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鏨鑫
舞蹈藝術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演員們在舞臺上用身體詮釋對美的感受,時而激情澎湃,時而輕盈舒緩。他們通過肢體語言所表現的舞蹈動作,不僅僅是對內心情感的表達,更是對生活事物高度概括、提煉、加工后的藝術創造行為,也可以說舞蹈語言是一種更加藝術化的獨特的語言形式。在眾多的舞蹈語匯里,動作的“虛擬”與“抒情”是非常重要的表達內容。
在我國的戲曲舞臺上,劇目中常常會出現舞蹈動作,如策馬、行船、抬轎、刺繡等等,演員在完成這些動作時大都采用虛擬象征的藝術手法。因為無論是馬還是船,無論是抬轎子還是手拿繡花針,這一切都是虛擬的,不過是演員在用一根馬鞭、一支船槳等象征性示意而已,但觀眾對這種意象化的舞蹈動作卻在心理上能夠接受,并看得津津有味。舞蹈《豐收舞》讓演員們用黃色的紗綢盡情揮舞,以此表現出麥浪滾滾的藝術效果;舞蹈《金山戰鼓》中的作戰情節,通過擊鼓的細節來呈現,演員一會兒躍上鼓面,一會兒圍著鼓旋轉,一會兒又是連續翻騰的動作。這些動作在實際戰斗中是不會出現的,但是人們懂得這是演員在進行舞臺表演,不會對這種虛擬的動作提出質疑,更不會有人認為這樣表現會有失大將風度。相反,觀眾常常會被演員精湛的表演所感染,并由衷地獻上熱烈的掌聲。近年來,我國舞蹈藝術家們與時俱進,用新觀念、新思維指導自己的藝術實踐,充分利用舞蹈自身的藝術規律和藝術特性,創造出很多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舞蹈作品。如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水問》《春之祭》《黃河頌》等,這些藝術創作都很好地發揮了舞蹈虛擬性的特點,取得了很大成功。舞蹈藝術的虛擬性以生活為根本,遵循舞蹈自身的特點和藝術規律,形象地反映生活的本質,為舞蹈創作開創了極其廣闊的表現途徑。透過那些虛擬的舞蹈動作,透過那些具有象征意味的舞蹈形象的表達,人們會對舞蹈作品的意蘊產生豐富的聯想,從美的藝術享受中獲得心靈的啟迪與凈化。
在《詩經·大序》中我們可以查閱到一段對舞蹈藝術的精辟論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它告訴我們舞蹈藝術的內在本質特點,即舞蹈是人類在自身情感最鮮明、最激動時的一種肢體表現,因為人們的身體動作能夠表達最豐富的情感世界。通過抒發內在的情感,讓舞蹈演員充滿創作的激情,使舞蹈表演充滿魅力。我們大家熟悉的舞蹈如《雀之靈》《云南印象》《天鵝湖》《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有的絢麗多姿,有的氣勢恢宏,如同一首首抒情詩,一幅幅山水畫,但它們又比詩畫更為具體和形象化。事實上,人們提起舞蹈表演的抒情,常常會理解為動作的輕柔、纏綿等情感特征,從舞蹈形式表現來看,也可以認為只有那些節奏更為舒緩,動作更加柔美的舞蹈才更具有抒情色彩,但在舞臺實踐中,這樣的觀點顯然有些狹隘,因為舞蹈的抒情特點應該有更為廣泛的含義。《春江花月夜》《荷花舞》等舞蹈是抒情性的舞蹈,但粗獷的《蒙古人》《牧歌》《安塞腰鼓》等,也同樣抒發了舞者內心的豪情,所以我們對舞蹈的抒情性的理解應該是廣義的泛指。舞蹈藝術如果離開了對內心情感的強烈抒發,就會導致外在的模仿。舞臺實踐證明,缺乏強烈抒情色彩的舞蹈作品必然缺少詩情畫意,一定會削弱舞臺的感染力與表現力,因而,它對舞蹈作品的成敗意義非凡,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舞蹈藝術的虛擬與抒情是以有節律的、美化的人體動作為藝術手段來進行舞臺展現的,它通過作品內容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同時,我們也看到,任何優秀的舞蹈創作,無不體現生動火熱的時代風貌,折射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在欣賞之中受到感染和啟迪,讓心靈得到凈化,對生活充滿信念,對美好的明天充滿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