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濤
(淮安市淮陰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001)
目前小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局限于教材的教學,忽視了語言教學中其他的相關因素,教師逐漸失去了自主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教學不能從實際出發,實際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而學生往往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失去了學習活動的空間;二是盲目拓展,信息的大量輸入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水平。筆者認為這是現今英語教學費時較多、收效不大,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不高、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教師將“用教材教”等同于“教教材”,課堂活動設計中“預設”多,關注“生成”少;按部就班的多,關注單元、教材整合的少;明知故問的多,關注“信息溝”的少;機械問答的多,關注意義交流的少……更不用說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了。事實上,沒有一套教材會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有完全適用于所有學生的教材。
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從不同的教材上選擇合適的材料,或者在一套基本教材的基礎上用自己選擇的材料來加以補充、替換和適當拓展,那么課堂上的活動和教學方法可以更加多樣化,對學生的需求可以作出更靈活的反應。
案例一:Halloween(trick or treat)
以目前正在使用的《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為例,5A(五年級上冊)Unit 4 Halloween這一單元,主題是介紹萬圣節。萬圣節是一些西方國家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活動就是“Trick or treat(不請吃就搗亂)”,涉及的一些詞匯應該有ghost, trick or treat, witch, sweets, candle等,可是牛津教材中這一單元出現的卻主要是關于萬圣節購物的對話場景,主要句型是學習What do we need? We need…對萬圣節的文化知識沒有相關的介紹。一個單元下來,學生對萬圣節的文化知識了解甚少。
為此,在課前導入環節,筆者一邊將在加拿大期間拍的大量關于萬圣節的照片呈現給學生,一邊輔以英語介紹。照片有萬圣節前夕各大商場、超市里的物品銷售和擺設裝飾,有當地居民院子內外的萬圣節布置,更有萬圣節當晚人們喬裝打扮成各種形象帶著孩子挨家挨戶地敲門玩“Trick or treat”的場景。這樣真實的資料呈現給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既較好地了解了西方國家萬圣節的文化知識,又在欣賞圖片的同時初步學習了Halloween party,masks,pumpkin lanterns,trick or treat,something good to eat等與萬圣節相關的英語知識。
案例二:Where’s the bird?
在英語新教材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4 Where’s the bird?第一課時(Story time)版塊,需要學生聽懂、會說、會讀句型Where’s…?并用 It’s in/on/under/behind the…作出回答。學生需根據小鳥的位置變化學會介詞的用法。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運用所學句型談論物體的位置,教師可在初步學習課文對話的基礎上作如下拓展:
拓展一:補充即將被淘汰的牛津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2 A new house中的B版塊,以兔子在盒子的不同位置,引導學生操練on,in,under,behind;
拓展二:讓學生觀看截選出的一段視頻短片《貓和老鼠》,然后根據短片中截取的五幅圖片,讓學生兩人一組任選一幅圖片對話Where’s the mouse/cat? It’s…來描述貓和老鼠的位置,以此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
這樣,標準教材中薄弱的部分可以用其他教材或自己選擇的材料來替換或鞏固拓展。這樣也有利于增強教師使用其他補充材料的信心,獲得更多自我發展的機會。根據調查,筆者所在地區的外國語實驗小學在使用江蘇省標準英語教材的基礎上補充了劍橋英語和英語繪本閱讀教材,還有一些學校也在標準教材的基礎上補充了新靈通教材進行詞匯的拓展和積累,這些教法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眾所周知,大綱和教材是由國家統編的,教師無權更改,但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優化則是可以自己完成的。江蘇省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編排是以一個個獨立的話題為單位編排的,單元與單元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同時,教材編寫上語言的復現不夠,學生遺忘得快,知識掌握不夠牢固。尤其是五、六年級,教材知識點多、跨度大,教師在規定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有一定的難度,學生提前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
案例三:The English Club
以牛津小學英語5B(五年級下冊)Unit 9 The English Club為例,單元中涉及國家、國家的語言等詞匯到六年級以后再沒復現過,學生對于France,French等詞以及各個國家的國旗區分不清,但在最后的考試中所占的比例還比較大,導致失分較多。因此在六年級教授Holidays這一單元時,教師就可根據教材中出現的Easter,Halloween,Dragon Boat Festival等各個國家不同的節日,對該單元中的內容進行鞏固復習,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于各個國家節日的理解。
小學英語教科書上一般都配有插圖、歌曲、短詩等,教師不要簡單處理或應付任務式地過一遍,應當充分加以利用,可以適當變換調整,一圖多用、以熟悉動聽的歌曲舊曲新唱等,將新舊詞匯結合起來學習,在要求或形式上作由易到難的漸變,以達到拓展的目的。
案例四:Fruit
以江蘇省牛津小學英語一年級教材1A Unit 5 Fruit為例,單元中有一首朗朗上口的韻律詩:“Mango, mango, I love you. One for Tommy, one for Joe.”在學習完這首好聽、簡單的英語兒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回家后進行創編,布置學生回家用學過的其他種類的水果單詞編詩給父母聽,有學生就編出“Pear,pear,I love you. One for daddy,One for me.”這樣的小詩。
這樣經常、反復地唱唱、說說等,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語感,提升了學生使用英語的信心和能力,而且組合和活化了現有教材資源,達到了豐富教學活動、保證教學效果的目的。
對于我國的小學生而言,英語是一門“二語”,學生在生活中接觸英語的機會少之又少。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材觀,將教材看成一個活的文本、一種充滿變化的學習資源,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和發展需要,對教材進行思考和探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根據學生、環境的不同對教材加以合理的調整與取舍,以教材為基礎,輔之以適合兒童年齡特點和興趣的課外語言材料,從多方面、多渠道拓展教材資源,將其整合與加工,做到走進教材又大膽地超越教材。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新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75.
[3] 吳剛平.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