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閱讀課是英語教學中的重頭戲,上好一節閱讀課對教師和學生都非常重要。對于教師來說,一節精彩的閱讀課能夠充分展示專業技能和教學經驗,體現教學理念;對于學生來說,一節好的閱讀課可以讓他們學到很多課內外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本文將探討新型的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模式,以期更完善英語閱讀課堂,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由于科技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便利,我們的英語課堂更加精彩和多樣化了,高中英語閱讀課在英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英語課時減少,優化英語課堂結構、提高英語課堂效率變得極為重要。因此,在新課標要求下,如何開展高中高效英語閱讀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全國各地的專家都對此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李士芹在《如何上好高中英語閱讀課》中提出,“教師要改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加強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訓練,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導讀、速讀、細讀和復讀并掌握閱讀技巧,同時配上與內容相關的聽、說、寫練習。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學生在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引導下,提高自身的語言理解感悟和語篇概括能力,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滿足他們的英語學習發展需要”。吳小波在《高中英語閱讀策略初探》也強調了高中英語閱讀課應培養學生的各種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他們的提議順應新課改的要求,為高中英語教師如何上好閱讀課提供了依據和方法。他們的探索已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進行,而我們有沒有改革得更徹底、課堂效率更高的英語閱讀課呢?
一直以來,學生常反饋英語閱讀課枯燥無味,學到的東西很有限。為使英語課堂變得有趣味性,筆者經過種種嘗試,最后把英語閱讀課改變成為可以讓學生輕松享受學習,接受文化熏陶的機會。筆者認為,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他們的閱讀面,而不是聚焦在課本的那一篇篇閱讀文章而翻來覆去地指導閱讀與理解。《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中第二部分“課程目標”指出:“根據高中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特點和學業發展的需求,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英語閱讀課要適應新標準、新要求,有必要改革傳統的以單一文章為主的模式,更多地傾向于對學生文化修養和情感態度的培養,同時在不斷接觸英語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語感。
作為一線教師,筆者有機會在廣西北流高中不斷學習和實踐各種教學模式,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結合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調研,筆者認為,運用圖式教學法講授高中英語閱讀課,是一個新穎的課堂模式,很受學生歡迎。圖式教學法是一種能幫助學生了解文化背景,并能運用背景知識進行有效閱讀、正確理解文章含義,以達到提高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圖式理論(the interactive model,也譯為“相互作用模式理論”)認為,在閱讀過程中,人們往往運用兩種方式進行信息加工處理,一種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另一種是從上而下的方式。圖式模式認為,在閱讀過程中,無論在哪一階段、哪一層次里,兩種信息處理的方式總是同時進行的,自下而上的信息處理保證讀者能發現新的信息和發現與自己假設不同的信息,從上而下的信息處理幫助讀者消除歧義并在可能的意義方面做出選擇。因此,閱讀的過程是讀者大腦中存在的知識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文章本身不包含固定的意義,只向讀者提供怎樣利用他們大腦已存在的知識來重構文章的意義方向,知識的不同有可能造成文章理解的不同。人們大腦存在的知識稱為背景知識,這種知識的結構又稱為圖式。所以,一個人在大腦里的圖式越多,越完善,在閱讀理解時被調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有可能保證對文章意義的正確理解。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背景差異的敏感性,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融入英語的文化環境中。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適時介紹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并有意識地展示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將中西文化在稱呼語、致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其次,要鼓勵學生多接觸英文原版報刊、書籍、電影等,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幻燈片等,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語言習慣,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因特網獲取更多的英語文化信息,還可以鼓勵學生與英語國家的native speaker面對面交談,讓對方把自己親身體會到的中西文化背景差異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告訴學生。
