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如皋市安定小學,江蘇如皋,226500)
培養小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小學生理解數的意義、把握數的大小、估算運算的結果,讓學生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用數表達和交流信息、合理地解釋運算的結果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四種途徑培養小學生的“數感”。
數本身是抽象的,學生對數的切實體驗和理解與“數感”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在數的認識中,應利用學生熟悉的、有趣的、具體的事物,讓學生大膽操作、仔細觀察、認真探究,使學生能感受數的意義、把握數的實質、了解數的價值,逐步形成“數感”。
如,學生在認識“1~10的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說一說身邊的數和生活中的數,賦予抽象的“1”“2”“3”……以實際的內涵,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數學的情懷感受生活。
再如,學生在認識“11~20的數”時,應讓學生一邊擺圓片或小棒,一邊思考:“怎樣擺才能一下子看出圓片的個數呢?”以認識數11和12為例,學生認識數11時,出現的擺法有:11個圓片擺成一排;2個圓片擺成一堆;5個圓片擺成一堆;先在一邊擺10個圓片,再在另一邊擺1個圓片。教師提出問題:“這幾種擺法,哪種擺法最好呢?”學生辨析比較后,一致認為“先把10個圓片擺放在一邊,再把剩下的1個圓片擺放在另一邊”的擺法最好。此時,學生對數11有了直觀的認識:10個再加1個。
緊接著,教師帶領學生認識數12,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把數12表示出來”。學生有了操作和認識數11的基礎,感覺數12就是“10個加2個”,而且學生能進一步地用不同的物品表示數12。有的用10個圓片加2個圓片,有的用10朵花加2朵花,有的用10根小棒加2根小棒,還有的用點子圖表示……這便向學生傳遞了同一個信息:可以用不同的物品表示數12。從而使他們感悟出數12的本質意義,在數的認識中形成“數感”。
“數感”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也是一種對學生終身受用的數學意識。學生有了“數感”,既能捕捉到一般問題的數學特征,又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和運算。
如,教學“十幾加8”時,應根據教材的意圖,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相互交流,尋求多種算法,并讓學生在感受和體會多種算法的基礎上,選擇各自最喜歡的算法。從而讓學生的解題思想最優化,在數的計算中建立“數感”。
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計算活動中的靈活運算、估計運算結果的范圍,同樣能反映出學生的數學能力,促進學生建立“數感”。例如,教了“10以內數的加減法”后,教材中有“不計算,找出得數比8小的算式”、“說出比8小的數,說出比0大的數”、“18接近10還是接近20?13呢?”等題目。這些題目既能讓學生感受到估算的優越,又能讓學生體會到估算的特點,更能為學生今后估計更復雜的運算結果夯實基礎。教材之所以比較重視估算,就是因為估算較能有效地促使學生建立“數感”。
數學是離不開生活情境的,這是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小學生的想象力較豐富,好勝心特強,既酷愛各種數學生活情境,又鐘愛各種數學游戲活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數學生活情境、開展一些數學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生動、有趣的數學生活情境和數學游戲活動中,盡情、充分、自由地展示交流,在展示交流中取長補短、相互啟發、發展“數感”。
教學“20以內的數”后,教師可帶領學生玩“猜數”游戲,讓學生用“大得多”“大一些”“小得多”“小一些”等數學語言闡述數與數之間的關系。也可組織學生玩“比一比,誰是火眼金睛”的游戲:教師盡可能多地抓一把棋子,要求學生先估,再數,接著猜:“如果讓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也各自抓一把棋子,能抓到幾顆呢?”然后指名學生抓一抓,并要求學生思考:“為什么老師抓得多,同學們卻抓得少呢?”學生通過估、數、猜、抓、思,便感到:因為老師的手容量大,所以抓得就多一些;因為同學們自己的手小,所以抓得少一些。容量的不同,容納同樣物體的數目就會不同。進而轉換話題:“如果把棋子換成黃豆,各自抓一把,猜一猜能抓到多少粒黃豆?”并追問:“為什么抓到的黃豆粒數多,抓到的棋子顆數少呢?”通過如此的交流,把發展學生的“數感”落實在具體的實踐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和數學游戲活動中把握數的大小關系,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真正的發展。
讓學生在數的運用中升華“數感”,應讓學生有意識地將數量關系與現實問題對應地聯系,更多地接觸、分析、理解和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合理地運用數。
組織學生進行數的運用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每人每天節約一角錢,全班同學一學期能節約多少錢?全校同學一年能節約多少錢?資助一名西部貧困山區的學生上完小學六年需要1200元,全校同學一年節約的錢,可以資助多少名西部貧困山區的學生上完小學?還可引導學生思考:估計一下每片樹葉的面積和一棵普通的樹的葉片數,算出一棵普通的樹上樹葉的總面積。如果大約25平方米的樹葉一天能釋放足夠一個人呼吸所需的氧氣,一棵普通的樹一天釋放的氧氣夠全班同學呼吸嗎?如此分析與思考,既是“數感”升華的過程,也是現實問題“數學化”的過程。
讓學生在數的運用中升華“數感”,還應讓學生從復雜的生活情境中提煉數學問題,從現實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變生活化問題為數學化問題,并能從數學的角度表達、分析、解決問題。如帶領學生乘公交車外出郊游,要求學生關注上車時車上的人數,以后每到一個停靠站,有人下車、有人上車,車上的人數是怎樣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總而言之,讓學生在數的認識中形成“數感”,在數的計算中建立“數感”,在數的交流中發展“數感”,在數的運用中升華“數感”,是小學數學教學應當完成的目標。我們應把培養小學生的“數感”,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長期基本目標落到實處。
[1] 〔英〕朱莉婭·安吉萊瑞.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M].徐文彬,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沙海華.課堂內外學數感 啟蒙開智促發展——淺談小學數學學生數感培養策略[J].華夏教師,2013(12).
[3] 陳麗萍.小學數學數感培養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1(3).
[4] 郭少忠.新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數感培養探微[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3(3).
[5] 俞立新.小學數學數感培養教學策略[J].新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