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斌
(忻州師范學院外語系,山西忻州,034000)
對于一名英語學習者來說,聽力理解一般都是學習過程當中的重難點。英語的學習包括聽、說、讀、寫四個大的方面,大學生的英語學習也主要圍繞這四個方面展開,但總有部分學生無法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據了解,考生在聽力部分失分是造成他們考試成績偏低或無法通過考試的主要原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引入語篇分析的方法,將之融入英語的聽力教學中,幫助學生提高聽力學習水平。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這種方法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我們進一步探索語篇分析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在傳統定義中,語篇分析是指語言學習者從語篇的整體出發解讀一篇文章中的詞語、句子的含義,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學習方法。可見,語篇分析的基本內容包括語境、語篇銜接、語篇連貫、句際關系和篇章結構分析等。
語境:語境是指使用語言的環境,可以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語篇與語境密不可分的,語篇的分析活動基于語境,語篇的含義依賴于語境。我們要是對語篇進行分析,必須首先了解聽力對話中的語境。語篇銜接:語篇的表達方式層層相扣,結構緊密,我們只有掌握好語篇的結構銜接,才能具體地分析語篇。語篇連貫:連貫指語篇中語義的關聯,我們掌握語篇的層次時,主要也是運用邏輯推理來獲得對語義的理解的。連貫性是語篇的基本特征,它將語篇定義成一個整體,是使句子成為篇章的保證。句際關系:句際關系是指語篇中句子之間在結構與關系上的聯系。篇章結構:我們接觸的語篇千變萬化,但是很多篇章都有著相似的結構,掌握不同類型的篇章結構,對于學習語篇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由此我們看出,語篇分析同時注重語言形式的分析、語言功能的分析以及文章的文化背景分析三個方面。我們在教學中采用語篇分析的方法,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1]。
在傳統的聽力教學中,教師會先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聽力練習,然后給學生講解聽力材料中的生詞、句型、語法等,最后對學生進行聽力測驗。事實上,這種傳統的聽力教學有可取之處。在給學生講的聽力材料中包含有詞匯、語法等知識,英語聽力教學在一定意義上來說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聽力技能,并讓學生掌握聽英語聽力的一些策略。但是,大部分學生在聽力訓練中往往存在“聽懂英語聽力中詞句意思”的心理,這種心理讓大多數學生學習聽力只做到了“聽懂”,沒有做到“理解”。這只是單一地培養了學生的聽譯能力,沒有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感染力,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無法身臨其境。這讓英語聽力教學顯得比較死板,缺乏靈活性,師生之間缺乏感情的交流,無法產生共鳴。學生無法對材料形成全面的理解,缺乏對材料的具體認知,缺乏分析、歸納、綜合和推斷的能力,缺乏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漸漸地,學生就會感到英語聽力枯燥無味,從而喪失學習興趣,失去學習動力。
事實上,英語聽力的學習不僅僅是對一段語言信息進行翻譯、處理的過程,更是一個對聽到的語言信息進行重建、推斷、理解的過程。在英語聽力當中,我們要把握語篇結構,主要抓整篇材料的中心思想,對語言場景進行想象重建,就能身臨其境地駕馭一篇文段,同時也能避免養成在某一個詞或某一條聽不懂的句子上糾結的習慣。因此我們可以使用主題訓練的方法進行訓練,讓學生們學會歸納一篇材料的主題,掌握同類題材的文章共同點,抓住文章特點和要點進行揣摩、推斷。主題訓練可以讓學生在聽力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
在語篇分析的具體應用中,我們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意識。首先需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語篇、語篇的構成意義是什么。在聽力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有一種畏難情緒。作為教師,則應該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情緒進行安撫,培養學生建立起語篇分析的意識。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從整體上把握材料,要理解材料并有所體會。應讓學生了解聽聽力時應有宏觀思維,要抓住內容的整體,不要拘泥于個別詞句的含義,當聽到個別不會、不懂的詞句時,應該暫時丟下而去聽下文,不能因小失大。此外,還應讓學生注意到,語篇中有些信息會反復出現或者通過別的方式被再次提到。教師要讓學生養成語篇分析意識,能通過對語篇的體會對上下文進行推測。樹立起語篇分析意識能適當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幫助學生提高聽力學習效果。
語篇分析技能的訓練,主要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進行。
1.要求學生在平時多積累英語文化背景知識
要提高學生對聽力材料的感知度,對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是有很大必要的。這些背景文化可以從語言的使用中反映出來,了解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的文化內涵,提高分析語篇的能力。
2.引導學生分析語篇結構
語篇結構是指語篇構成的形式。語篇的通常結構有“背景—問題—解決辦法—評價”“聲稱—反聲稱”“問題—答案”“一般—具體”“具體—一般”“原因—結果”這幾種。分析掌握語篇結構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全文,之后再對語篇進行細致分析,能更容易理解材料。
3.培養學生掌握語篇分析的手段
語篇是由連貫性和銜接性這兩個基本特性建立起來的。學生應當先體會材料的語境,學會通過抓住背景環境、時間等隱含要素對材料進行推斷,這樣可利于學生揣測說話人的內心感受以及態度[2]。
以下面這則對話材料為例,探究如何掌握語篇分析。
Man:Wouldn’t you get bored with the same routine year after year teaching the same thing to children?
