗試和創舉,通過嘗試發現幼兒的一日活動更加愉悅、有效,同時活動區域化的一些實踐、做法也在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幼兒教育的探索之路是漫長的,我們將在不斷的嘗試和實踐中把活動區域化的設置做得更適合幼兒,更加有特色。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2).
[2] 北京兒童之家教育研究中心.蒙臺梭利幼兒單元活動設計課程[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
[3] 石曉波.用游戲、快樂、理解承載幼兒園課程[J].學前教育研究,2007(9).
[4] 郝瑞萍.人類發展生態學視野下幼兒園區域活動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5.
[5] 華愛華.幼兒園活動區材料投放方式與兒童行為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2005.
[6] 張玲.幼兒興趣的理論思考:概念厘清與價值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