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福
(江陰市華姿中等專業學校,江蘇江陰,214401)
中職教育是面向社會的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實踐在中職學生的學習中有著重要作用,語文知識的學習也應是這樣。《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中職語文教學要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標精神的具體化,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與語文素養,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符合中職生的年齡特點,能把語文課變成討論課、朗誦課,還能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課堂、學校,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它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與能力的整合。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非常必要的。隨著職教課改的推進,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已成為課改的一大亮點。那么,中職語文教學如何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呢?本文主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與體會。
語文學科涉及面廣,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等知識,語文教師應結合中職生思維活躍、好動的特點,充分利用課內外的語文綜合資源,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問題,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環境,開展探究性的語文綜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融合學科知識,提高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從而拓展學生視野。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綜合資源開展實踐活動:首先結合教學內容強化基礎知識學習,如讓學生結合自己喜歡的課文內容繪制手抄報,讓學生給喜歡的課文配圖,讓學生選擇社會焦點問題進行辯論等;其次指引學生學習生活語言,如課堂上引導學生鑒賞廣告詞、欣賞歌曲等,讓學生自行積累喜歡的名言名句,尋找生活中的錯別字等;最后,教師可以舉行唐詩宋詞朗誦、對對聯等活動。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教材是學習語文的根據。中職語文教材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與單元學習有著密切聯系,一般都會體現出單元學習重點,再加上中職生知識面較窄,所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從現有的資源入手。教師可以深挖教材中的資源,精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語文》上冊第一單元主題是“飛揚的詩情”,教師可以圍繞教材內容開展“青春詩會”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確定詩歌朗誦作品范圍與標準,所選詩歌主題應圍繞青春、理想等,然后讓學生分組選詩,確定本組表演作品進行朗誦比賽。通過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協調、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凸顯職教性,教師選擇研究課題時應結合學生實際,考慮學生專業特點,緊緊圍繞職業教育培養的目標,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服務。如教師可以舉辦以“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對中職生來說,純粹的名著閱讀會讓他們感覺枯燥乏味,但這些古今中外經典名著都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中職生閱讀能力、文化素養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同時,教師還應考慮學生的專業性質,如教育專業的可以選《論語》為活動內容,播音主持專業可以選古詩文經典之作等。
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中職生畢業后大都會進入社會,這就需要在語文課堂實踐教學中選取與學生生活學習關聯密切的內容,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課余觀察自然、感受自然。如教學《故都的秋》后,可讓學生仿寫《春》;開展多樣的社會活動,如走進圖書館、了解企事業單位、到超市購物等,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適應社會。為了加深學生對校園的了解,教師可以開展以“美好校園生活”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調查校園里諸如宿舍問題、食堂問題等熱點問題,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對人物采訪”時,學生采訪筆者,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并記錄在采訪記錄本上,學生參與度很高,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當教師有哪些困惑”“教師的待遇如何”等問題,學生都很主動,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一般要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但實際教學中難以實現,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問題:學生離開校園,安全無法保障,這會增加教師的壓力。所以綜合實踐活動空間相對封閉,基本上都是在校園和教室完成。但綜合實踐活動又離不開現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勢,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新課程指出信息技術不僅是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手段,也是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借助媒體技術整合各類資源,將枯燥的文字知識轉為具體、形象的畫面,形成豐富多彩的教學氛圍。如實踐活動“看戲悟人生”,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話劇《茶館》,讓學生觀看后分組制作演示文稿,表達各自的觀后感。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應重視評價環節,客觀真實的評價會讓學生正視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從而在以后的活動中揚長避短,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水平。評價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著眼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特點,不同的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同,參與的時間不同,因此,每個人的收獲也不同。評價可以采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綜合實踐活動結束后,每個學生都要評價小組成果,以此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評價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終評價,因此教師應多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采用鼓勵性評價,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教師要多采用生動的形式作評價,讓學生從教師的語言、眼神中“讀”評價,因此,教師要注意言談舉止,評價要發自內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楊九俊,吳永軍,等.學習方式的變革[M].第1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6).
[3] 劉濟良,等.生命的沉思[M].第1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 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S].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 習岑.解讀新頒大綱汲取改革精髓——訪中國職教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語文教學研究會主任倪文錦[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