Woman:I don’t think it would be as boring as working in an office,teaching in the most stimulating.
Question: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about office work?
對話最后的問題就是根據女士的講話內容來設計的。女士的講話內容不僅表達了她對自己工作的看法,而且還表達她了對辦公室工作的看法。弄清這一內容,回答問題就變得輕而易舉。
此外,語篇的銜接與連貫通常采用照應、替代等手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語篇銜接與連貫的知識,分析聽力材料中的每一個句子或者對話是如何銜接與連貫起來的。學生通過對語篇銜接與連貫的分析可以建立起一個因果關系的思路網絡,這樣可以更深層次地理解語篇,提高理解水平[3]。
4.引導學生注意關聯詞
在練習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著重關注材料中的起承轉合,以及一些概括性的詞語,注意文段中的邏輯關系。如表遞增或遞減的連接詞moreover、furthermore、besides等,表轉折的連接詞but、anyhow、actually、however等,表因果的連接詞therefore、so、hence等,表比較的連接詞prefer、to等。
5.培養學生“猜”的能力
所謂“猜”的能力,即是指在進行聽力訓練之前,根據語篇中的標題、邏輯關系圖以及其他信息,對聽力的內容進行主觀推測的能力。通過“猜”,學生可以在聽力訓練之前對文段的框架有一個了解,大概知道文章將要說什么,做到心中有數,在聽聽力時就會胸有成竹。
通過語篇分析培養學生預測文段的能力主要有三種方法:標題和主題句預測法、功能詞預測法、銜接手段預測法。聽力材料往往有標題,標題中包含的信息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文章的大意,知道聽力內容的指向。主題句即是對文章中某個篇章段落的概括,了解主題句便可以明白語篇內容的梗概。語篇中的功能詞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邏輯關系,根據功能詞就可以對下文進行推斷,掌握聽力內容的動向,幫助學生預測語篇的內容。我們知道,詞句的銜接構成了語篇,而銜接的手段一共有五種,即照應、替代、省略、連接、和詞匯銜接[4]。學生在學習當中掌握語篇的銜接也是掌握銜接手段預測法。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于銜接手段的敏感性,讓學生學會使用這些手段預測。
提高英語聽力對學生來說是一道難題。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提出在語言教學中引入語篇分析的觀點,但是在實際應用中,語篇分析是聽力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在日常教學中,語篇分析應用于英語閱讀、寫作與翻譯課程中取得的效果較為顯著,得到的關注度較高[5]。今后的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把語篇分析的方法引入聽力教學,通過訓練學生語篇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掌握語篇分析的理論,并在聽力練習中熟練運用。學生在進行語篇分析的學習之后,相信他們聽力理解的水平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1] 王守元,苗興偉.英語聽力教學的理論與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2003(4).
[2] 胡壯磷.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 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3).
[4] 胡建偉.聽力教學中的語篇分析[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10).
[5] 解琳.語篇分析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培養[J].雞西大學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