根據對圖式教學法的理解,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投入課堂、使課堂更加有趣味性的理念,我們設計了一節閱讀課。以下是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
這節課是高中新課程必修二“Unit5 Reading”部分,整個單元的主題是“Music”, 閱讀的主題是“The Bank That Wasn’t”。
小組活動:讓學生去搜集自己所喜歡的樂隊資料。
設計意圖: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對材料進行分類和取舍,鍛煉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第一步:導入話題。
首先展示與音樂有關的名言。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喜歡音樂?音樂給了你什么感受?”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快速進入話題,并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接下來,向學生介紹8種主要的音樂,然后分別播放8種音樂,讓學生去猜音樂的名稱。
設計意圖:使學生深刻了解世界各種主要的音樂及其區別。
第二步:進行閱讀。
首先提出問題:“你知道世界上有什么著名的樂隊嗎?”然后進行小組活動:讓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與樂隊有關的資料。
設計意圖:讓學生去展示自己的資料,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鍛煉他們的口才與合作能力,并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著名樂隊的信息。
接下來,教師通過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介紹世界上著名的樂隊,包括滾石樂隊、披頭士樂隊、Beyond,以及課文中提到的門基樂隊。分別播放這些樂隊的著名歌曲,最后,給學生提供一些曲目,讓他們回去感受這些偉大樂隊的精神,加深對樂隊的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世界上有巨大影響力的樂隊,及這些樂隊在音樂史上的作用,同時與文中的門基樂隊進行對比,使學生對閱讀文章的背景有更清晰的理解。
最后,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回答針對課文內容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回歸課文,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三步:布置作業。
讓學生精讀課文,畫出文章中的難詞、難句。
從教學設計來看,本節課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來輔助教學,課件制作精美、簡單,色彩對比鮮明。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的結合使課件內容豐富多樣,深深吸引著學生。教學步驟層層深入,設計合理,符合圖式理論中提出的在學生腦海中建構圖式以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的要求。
從教學內容來看,學生從教師的講解和課件的呈現中獲得了多方面的知識,比如:樂隊名稱的來源、樂隊所處的社會背景、樂隊的信條,以及樂隊所代表的精神等。這些內容不局限在哪一篇課文中,而是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使學生對相關話題更感興趣。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這節課設計簡單,教師很容易把握。而且這節課要求的課外拓展非常多,需要教師能夠篩選、整理各種資料,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展示信息。教師通過對資料的收集和分類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從學生的反應來看,這節課給學生帶來了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課堂高潮一個接一個。整節課里學生情緒高漲、氣氛熱烈。很多學生在課后都向筆者反映這節課讓他們獲益良多。他們紛紛感嘆:“我以前從不知道這首歌居然是××樂隊的!”“我沒想到××樂隊居然有這么多經典的歌曲!”“我很佩服這些樂隊,他們居然在那樣的環境下創作出這么多好作品!”“他們是在用生命做音樂,跟現在許多樂隊、歌手不一樣。”一節課能讓學生產生共鳴,能讓學生產生疑問、解答疑問,并且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這樣的課難道不也是一種成功嗎?
這節課脫離傳統只聚焦閱讀文章的慣例,更多關注學生的需求,很好地利用了現代教育手段來輔助教學,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學習,讓學生自己去挖掘并了解自己所需的信息。整節課課堂氣氛非常歡快,教師和學生都投入其中并盡情享受。對比其他閱讀課,這節課更加徹底地變革了傳統的教法,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也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但是,有人提出疑問:這樣的課應不應該出現在高中課堂?因為高中生畢竟還是要面對高考的,高中課堂要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而像這樣一節課,學生上過之后對閱讀能力培養沒有太大的用處。筆者卻認為這樣的一節課利大于弊。利用一節課讓學生盡情地享受閱讀,去了解并挖掘一些有趣的又可以開闊眼界的文化知識,對英語知識文化產生深厚的興趣,這可以說是達到了教學目的。
采用這種類型的課堂模式,學生會從心里喜歡上有趣的英語閱讀課和上課的教師,他們會每次都帶著期待的心情來上原本枯燥無味的英語閱讀課,為學業繁重的高中生活抹上靚麗的色彩。而教師通過準備這樣的課,本身也可以學到很多之前不會去了解也沒機會了解的文化知識,同時提高了分析、整理資料的能力,并可以獲得學生的好感。這種課堂模式有利于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 李士芹.如何上好高中英語閱讀課[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2).
[4] 吳小波.高中生英語閱讀策略初探[J].華章,2011(14).
[5] 呂振麗.《高中英語閱讀策略的研究》文獻綜述[EB/OL].(2011-12-25)http://msgzs.jlthjy.com/gh/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65.